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楚墓群

九里楚墓群

九里楚墓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九里鄉、官亭鄉和大堰壋鎮孫家村境內,總面積約24.939平方千米,是戰國時期的古遺址。

九里楚墓群是考古已發現全國規模最大的先秦古墓群之一,分布有大小楚墓近10萬座。1970~1988年,曾先後進行四次九里楚墓群發掘。2015年3月~4月,在馬鞍嶺墓地搶救性發掘了10座楚墓。九里楚墓群出土了300餘件戰國時期的竹簡、銅兵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彩繪大漆案、龍鳳鐘鼓架、龍鳳銅鼎系首次出土的珍貴文物。九里楚墓群,為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3月5日,九里楚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里楚墓群
  • 地理位置: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九里鄉、官亭鄉和大堰壋鎮孫家村境內
  • 所處時代:戰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627-2-11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0~1988年,曾先後進行四次九里楚墓群發掘。
1980年6月中旬至10月中旬,歷時三個多月,在湘西北的臨澧縣九里公社(現為九里鄉)發掘了湖南地區考古已發現規模最大的一座楚墓。
2015年3月~4月,在馬鞍嶺墓地搶救性發掘了10座楚墓。

遺址特點

綜述
九里楚墓群是考古已發現全國規模最大的先秦古墓群之一。該墓群總面積約24.939平方千米,分布有大小楚墓近10萬座。
九里楚墓群
九里楚墓群大封土堆
馬鞍嶺墓地
馬鞍嶺墓地位於九里楚墓群的核心保護區內,北距大封包約200米,南距20世紀80年代初發掘的黃家包約2千米,位於湖南省臨澧縣九里鄉雙峰村。
M1:為一座中型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道及封土的情況因遭取土破壞而不清楚。墓口殘長6.8米,殘寬4.8米,墓底長6.5米,寬4.5米,殘深1.4~1.9米,墓向110°或290°,東壁中部凸出一個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的生土台。該墓的槨蓋板、隔板以及棺木均已腐朽,但四壁的牆板、底板及底板下的兩條枕木都保存較好。槨室長5.4米,寬約3米,殘高0.9米,四周及頂部、底部應當都覆有白膏泥。因早期被盜,隨葬品僅殘存一些破碎的陶器、原始瓷器、漆木器、竹器及小件的銅器等,且呈雜亂分布的狀態,部分器物的碎片或同類型的構件甚至在墓室的多個角落都有發現。
九里楚墓群
馬鞍嶺墓地 M1全景
M2:為一座小型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約3米,寬約2米,墓底長約2.7米,寬約1.6米,墓底距墓口約1.6米。葬具及人骨已朽,墓向90°或270°。此墓在早期被盜。
M3:為一座帶壁龕的長方形土坑墓,墓口長約3米,寬約1.5米,墓底長約2.5米,寬約1.1米,墓口距墓底約1.2米。葬具及人骨已朽,墓向為105°或285°。壁龕設於西壁中部,平面呈長方形,長約65厘米,寬約40厘米,高約30厘米,壁龕底部距墓底約65厘米。此墓未被盜掘。
九里楚墓群
馬鞍嶺墓地M3全景
M5: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室整體呈覆斗狀,四壁傾斜,口大底小。墓口長約5.8米,寬約4.3米,墓底長約3.6米,寬約2.1米,墓底距墓口深約5米,葬具及人骨已朽,從白膏泥的痕跡推斷,應當為一棺一槨,墓向80度或260°。此墓經早期盜掘。
九里楚墓群
馬鞍嶺墓地M5墓室場景
九里一號大型楚墓
九里公社位於臨縣的西北隅,是屬於武陵山脈刻木山延伸向澧陽平原的一丘陵地帶。它的西邊和北邊與連綿的刻木山相連:東邊、南邊為澧陽平原。此丘陵地段長約20千米、寬約15千米。經考古調查,在這一地段內,楚墓分布密集,其中保存有明顯高大封土堆的墓葬達30餘座。此外,還有已經平整或封土堆不明顯的中小型楚墓百餘座。這是湖南省考古已發現大型楚墓保存最多的地區。
墓的形制為一座帶有斜坡墓道的近正方形堅穴土坑木槨墓,正東西向。封土:該墓原保存有高大的封土堆,後因長時間的農業開墾和雨水沖洗,至發掘時,封土堆已比較低矮,高約5.2米,封土未經夯打。墓坑:規模大。墓口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2.8米,總面積約1131.6平方米。墓坑掘在第四紀的紅色網紋土中。墓口往下,有11級台階,每級台階的高度為75~90厘米,台階面寬65~90厘米、高70~80厘米。每層台階四壁向內稍斜,台壁較光滑平整。到第十一級台階時,往下為墓室,墓室東西長僅存13.7米、南北寬僅存約10米。墓室四周仍備有一生土台階,寬約0.95米。中間放置葬具。從封土頂至墓坑底部,深近約20米。墓道:位於墓坑東邊,全長約19米,僅發掘了近墓坑處約5米,其餘未發掘。墓道上開口寬5.15米,墓道兩壁往下向內縮至底部,墓道底寬僅3.7米。墓道底端僅高出木槨頂0.95米,墓道坡度18度。墓道中的填土、夯築情況與墓坑內填土、夯築情況相同。墓室:墓室呈長方形,正中置有木槨,槨周與生土台階壁間有空隙,寬窄不一,為50~70厘米。空隙間填塞白膏泥,槨底部下有15~20厘米厚的白膏泥。槨頂上鋪有40厘米厚的混合青膏泥,膏泥泥質細膩。混合青膏泥上為填土。填土為紅色網紋土,它是原坑內的土經搗碎後再回填於坑內的,填土分層並經夯築,夯層厚度不一,約25~30厘米。夯層有夯打痕跡,夯窩直徑6厘米,夯窩密集。在填土中未發現任何遺物,但卻發現有一圓形盜洞,盜洞從封土堆頂部開始直達木槨,呈圓形,口部較大,直徑約4~5米,越往下,直徑逐漸減小到1米左右。在距槨頂3米多處的位置,盜洞分別向西、向南延伸,後直接進入棺室和南、西兩個邊箱。在棺室和東邊箱、東邊棺和北邊箱、南邊箱和東邊箱之間的隔板上均鑿有盜孔。盜洞內的填土顏色灰褐,填土中發現有少量腐朽木屑、殘損漆木器和破碎銅片。在東邊箱還發現一件保存完好的木鍤,其形制與墓中出土器物風格顯然不同,卻與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木柄鐵鍤外觀相似,應是漢代器物,可能系盜墓者所遺漏。因此,該墓可能在漢代時就被盜掘。
九里楚墓群
九里一號大型楚墓
葬具:墓室內的木槨保存完好,平面呈一正方形,長和寬為8.8米、外梓高4.1米。槨頂上滿鋪篾席。整個葬具由外槨、內槨和棺組成。外槨由枕木、底板木、壁板木和蓋板組成,它們均為47厘米見方的木枋。枕木2根,南北鋪放,底板木18根,東西向鋪放在枕木上,木枋之間無榫卯鬥合。內、外牆板(壁板)分別由5根木枋壘疊而成。蓋板木直接蓋在各邊箱上,其長短根據邊箱的寬窄而定,鋪向也根據邊箱的位置方向鋪放。東邊、西邊蓋板各為12根;南邊、北邊蓋板各為14根:中間的外槨蓋板高出四邊箱的蓋板木,且兩端搭放在北邊、南邊的槨邊箱蓋板上。在外槨的外牆板與內牆板中間,分別構成東、南、西、北四個錯位的邊箱,高均為2.2米、長5.8米。其中南、北邊箱稍寬,為1.82米。東、西邊箱稍窄,東邊箱寬1.32米,西邊箱寬1.1米。在各邊箱內的牆板上釘著三排木釘,這些木釘可能是當時用來懸掛帷帳之類的工具。內槨置於外槨內牆板之中,長3.8米、寬2.48米、高2.37米。側牆板和擋板各由5根木枋相疊而成,其側牆板兩端套合在擋板上的暗槽內,底板由8根木枋組成,下有兩根很薄的枕木。內槨蓋板為11塊木板,每兩塊之間用銅攀釘卡住。內槨之中,有外、中、內三層套棺,出土時,由於三層套棺被盜墓者破壞,而位置也已被掀動。經察看,三層棺外均髹褐漆,內髹紅漆,無彩繪。外、中棺均為平頂長盒形狀,每棺的四角用銅片包住。外棺長3.18米、寬1.96米、高1.88米。在外棺底板下,橫置有兩根扁形枕木,存放在外槨內底上。中棺套在外棺內,長2.8米、寬1.62米、高1.6米。內棺結構不同,其形制呈弧形懸底棺,棺蓋和兩側板均呈半月形狀。棺底懸空,棺長2.3米、寬1.12米、高1.3米。棺內屍骨腐朽無存,葬式不明。

文物遺存

綜述
九里楚墓群出土了300餘件戰國時期的竹簡、銅兵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彩繪大漆案、龍鳳鐘鼓架、龍鳳銅鼎系首次出土的珍貴文物。
馬鞍嶺墓地出土文物
陶器發現三件殘豆柄,原始瓷器有內壁呈瓦楞狀的深直腹盒、腹部飾細密弦紋的斂口深腹碗、飾“S”形雲紋的環耳罐等。漆木器有鎮墓獸、瑟柱等。竹器有弓、編織物等。銅器數量較多,有車馬器、漆木器或銅容器上的小構件,如馬銜、節約、蓋弓帽、環、鈕、鋪首等。有少量的銅兵器,如劍、矛、鏃、戈、器蓋、箭鏃等。M5出土2件銅矛特徵一致,骹部飾有“王”字圖案,葉部飾三個蟬形(也有學者稱為門字形)圖案。銅戈的胡部飾有虎紋圖案。
九里一號大型楚墓出土文物
九里一號大型楚墓隨葬品的出土:東邊箱以漆木器為主,主要有漆俎、漆耳杯、鎮墓獸、葫蘆形器、漆勺、木柄戈、“積竹”秘、各種玉飾件和陶豆等。南邊箱有木燈、印紋陶罐、車轅、車傘、箭簇、琉璃珠和管、漆俎、漆耳杯等。西邊箱有木瑟、車轅、車傘、竹簡、漆木器等。北邊箱放置有漆俎、漆案、鎮墓獸、瑟、鼓、漆虎座鳥架懸鼓、兵器架、編鐘架、編磬架、五邊箱、高柄漆耳杯、方形漆豆、漆圓桶、劍櫝、竹笥和竹簡等。

研究價值

九里楚墓群,為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九里楚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九里楚墓群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九里鄉、官亭鄉和大堰壋鎮孫家村境內。
雙溪村雙峰組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九里楚墓群(馬鞍嶺墓地),路程約17.1千米,用時約2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