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湖(蘇州市九里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里湖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和吳江區交界處,總面積5.66平方公里。吳江部分位於同里鎮區北部,面積2.27平方公里,周長7585米,常水位2.85米,湖泊容積336萬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為1.37米。九里湖水源主要來自吳淞江並向東南泄入屯浦塘及同里湖,入湖河道為小號港、大號港,出湖河道為北小湘、南小湘、駛浦涇、雪塔港、塔河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里湖
  • 地理位置:蘇州市吳中區和吳江區交界處
  • 面積:5.66 km
簡介,歷史建築,法喜教寺,漁夫廟,

簡介

九里湖是古鎮同里的發源地,歷史遺蹟較多,主要有九里湖(良渚文化)遺址、法喜教寺、漁夫廟、同里勝跡等。九里湖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原始農業社會,屬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九里湖畔發現古代遺址,並出土研究陶片與各種石器。里人王稼冬撰《同里九里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證》一文。1954年5月,江蘇省博物館籌備處曾派專人來九里湖南岸勘察,認定其為古代文化遺址。1973年,九里湖西半部約五千畝面積築堤圍湖、滅螺造田,在湖底發現古遺址院有湮圮的屋基;有高出湖底二三十厘米、直徑七八十厘米、呈淺碟形赭紅色圓形土埂;有幾口大井和幾十個一米多深的小潭,在潭邊地面微呈凹形之處挖下去是鑲接陶圈的土井。1973年至1980年間,九里湖遺址出土的文物,經測定為新石器時代的崧澤與良渚文化期陶器(罐、壺、缽等)34件,石器(錛、斧、鑿、刀、鐮、箭鏃、耘田器等)12件,完整古陶罐1件(江蘇博物館收藏);商、周、戰國時期陶罐18件;春秋時期蟠龍紋青銅樽1件(現藏於吳江博物館,被江蘇省文物鑑定組定為國家二級藏品)。此青銅樽,高24.1厘米、口徑26.3厘米、足徑20.5厘米,侈口,頸與腹相接處飾一周竊曲紋,此上為一周三角勾連紋。扁圓形鼓腹,飾棘刺紋。圈足與腹相接處也飾一周竊曲紋,下為一周三角勾連紋。圈足外撇,略大於腹。另有漢、唐、五代、宋、元各時期的陶、瓷器10件,以及大量陶瓷殘片。

歷史建築

法喜教寺

法喜教寺,里人習稱為法喜寺,坐落在九里湖南岸,遠山近水,波光帆影,景致佳麗。相傳,該寺始建於唐武德年間(618—626),為僧西遇所建,規模宏大,殿宇恢宏,香火鼎盛,僧侶在千人以上,為盛唐時江南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從廢址大雄寶殿的基址約有一公頃之廣、基上殘留的原大殿柱礎石及石柱的二件遺物來看,足以說明當年大殿的雄偉壯麗。一是青石柱礎,高一米,兩米見方(有九塊青石柱礎,散落在江邊荒草叢中),周邊雕刻有蓮花瓣形圖案。二是斷殘的石柱有二人合抱那么粗,為正殿前沿石柱。從這些形制規格推算,正殿的高大立柱不小於二人合抱之圍,超過今蘇州玄妙觀正殿的主柱。

漁夫廟

漁夫廟,在九里湖濱的北攝圩,是紀念吳昜及夫人而立寺廟。吳昜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將領,被封為南明兵部尚書,長興伯、忠義伯。不幸的是吳昜於嘉善被捕,壯烈犧牲,年僅35歲。里人因其忠義,在九里湖濱的北攝圩立祠廟一座,刻石像樹壁間,以作紀念。當時,因怕清廷禁毀且禍及鄉人,隱稱為吳(日生)夫人廟(民間因諧音稱“漁夫廟”)。此廟已坍,剩有一塊約40平方米的宅基地。1907年時陳去病撰寫《吳長興伯傳》,刊入他所編印的《吳長興伯集》之首。同里人,統計學家金國寶曾有一首七絕詩紀念吳昜:“同里湖通九里湖,孫(孫兆奎)吳(吳日生)於此拒東湖。南風不兢英雄死,野寺而今聚勃始。”九里湖畔曾有不少美景:九里晴瀾、林皋春雨、蓮浦香風都曾為同里勝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