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九峰陵園,是民政部門審批的合法經營永久性墓園。該園坐落於鄞州名山山麓,寧波東部寶幢同岙。距寧波市中心僅十四公里,交通便捷。整個園區背靠九峰山主峰,故定名“九峰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峰陵園
- 外文名:The nine peak cemetery
- 地理位置:五鄉鎮寶幢同岙村
- 投資:幾千萬元
陵園概況,規劃設計,
陵園概況
九峰陵園歷史悠久,歷來是安葬先賢的風水寶地,明朝通判余永麟,清朝都督李涵等歷史古墓就安放在本園內。此外,墓區背靠山峰,兩側山架相侍,且右側為600多年曆 史的鐵佛寺,左側為100多年歷史的清蓮茅蓬庵,真可謂是青山賜吉地,佛祖度眾生,歷史積恩澤。
2003年度,該園在原有的基礎上,又追加投資幾千萬元,進行了全面的擴建改造,創造了寧波市獨一無二的生態園林式公墓,園內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鮮花草坪。綠色蔥蔥,不是公園勝似公園,再加以栩栩如生的雕像和美妙的背景音樂旋律,更顯示了本園的人文氣息,讓該園真正成為了人生的後花園,同時重視服務、重視管理是本園的根本理念,我園的根本宗旨是:用我們的服務完美您的親情,用我們和管理慰藉您的先人。我們規範化的管理是經的起客戶檢驗的!
規劃設計
近些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這也就為園林綠化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作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一個分支--陵園規劃設計,也逐漸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陵園規劃設計有其特殊性,但也要結合時代特徵,除了些風水學說之外,人文紀念園、公園化等設計理念被融入其中。中國幾千年來認為“入土為安”--死者必須埋入地下的習俗已經根深蒂固。古代中國認為人類必須依附自然,與自然息息相通,“入土為安”實際上是這一哲學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我們常用的漢字“葬”,也形象地說明了這一觀念:死後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樹枝,上面灑些土,種上纖草。《易經》中記載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的不少學者均從理論上闡說了這一習俗。他們認為:“萬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萬物中一物”,所以死後要歸於土,又說“人由五土而生,氣之用也,氣息而死,必歸葬於土,返本還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還原,歸根復命;而教化之變達也”,將人死後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
九峰陵園
但是,無序的孤塋野墳在城市邊緣的路旁、溝邊散亂地擴展是不可取的,嚴重損害衛生、觀瞻和節約用地的原則。在全國提倡火葬的情況下,墓地仍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著。“陰宅”擠壓“陽宅”空間,也不利於陰陽平衡。集中的有序的城市公共墓地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功能用地。人類敬祖宗悼親人的精神情操,祭祖掃墓緬懷先人有祭祀活動,也是一種傳統習俗。但是現行教材,《城市規劃原理》和有關雜誌缺乏城市公墓內容,在一般城市總體規劃中甚至沒有公墓(陵園)用地項目。
因此,陵園的規劃與設計也就顯示了其迫切性。九峰陵園敢為人先,在陵園原有的基礎上,又追加投資了幾千萬元,進行了全面的擴建和改造,並決定將九峰陵園定位為現代式陵園,其規劃設計立足於建文化陵園、創陵園文化,順應時代的發展。陵園以新的屬性:公益性、文化性、紀念性、經濟性,形成現代陵園的新概念。
將人文紀念功能與陵園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既為廣大市民提供一個祭掃先人、寄託親情、弘揚中華傳統孝道文化的一個文明場所,又達到為青少年和市民遊覽休閒、欣賞文化藝術、接受教育的目的。兩大功能的有機結合,既為社會提供精神文化效應,又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為陵園的長期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現代陵園要摒棄陰森、恐怖的感覺,要賦予她一種祥和、寧靜的氛圍。陵園公園化的理念在於把陵園做成一個大公園,通過墓碑的合理擺放、園道的曲折、綠化的自然遮掩、園林小品的有機結合,建一座陵園“公園”。讓我們的故人安靜地置身於這樣一個花園中,每逢祭掃之日,後人可踏著和風,迎著熙日來緬懷他們。
九峰陵園的中部有一座山峰,其形酷似元寶,故當地百姓賦名為“元寶山”。陵園背靠九峰山主峰,東面一條九峰河與西面一條九龍溪環繞著陵園,自然匯合與園前,在東南方向形成一個天然的小水庫。陵園背景是三面環山,九峰圍繞,整體被大自然所懷抱。園內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鮮花草坪,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美妙的音樂旋律,再加上明朝的蘇州通判‘余永麟’和清朝都督‘李涵’等歷史古墓也安葬在本園,更難能可貴的是,陵園的右側兩百米便是千年古剎---宋代鐵佛寺,左側僅百米為一百多年歷史的‘清蓮茅蓬庵’。整體的地理和環境充分顯示了本園:青山賜吉地,佛主度眾生,歷史積恩澤的風水佳境和濃郁人文氣息。
九峰陵園的整體規劃採用的是坐北朝南的原則。
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