乳娘村

乳娘村,就是指那些寄養社會孤兒或殘障兒童的村子,一般是分家分戶寄養。例如山西省大同市散岔村,50多年來,山西大同社會福利院收養的部分孤殘兒童在這裡寄養得到良好的照顧,人們稱這個村子為“乳娘村”;又如合肥市郊呂麵坊村,該村雖小而偏僻,卻因“乳娘村”而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乳娘村
  • 戶數:28戶
  • 詮釋:寄養社會孤兒或殘障兒童的村子
  • 地理:山西大同市
簡介:,歷史,遭遇瓶頸,前途,高尚的乳娘,

簡介:

村中一共28戶人家,其中20戶都寄養了福利院的殘障兒童。不少爺爺奶奶輩的老人像撫育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照顧這些生而不幸的小生命,有的已堅持了30年。

歷史

山西省大同市散岔村:上世紀50年代,一些被父母遺棄的患有腦癱等疾病的兒童,被福利探灑祝院收養後,部分寄養在此。幾十年前,當人們還處在溫飽生活的邊緣時,一點小米就為福利院的兒童換來了乳娘們宙白汗甘甜的乳汁。乳娘換了一茬又一茬,她們當舟再戀試中有老有小,有一家三代,也有姐妹、辨滲乃妯娌和母女。大同曾經有很多乳娘村,據大同市社會福利院統計,全市乳娘村數量已經從新中國成立檔漿婆初期的38個銳減至上世紀90年代初的5個,而時至今日,龐大的“乳娘村”隊伍只剩下了散岔村這孤零零一個。
合肥市郊呂麵坊村: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合肥市福利院就選擇呂麵坊村作為首批試點,將孩子們寄養在農戶家裡,每個月給予適當的補貼和其他實物資助。呂麵坊村成為安徽有名的“乳娘村”。時至2012年,呂麵坊村28戶人家中,有近20戶寄養了福利院的殘障兒童。

遭遇瓶頸

乳娘村曾經是一種很好的寄養方式,孩子能夠從中感受到家的溫暖,有歸屬的收穫。但近年來,寄養家庭出現了由近到遠、由不固定到固定的變化,這種寄養模式的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農村環境較差,孩子雖能接受養育,所受教育卻與城市有巨大差別。此外,農村環境對於孩子疾病的康復也帶來不便。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乳娘村人們觀念的改變,這最後白宙估頁一方水土恐怕也“在劫難逃”,但這種家庭寄養的模式還可以繼續借鑑和改進。
開展寄養工作的福利套犁院打算將寄養家庭從農村逐漸挪到城市。但邁出這一步,現在來看仍有很多困難。需要選購房子,跟社區溝通,引導符合條件的下崗女性、待業女性來參與。家庭申請寄養的數量越來越多,會慢慢取消在乳娘村的寄養。

前途

福利院在加強對乳娘村寄養進行監督管理的同時,計畫採取乳娘村家庭寄養和福利院集中寄養相結合的模式,代替以前單一的乳娘村家庭寄養模式。

高尚的乳娘

7歲的黨有雄將是趙金梅收留的最後一個寄養孩子。過了這個春節,趙金梅已經63歲了,體力不濟讓她做出了這個決定。 像趙金梅一樣,山西大同市散岔村的多數乳娘都曾是七八個孩子的寄養母親,但隨著年齡的增大,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定,她們將不能繼續擔任福利院兒童的寄養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