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龍派
- 武術特點: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
- 始祖:宋文明
- 興盛:元朝
- 現任掌門:第十代掌門人張松澤
歷史來源,相關門規,《八傳》,《八不傳》,各代介紹,武術特點,
歷史來源
從元朝開始興盛的九龍派武術,一直比較神秘,這個和九龍派武術特點有關,九龍派武術特別重視個人領悟力和修習者的自身的道德修為。九龍派在發展歷程中,一直以單傳為主。到了現代,已基本脫離了普通人的視野。以致大多數人認為九龍派只不過是金庸武俠小說中虛幻的門派。然而實際上,九龍派是真正存在於現實中的。
在古代漫長的歲月里,雲南,貴州一帶曾烽火連天,戰事不斷,在長期戰爭環境影響下,為了生存,九龍先民們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學習、吸收、掌握了那一時期雲南,貴州當地內容樸素,實用,招式簡單的攻防格鬥技擊之法,經過不斷的修習和經驗總結,同時吸收融入了道家文化思想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古代九龍武術。
九龍武術理論指導上的內涵體現,強調的是動作樸實無華,不注重外在的動作招式,更多注重的是修習者自身的領悟能力和道德修為。九龍武術講究的是身體與道德修為、道德修為與大自然的協調。
相關門規
九龍派規矩:《八傳八不傳》
《八傳》
孝順父母者傳;
忠厚仁義者傳;
寬厚誠實者傳;
謙卑仁讓者傳;
尊師重道者傳;
行俠仗義者傳;
行善修德者傳;
武德高尚者傳。
《八不傳》
不仁不義者不傳;
好狠鬥勇者不傳;
恃強凌弱者不傳;
欺師滅祖者不傳;
對師不敬者不傳;
見利忘義者不傳;
心術不正者不傳;
雞鳴狗盜者不傳。
各代介紹
開派祖師:宋文明(1266-1365年)宋朝雲南;
第一代 張海發(1378年-1476年)明朝雲南 騰衝;
第二代 劉一明 (1516年-1612年)明朝 雲南 昭通;
第三代 劉萬良 (1642年-1730年)明朝雲南 思毛;
第四代 張永壽(1710年-1808年)清朝雲南 雲南 李泉村;
第五代 宋子明(1760年-1838年) 清朝陝西鹹陽;
第六代 劉文彪 清朝 (1797年-1887年)清朝四川 都江堰;
第七代 周宗仁 清朝(1837年-1912年) 山東曹縣;
第八代 周繼發 清朝(1867年-1952年) 山東曹縣;
第九代周根善(周永貴) 斧字輩;道號:雲鶴真人。清朝 (1897年-1985年)山東曹縣;
第十代張松澤;煥字輩;道號:煥竹真人。九龍派現任掌門(1965年4月出生)河南 洛陽;
九龍派字輩排列:靈字輩,空字輩,玄字輩,仁字輩,初字輩,元字輩,性字輩,木字輩,斧字輩,煥字輩。
九龍派掌門人的選擇標準和武俠小說中的不同。據說九龍派掌門要求必須精練全套功夫,學全108種套路,這108套武術剛柔風格不同,一人很難適應。能全部精練者為武學奇才。因九龍派大多數為單傳,九龍派對傳人的甄選要求極其嚴格,一般上任掌門會根據下任掌門人選的天資稟賦傳授適合其修習的武術套路。
武術特點
武術集修身、養性、進擊於一體,有很強的實用性。門類齊全,適合於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修習。九龍派武術吸納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運動體系,傳承了東方神秘文明的靈魂。
武術動作樸實無華,不注重外在武術招式,更多注重的是修習者自身的領悟力和個人的道德修為。
武術以天人合一為主線,以悟修武,以德修境。其上乘功法之九龍太極 ,以意運氣,以氣化力,吸納大地日月之精氣,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九龍派武術是經前人不斷總結和創新的一種修身養性的運動方法。九龍派武術中所孕涵的文化,融入了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精髓。其拳法中的九龍太極,九龍拳 ,二路砸錘,掌法中的蟠龍掌法,刀槍劍棍中的背龍刀,太和槍,柳葉蛇青劍,蟠龍棍法無不彰顯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