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祇園寺

九華山祇園寺

九華山祇園寺,原名祇樹庵,又名祇園禪寺,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建築面積約6600平方米,是明朝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遺存。

九華山祇園寺始建於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九華山祇園寺與甘露寺、百歲宮和東崖禪林合稱九華山四大叢林,為禪宗法系。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九華山祇園寺是九華山宮殿式與民居式組合規模最大的寺院,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講堂及藏經樓等10座單體建築組成。九華山祇園寺寺院全部建築分布在四層台基上。第一層台基高五米,坐落著靈官殿、彌勒殿、客堂、齊堂和退居寮;第二層台基高二米,築大雄寶殿;第三層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庫院;第四層台基高三米,為敞廳兩層樓的光明講堂。九華山祇園寺建築群布局、空間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對當下提倡的低碳設計和自然設計理念具有較好的借鑑意義。九華山以佛教寺廟建築豐富而有典型地方特色見長的組群形態與審美,為建築設計、環境設計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提供了參考。

2013年5月,九華山祇園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華山祇園寺
  • 地理位置: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
  • 所處時代:明至民國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055-3-35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別名:祇樹庵、祇園禪寺
  • 建築面積:約 6600 m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九華山祇園寺始建於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寮之一。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祇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諸山長老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來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祇園寺聚眾說法,開壇授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其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將一座蕭條古寺變成了“十方叢林”遂易今名。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設戒棚,安單接眾。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寬揚募建大雄寶殿,時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
1956年,青陽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九華山祇園寺。
文革中,九華山祇園寺受到破壞。
1982年以後,九華山祇園寺逐步修建。
1984年,九華山祇園寺恢復叢林制度,仁德法師為方丈。

建築格局

九華山祇園寺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九華山祇園寺是九華山宮殿式與民居式組合規模最大的寺院,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光明講堂及藏經樓10座單體建築組成,建築面積約6600平方米。寺院中不時可見黛瓦、天井、馬頭牆,木雕這些鮮明的徽派建築特點。祇園寺巧用地勢,高低錯落,迴環曲折。九華山祇園寺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其他配殿的傳統格式布局。首先是山門、天王殿偏離大殿的中軸線,因地形而異,作45°角轉折,漸次升高;其次,配殿以大殿為中心,去規整而散置,採用民居形式,重點突出實用功能。寺前有古板長道,石板上刻有古錢和蓮花浮雕。
九華山祇園寺寺院全部建築分布在四層台基上。第一層台基高五米,坐落著靈官殿、彌勒殿、客堂、齊堂和退居寮;第二層台基高二米,築大雄寶殿;第三層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庫院;第四層台基高三米,為敞廳兩層樓的光明講堂。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門樓寬五間,高三間。門頭三層廊檐,覆蓋金黃色琉璃瓦,飛檐高挑,檐角龍頭伸頭吐舌,有行雲之勢。梁棟雕飾彩繪,精緻異常,有玄奘取經、水漫金山、渭水垂釣等神話故事。門額牆壁上,鑲嵌著白底青花圖案組成的“祇園禪寺”寺名瓷匾。山門坐北朝南,雙層飛檐翹角門罩,龍頭高挑。門內正中供奉護法“靈官”神,兩廂威立騎虎的“哼”“哈”二將。
九華山祇園寺
山門
甬道
九華山祇園寺有一條浮雕蓮花甬道,由一百多塊長方形石條鋪砌而成。每塊石條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圖案三個:左右金錢古幣滾圓,縱看似兩串金錢;中間一路方形圖案,像一條斗方畫圖。三步一朵盛開的荷花。其他畫面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戲蓮葉,有青蛙伏於蓮莖下。佛寺建築以蓮花雕飾較多,體現僧人對“七寶蓮池”琉璃世界的憧憬。
天王殿
天王殿為亭閣式重檐方殿。殿中央前供彌勒佛,背面供韋馱,兩側立有四大天王。天王殿和山門殿在同一水平線的台基上,天王殿的殿基人為抬升了0.5米,殿後的“入莊嚴境”的院牆基礎自然抬升約1米。
九華山祇園寺
天王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再度升高約2米。大雄寶殿是祇園寺中心所在,坐東向西,面朝化城寺。大雄寶殿高約35米,闊約25米,進深約19米。檐間有“大雄寶殿”四個大字,下層檐下也懸掛“大雄寶殿”金字,在金黃琉璃瓦頂上的正脊、水線上都飾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羅漢像、或動、或靜、或坐、或行,形態各異。獅、獬等“厭勝”物列於其間,殿脊、水線兩端均飾以青花細瓷的魚龍正吻,飛檐四角懸有八雙鏤空花藍,檐下有17處雕花斗拱。大殿中央正面供奉有高約12米的三尊大佛,其背後有一組群像,高約30米,寬約7米,塑的是的山巒和大海,稱為“海島”,上有各種人物、動物塑像。後牆和南牆的佛龕都築在岩石上。
藏經樓
九華山祇園寺東側是藏經樓,樓內珍藏經書。
九華山祇園寺
藏經樓

文物遺存

九華山祇園寺經書中有中《龍藏》,全稱《乾隆版大藏經》,又名《清藏》,完成於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是清代唯一的官刻漢文大藏經,全藏共收經1669部,7168卷;祇園寺寺內有大小100餘尊菩薩雕像。
九華山祇園寺
雕像

文物價值

九華山祇園寺建築群布局、空間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對當下提倡的低碳設計和自然設計理念具有較好的借鑑意義。九華山以佛教寺廟建築豐富而有典型地方特色見長的組群形態與審美,為建築設計、環境設計的多元化和多樣性提供了參考。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九華山祇園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華山祇園寺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九華山祇園寺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
九華山風景區

交通信息

自駕:自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九華山祇園寺,路程約19.3千米,用時約2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