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馬民居,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岐陽村福廷自然村東北九頭馬公園北側。第一座建於清嘉慶年間,大部分建於清道光(1821~1850年)年間,因在建築中欲圍入九塊突兀如馬的岩石而得名。
九頭馬民居建築群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南北深各120米,分5列。主體建築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圍牆,開放十多個門洞,設有望樓、槍眼。5列間隔著防火牆、夾弄,有框門相通。每列南面正中各設大門一扇,每逢紅白喜事,大門、屏門、廳門一路洞開,入望“五落透後”,古民居的木雕石刻具有較高的文物和觀賞價值。
2005年,九頭馬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九頭馬民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頭馬民居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岐陽村福廷自然村東北九頭馬公園北側
- 所處時代:清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090-3-388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九頭馬民居始建於清嘉慶初年(約1800年)。
九頭馬民居大部分建於清道光(1821~1850)年間。
九頭馬民居最後一座落成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2019年,九頭馬古民居啟動一期修繕工程。
建築格局
九頭馬民居建築群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東西寬、南北深各120米,分5列。主體建築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圍牆,開放十多個門洞,設有望樓、槍眼。5列間隔著防火牆、夾弄,有框門相通。每列南面正中各設大門一扇,每逢紅白喜事,大門、屏門、廳門一路洞開,入望“五落透後”。南面中列牆額開設13個燈窗,懸掛宮燈照明。前有廣場,四周台礎高築。院落各自相對獨立又連成一體,形成完整獨立的建築群體,列與列間隔夾防火牆,框門相通,內牆套飾杉木牆扇,冬暖夏涼。宅院之間建有亭、台、樓、閣、榭、軒、廂等古典造型建築,在變化中又風格統一。四周配有六米高的圍牆,十多個門洞,視不同方位功能,分別設一至三道門,還設有帶槍眼的瞭望樓。正座五扇門,牆額開放燈窗,每逢紅白喜事,屏廳各正門洞開。裝飾講究別致,石雕、磚雕、泥塑、壁畫、漆畫綜合運用。九頭馬民居的建築材料以木為主,使用的木料有杉木、柯木、楠木、樟木、紅木、檀香木、鐵梨木、黃楊木、桑絲木,最長楠木樑10米。門窗戶扇、插屏、梁托、廊軒企篷、穿鼻、距花(雀替)、懸鐘等木構件全部帶有雕刻。宅院所有立柱都墊礎石,礎石四面浮雕花鳥瓜果和人物故事,木雕件依場景透後,木雕件依場景分別採用鏤雕、高浮雕、淺雕、鑲嵌、貼金和木紋本色的天然利用等技巧,以充分體現建築藝術效果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物遺存
九頭馬民居有很多木雕和石雕,有些被破壞或者被盜,後來經過修繕恢復舊貌,還有許多木雕、藻井、壁畫、書法、浮雕、青石柱礎雕等。
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九頭馬民居因建築物內有九塊岩石形似駿馬而得名的。整個建築坐北朝南,與“龍潭曉瀑”比鄰,與“五峰嵐橫”對峙,其選址獨特,圍“馬”而建。
- 雕刻藝術
木雕
九頭馬民居的小木作精巧別致,達到較高藝術水準。藻井形式多樣,有單層、雙層、多層,方形、圓形、多角形。廊軒企蓬、穿鼻、距花(替木)、懸鐘、斗拱、插屏、門窗戶扇……。雕刻的形式有淺雕、浮雕、鏤空雕、雙面雕,陰刻、陽刻、鑲刻;內容有自然物、民間戲文典故、三教九流故事。許多作品把詩詞歌賦、金石書法、繪畫雕刻諸多藝術形式有機融為一體;有的利用不同木材的不同顏色,搭配成各種花窗圖案,甚至把木頭天然的蛀傷結疤融入構圖,表現瓜果蟲眼或老藤枯木。木雕作品大多保持木材本色,有的明漆貼金,也有彩色套板襯托。
石刻
九頭馬民居的石刻大多用於柱礎,磚雕用於門樓亭、牆飾、窗格,泥塑用於牆頭飾,壁畫則廣泛用於內牆壁。九頭馬民居的建築藝術作品多採用象徵、寓意、諧音等傳統手法,給人祥瑞吉利的美好意念,如和合二仙“昇平景象”“吉慶有餘”、福(蝙蝠)、祿(鹿)、壽(松鶴)、喜(梅雀)。
文物價值
九頭馬民居是福建民居古建築的精品,古民居的木雕石刻具有較高的文物和觀賞價值。
文物保護
1993年,福州市文物考古隊在長樂文化部門配合下,駐紮“九頭馬”考察25天,耗資4萬元,完成一項古民居建築調查項目,測繪描圖150張,錄像18盤,拍照數千張,從中篩選1200張彩照輯編成《長樂九頭馬古民居群》照片集二冊。
2005年,九頭馬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九頭馬民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九頭馬民居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岐陽村福廷自然村東北九頭馬公園北側。
九頭馬古民居
- 交通指引
福州市內乘坐公車619路、630路、632路、639路快線、k639路,潭頭公交首末站下車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