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山(河北省武安市九龍山)

九龍山(河北省武安市九龍山)

九龍山風景區聖井寺位於河北省武安市康二城鎮境內,東距邯鄲市17公里,西距武安8公里,邯武公路和309國道一南一北與景區擦肩而過,景區占地約1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安九龍山
  • 地理位置河北省武安市康二城鎮境內
  • 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聖井寺
  • 名字來源:源於這裡的一個神話故事
  • 節日特色:龍文化藝術節
得名,聖井寺,

得名

九龍山之得名,源於發生在這裡的一個有聲有色的神話故事。相傳古時候在這九龍山下的北牛叫村住著一戶窮苦的農民。父親房永和老實本分,帶著兒女們勤勞耕織,艱苦度日。房永和的女兒名叫房寶,年方16歲待字閨中。有一天,房寶與嫂嫂二人在河邊洗衣服,見河面上順水漂過來一個鮮嫩的桃子,房寶撈起來讓嫂嫂吃,嫂嫂又推讓給房寶。誰知房寶吃了這個桃子後,回家不久便覺得腹中膨脹,成了青紫色,肚子一天天變大起來。一個未出閣的閨女肚子變大,顯然是懷有身孕。她父親認為房寶做了傷風敗俗的事,有辱房家門風,於是把她趕出了家門。房寶孤苦一人,蒙羞受屈,饑寒交迫,棲身在村西四里處的一座山窪里。房寶的哥哥聽說妹妹被迫出走,趕忙四處尋找,最後在這山窪中找到了已分娩的妹妹。只見妹妹身旁有數條長蟲(蛇)環繞周圍。傾刻間鳥雲密布,雷電交加,眾長蟲變成了九條巨龍騰空飛去,房寶也當即死去。這件奇事很快便在遠近傳揚開來,說房寶生出了九條龍,是天上的“九龍聖母”。村民們在房寶逝去的地方建起了“九龍廟”,把房寶塑成九龍聖母神象供奉其中,兩邊還塑有九條龍神供人們瞻拜,在廟後修建了九龍聖母的陵墓,把房寶屍體安葬其中。以後,這片留有聖跡的山窪,就被人們稱之為“廟窪”。這段故事雖系民間傳說,但在《邯鄲縣誌》(民國二十二年撰本)中有較詳細的記載:房寶實有其人,房寶的父親房永和是北牛叫村房姓家族的第二世祖,其母親韓氏也是北牛叫村人,是韓姓的第七世。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房姓已歷傳十九世,韓姓已傳二十八世。據此推算,房寶當為明朝初年人,距今約已600多年。北牛叫村仍有房姓家族世代繁衍,邯鄲平調落子劇團的著名老生演員房志斌,就是北牛叫村房氏後人。他對祖上出了一位“九龍聖母”的神仙故事談起來如數家珍。後來,邯鄲百姓為祈求九龍聖母行雲布雨,澤沛蒼生,在九龍山以東不遠處的邯鄲縣聖井崗建起了一座廟宇,供奉九龍聖母的神像。到清代時殿宇宏偉,聞名遐邇。千里以外的州縣官府,都派人來這裡祭拜求雨,香火盛極一時。九龍聖母成了邯鄲民間敬仰的俗神,其誕生九龍的山脈就被稱之為九龍山,這裡的山林溝壑、人文景物自然都與“龍”字結下不解之緣。

聖井寺

九龍山景區縱橫占地15平方公里,這裡山水景物幾乎無不滲透著龍的精氣神韻。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是中國傳統的“龍抬頭”日,也是九龍山景區最熱鬧的“龍文化藝術節”。筆者夥同前來觀光朝聖的藝友們一起,觀賞九龍鬧山的舞龍表演,沿九龍溝,過九龍橋,爬九龍坡,登九龍崗,探九龍洞,憩九龍亭,祭九龍廟,拜謁廟後的九龍聖母陵墓,龍的傳人沉浸在濃濃的龍文化氛圍中,歌亦融融,笑亦融融,無不充滿奮發向上的民族自豪之感。
有道是“深山藏古寺”。與九龍山廟窪的九龍廟毗鄰,我們拜謁了此處的主要建築、被譽為“佛國清境”的“聖井寺”。這座寺廟始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筆者從倖存的斷碑殘銘上,依稀辨認出該寺原名叫“聖景寺”,重建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但這僅是重修時的年份。有人推測該寺的初建應在唐初甚至更遠的隋代。我們眼前的“大雄寶殿”,是在原址上復建而成。這座大殿面闊三楹,飛檐抱廈,蔚為壯觀。大殿正中供奉的佛祖釋迦牟尼青石雕像,造型古樸,妙相莊嚴,雙手合十端坐在蓮花寶座上。據一位學者講,這種雙手合十的釋迦坐像,在現存別處的寺廟十分罕見,很有可能屬北齊的佛像形制,可見聖井寺的歷史之久遠。可惜這座千年古寺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平毀,無辜石佛也被“革命小將”當作“四舊”打翻在地,落得斷臂殘軀、身首異處。唯有這佛像身下的蓮花寶座,還是當年的原物。它親歷過聖井寺當年晨鐘暮鼓、香客如雲、誦經聲喧的輝煌。它飽經滄桑、度盡劫難如今成為鎮寺國寶,只是寶座上的這尊佛像是按照原樣精心複製的,雖非原物倒也頗為傳神、逼真。
“大雄寶殿”前院中有水井兩眼。北側的一眼名“聖井”。高高的石基井台上砌有八角形的青石護欄。此井之水清甜甘冽,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旱澇,井水始終不落不溢、隨汲隨漲、永不乾涸。民間傳說井中有“蟄龍潛伏,待時而飛”,故謂之“聖井”。而南側相距不足十米的另一眼水井,打出來的水卻苦澀難咽,只能取來澆灌花木。故人們在此井口上架一轆轤汲水灌園。兩井相鄰近在咫尺,卻一甜一苦,亦堪稱是聖井寺中之一大奇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