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感賦

《九日感賦》是清代詩人秋瑾所創作的七言律詩。此詩主要描寫了作者秋瑾遠嫁他鄉,心情苦悶,在佳節插上茱萸給妹妹寫詩,並借用王維、陶淵明、王粲等古人的同類詩賦作品,引出作者的重陽情思。此詩圍繞“九日”直抒胸臆,思緒哀怨,出語平實,字字如從肺腑中鏤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九日感賦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秋瑾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秋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九日感賦
百結愁腸郁不開,此生惆悵異鄉來。
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
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
良時佳節成辜負,舊日歡場半是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九日:夏曆九月九日是賞菊、登高節。
②百結:形容疙瘩很多。郁:陰鬱。
③茱初插:剛剛插上茱萸。
④句乍裁:剛剛錘鍊好詩句。
⑤元亮:晉陶淵明字元亮,常對菊飲酒。
⑥登樓:登高樓賦詩。《毛傳》說:“升高能賦”。《韓詩外傳》上孔子說:“君子登高必賦。”仲宣:東漢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生於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死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建安七子”之一。他出身大官僚家庭,年輕就很有名。因為長安戰亂,避難荊州依附劉表,未被重用,後歸曹操。王粲在荊州時,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賦中抒寫了作者久困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思鄉情緒。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樣的才能。
⑦良時:美好時光。

白話譯文

我的愁腸百繞千結陰鬱不開,這一回我懷著失意的心情來到了異鄉。
重陽節這天,我剛剛插戴上茱萸,便在窗前給妹妹寫起詩來。
面對秋菊,難於飲到陶淵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樓;慚愧缺少王粲那樣的才能。
美好的時光中,佳節枉被辜負。那過去歡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無人了。

創作背景

詩人於1896年4月出嫁王子芳初來湘潭,屬於遠嫁他鄉。在離開了親人的情況,又逢重陽佳節,心情格外的苦悶,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1904年東渡留日之前(尤其是1903年赴京之前)創作的詩歌,大都以風花雪月、離情別緒為題材,基調低沉,風格哀婉。這首《九日感賦》即屬此類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採用直白的方式,出句寫詩人愁腸百結、滿腔憂思無從排解,無計消除; 對句明確交代詩人憂思因身居異土他鄉而生而來,一起一應,十分圓合,集中突出了一個愁字,且為全詩在色調上作出了一個總的規定。以下兩聯緊承“異鄉”落墨,敘述愁腸百結的根本原因,“此生惆悵”的具體內容。
頷聯用揣度的筆觸寫詩人想像父母在廳堂上剛剛把避邪的茱萸插戴在頭上,想像姊妹吟詠佳節的詩句剛剛寫成,表達了思親念遠之情。
頸聯借歷史典故表情達意。當年陶潛生活窘迫,九日獨坐宅邊菊叢,尚有人送酒,尚能醉飲,如今詩人卻對菊無酒可飲;當年王粲避難江南,奔走四方,登當陽城樓,尚能揮筆寫出流傳千古的《登樓賦》,詩人卻愧於沒有王粲那樣的才思。這裡的“難逢”,說明詩人當時世無知音,家無同調,處於孤獨、寂寞、淒清的境地。“愧乏”則流露詩人慾有才幹,欲於世有為而未能的苦悶思緒。
尾聯詩人回憶過去歡樂的時刻,歡樂的情景,歡樂的場所,以及推想“昔日歡場半是苔”,對照今天不幸的遭遇,苦悶的情懷,難堪的處境,深深地感到自己辜負了良時佳節,虛度了青春年華。這一深沉的憂嘆,從感情上說,加重了悲愁氣氛;從結構上看,呼應了開頭兩句。總之,這首詩以“茱初插”、“對菊”、“登高”點題扣題,緊緊圍繞“九日”直抒胸臆,思緒哀怨,出語平實,字字如從肺腑中鏤出,能震撼讀者的心弦。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劉玉來《秋瑾詩詞注釋》:“此詩反映了秋瑾初嫁後思鄉的心情”。
寧波大學葉元章教授《靜觀流葉》:“插茱與吟詩並見,使詩中的茱萸染上了濃重的感情色彩,已完全人格化了”。

作者簡介

秋瑾(1875~1907),號競雄,別號鑑湖女俠,浙江紹興人。少時即好俠劍,善騎馬,工詩歌。1904年赴日留學,參加光復會、同盟會。1906年憤然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中國女報》。1907年主持大通學堂,鼓吹革新,奔走於江浙,準備起義,因事發被捕,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