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權威指南(第2版)

乙太網權威指南(第2版)

《乙太網權威指南(第2版)》是2016年1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司布真、[美]齊默爾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乙太網權威指南(第2版)
  • 作者:[美]司布真、[美]齊默爾曼
  • ISBN:9787115409300
  • 頁數:339頁
  • 定價:89元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由乙太網標準制定參與者、乙太網配置方面的專家執筆,是一本介紹乙太網構建與維護的全面指南。內容從乙太網基礎知識介紹開始,之後重點介紹乙太網介質系統的構建,詳細講解如何使用轉換器和集線器搭建乙太網,並探討乙太網的性能和故障診斷等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xv
第 一部分 乙太網簡介
第 1章 乙太網發展史 2
1.1 乙太網的歷史 2
1.1.1 Aloha網路 3
1.1.2 乙太網的發明 3
1.2 再造乙太網 4
1.2.1 雙絞線介質乙太網 5
1.2.2 100 Mbit/s的乙太網 5
1.2.3 1000 Mbit/s的乙太網 6
1.2.4 10 Gbit/s、40 Gbit/s和100 Gbit/s的乙太網 6
1.2.5 乙太網新特性 6
1.4 乙太網的未來 7
第 2章 IEEE乙太網標準 8
2.1 乙太網標準的進化史 8
2.2 乙太網介質標準 10
2.2.1 IEEE補充標準 10
2.2.2 草案標準 11
2.2.3 DIX標準和IEEE標準的區別 11
2.3 IEEE 標準組織 11
2.3.1 OSI 7 層結構 12
2.3.2 OSI 模型中的IEEE 子層 13
2.4 合規級別 14
2.5 IEEE 介質系統標識符 15
2.5.1 10 Mbit/s 介質系統 15
2.5.2 100 Mbit/s 介質系統 16
2.5.3 1000 Mbit/s 介質系統 17
2.5.4 10 Gbit/s 介質系統 18
2.5.5 40 Gbit/s 介質系統 18
2.5.6 100 Gbit/s 介質系統 18
第3 章 乙太網系統 19
3.1 乙太網的四個基本元素 19
3.1.1 乙太網幀 20
3.1.2 介質訪問控制協定 21
3.1.3 硬體 23
3.2 網路協定和乙太網 25
3.2.1 盡力傳遞 25
3.2.2 網路協定設計 26
3.2.3 協定封裝 27
3.2.4 IP 協定和乙太網地址 27
3.3 展望 29
第4 章 乙太網幀和全雙工模式 30
4.1 乙太網幀 31
4.1.1 幀頭 32
4.1.2 目的地址 32
4.1.3 源地址 33
4.1.4 Q 標籤 34
4.1.5 信封前綴和後綴 34
4.1.6 類型/ 長度域 35
4.1.7 數據域 36
4.1.8 FCS 域 36
4.1.9 結束幀檢測 36
4.2 全雙工介質訪問控制 37
4.2.1 全雙工操作 37
4.2.2 全雙工操作效用 38
4.2.3 配置全雙工操作 38
4.2.4 全雙工介質支持 39
4.2.5 全雙工介質段長度 39
4.3 乙太網流控制 40
4.4 高層協定和乙太網幀 42
4.4.1 多路復用數據幀 42
4.4.2 IEEE 邏輯鏈路控制 42
4.4.3 LLC 子網路訪問協定 43
第5 章 自動協商 45
5.1 自動協商協定的發展 45
5.2 自動協商的基本概念 46
5.3 自動協商信號 48
5.4 自動協商操作 51
5.4.1 並行探測 53
5.4.2 並行探測操作 53
5.4.3 並行探測和雙工不匹配 54
5.4.4 自動協商完成時間 54
5.5 自動協商和布線問題 55
5.5.1 限制3 類電纜上的乙太網速度 56
5.5.2 電纜問題和千兆乙太網自動協商 56
5.5.3 交叉電纜和自動協商 56
5.6 1000BASE-X 自動協商 57
5.7 自動協商命令 58
5.8 自動協商調試 58
5.8.1 一般調試信息 59
5.8.2 調試工具和命令 59
5.9 制定鏈路配置策略 61
5.9.1 企業網路的鏈路配置策略 61
5.9.2 手動配置帶來的問題 62
第6 章 乙太網供電 63
6.1 乙太網供電標準 63
6.1.1 PoE 標準目標 64
6.1.2 乙太網電源支持的設備 64
6.1.3 PoE 帶來的益處 64
6.2 PoE 設備角色 65
6.3 PoE 類型參數 66
6.4 PoE 操作 67
6.4.1 電力檢測 67
6.4.2 電力歸類 67
6.4.3 鏈路電力保持 69
6.4.4 電源錯誤監控 69
6.5 PoE 和電纜對 69
6.6 PoE 電力管理 72
6.6.1 PoE 電力需求 73
6.6.2 PoE 連線埠管理 73
6.6.3 PoE 監測和電力監管 73
6.7 供應商擴展標準 74
6.7.1 思科的UPoE 74
6.7.2 美高森美的EEPoE 74
6.7.3 HDBaseT 供電(POH) 75
第 二部分 乙太網介質系統
第7 章 乙太網介質信號和節能乙太網 78
7.1 介質獨立接口 79
7.2 乙太網PHY 組件 80
7.3 乙太網信號編碼 81
7.3.1 基帶信號問題 81
7.3.2 基帶漂移和信號編碼 82
7.3.3 先進信號技術 82
7.4 乙太網接口 82
7.5 節能乙太網 83
7.5.1 IEEE EEE 標準 84
7.5.2 EEE 操作 85
7.5.3 EEE 操作對延遲的影響 87
7.5.4 EEE 節能 87
第8 章 10 Mbit/s 乙太網 89
8.1 10BASE-T 介質系統 89
8.1.1 10BASE-T 乙太網接口 90
8.1.2 信號極性和極性倒置 90
8.1.3 10BASE-T 信號編碼 90
8.1.4 10BASE-T 介質組件 91
8.1.5 將基站接入10BASE-T 乙太網 92
8.1.6 10BASE-T 鏈路完整性測試 93
8.1.7 10BASE-T 配置嚮導 93
8.2 光纖介質系統(10BASE-F) 94
8.2.1 新舊光纖鏈路段 94
8.2.2 10BASE-FL 信號組件 95
8.2.3 10BASE-FL 乙太網接口 95
8.2.4 10BASE-FL 信號編碼 95
8.2.5 10BASE-FL 介質組件 95
8.3 10BASE-FL 光纖特性 95
8.3.1 備選10BASE-FL 光纖電纜 96
8.3.2 光纖連線器 96
8.3.3 連線10BASE-FL 乙太網段 97
8.3.4 10BASE-FL 鏈路完整性測試 97
8.3.5 10BASE-FL 配置嚮導 98
第9 章 100 Mbit/s 乙太網 99
9.1 100BASE-X 介質系統 99
9.2 快速乙太網雙絞線介質系統(100BASE-TX) 100
9.2.1 100BASE-TX 信號組件 100
9.2.2 100BASE-TX 乙太網接口 100
9.2.3 100BASE-TX 信號編碼 101
9.2.4 100BASE-TX 介質組件 103
9.2.5 100BASE-TX 鏈路完整性測試 104
9.2.6 100BASE-TX 配置嚮導 104
9.3 快速乙太網光纖介質系統(100BASE-FX) 104
9.3.1 100BASE-FX 信號組件 105
9.3.2 100BASE-FX 信號編碼 105
9.3.3 100BASE-FX 介質組件 105
9.4 100BASE-FX 光纖特性 107
9.4.1 備選100BASE-FX 光纖電纜 107
9.4.2 100BASE-FX 鏈路完整性測試 107
9.4.3 100BASE-FX 配置嚮導 107
9.4.4 更長的光纖段 108
第 10 章 千兆乙太網 109
10.1 千兆乙太網雙絞線介質系統(1000BASE-T) 109
10.1.1 1000BASE-T 信號組件 109
10.1.2 1000BASE-T 信號編碼 110
10.1.3 1000BASE-T 介質組件 112
10.1.4 1000BASE-T 鏈路完整性測試 113
10.1.5 1000BASE-T 配置嚮導 113
10.2 千兆乙太網光纖介質系統(1000BASE-X) 114
10.2.1 1000BASE-X 信號組件 114
10.2.2 1000BASE-X 鏈路完整性測試 114
10.2.3 1000BASE-X 信號編碼 114
10.2.4 100BASE-X 介質組件 115
10.3 1000BASE-X 光纖規格 117
10.3.1 1000BASE-SX 損耗預算 117
10.3.2 1000BASE-LX 損耗預算 118
10.3.3 1000BASE-LX/LH 長距離損耗預算 119
10.4 1000BASE-SX 和1000BASE-LX 配置嚮導 119
10.5 差分延遲 120
第 11 章 10 千兆乙太網 122
11.1 10 千兆標準架構 122
11.2 10 千兆乙太網雙絞線介質系統(10GBASE-T) 124
11.2.1 10GBASE-T 信號組件 124
11.2.2 10GBASE-T 信號編碼 125
11.2.3 10GBASE-T 介質組件 127
11.2.4 10GBASE-T 鏈路完整性測試 129
11.2.5 10GBASE-T 配置嚮導 129
11.2.6 10GBASE-T 短距離模式 129
11.2.7 10GBASE-T 信號延遲 130
11.3 10 千兆乙太網短銅電纜介質系統(10GBASE-CX4) 130
11.4 10 千兆乙太網短銅直連電纜介質系統(10GSFP+Cu) 131
11.4.1 10GSFP+Cu 信號組件 132
11.4.2 10GSFP+Cu 信號編碼 133
11.4.3 10GSFP+Cu 鏈路完整性測試 133
11.4.4 10GSFP+Cu 配置嚮導 133
11.5 10 千兆乙太網光纖介質系統 134
11.6 10 Gbit/s 光纖介質規範 137
11.7 10 千兆廣域網PHY 138
第 12 章 40 千兆乙太網 139
12.1 40 Gbit/s 乙太網架構 140
12.2 40 千兆乙太網雙絞線介質系統(40GBASE-T) 143
12.3 40 千兆乙太網短銅電纜介質系統(40GBASE-CR4) 144
12.3.1 40GBASE-CR4 信號組件 145
12.3.2 40GBASE-CR4 信號編碼 146
12.4 QSFP+ 連線器和多個10 Gbit/s 接口 147
12.5 40 千兆乙太網光纖介質系統 148
12.5.1 40 Gbit/s 光纖介質規範 150
12.5.2 40GBASE-LR4 光波長 152
12.5.3 40 千兆擴展域 153
第 13 章 100 千兆乙太網 154
13.1 100 Gbit/s 乙太網架構 154
13.2 100 千兆乙太網雙絞線介質系統 157
13.3 100 千兆乙太網短銅電纜介質系統(100GBASE-CR10) 158
13.4 100 千兆乙太網光纖介質系統 160
13.4.1 用於100 千兆乙太網的思科CPAK 模組 162
13.4.2 100 千兆光纖介質規範 162
第 14 章 400 千兆乙太網 166
14.1 400 Gbit/s 乙太網研究團隊 166
14.2 400 Gbit/s 操作提案 167
第三部分 搭建一個乙太網系統
第 15 章 結構化布線 170
15.2 ANSI/TIA/EIA 布線標準 171
15.2.1 專有布線系統問題的解決 172
15.2.2 ISO 與TIA 標準 172
15.2.3 ANSI/TIA 結構化布線規範的文檔內容 173
15.2.4 結構化布線標準的組成元素 173
15.2.5 星狀拓撲結構 174
15.3 雙絞線分類 176
15.3.1 最小布線配置推薦 177
15.3.2 乙太網及分類系統 177
15.4 水平布線 178
15.4.1 水平向通道以及基礎鏈路 178
15.4.2 布線及組件規範 180
15.4.3 5 類及5e 類電纜測試及調整 180
15.5 電纜管理 180
15.5.1 識別電纜和組件 181
15.5.2 1 級標號方案 181
15.5.3 記錄布線系統 182
15.6 搭建電纜系統 183
第 16 章 雙絞線電纜與連線器 185
16.1 水平電纜段組件 185
16.2 雙絞線電纜 186
16.2.1 雙絞線的信號串擾 187
16.2.2 雙絞線的組建 188
16.2.3 雙絞線安裝實踐 190
16.3 8 針(RJ45 類型)連線器 190
16.4 四對雙絞線電纜布線機制 191
16.4.1 正極線和負極線 191
16.4.2 色標 191
16.4.3 接線順序 192
16.5 模組化跳接線板 194
16.6 工作區電源插座 195
16.7 雙絞線跳接電纜 195
16.7.1 雙絞線跳接電纜質量 195
16.7.2 電話級跳接電纜 196
16.7.3 雙絞線乙太網和電話信號 196
16.8 設備電纜 196
16.8.1 50 針連線器和25 對電纜 197
16.8.2 25 對電纜口琴形連線器 197
16.9 製作雙絞線跳接電纜 197
16.10 乙太網信號分頻 201
16.10.1 10BASE-T 和100BASE-T 交叉電纜 202
16.10.2 四對交叉電纜 203
16.10.3 自動協商機制和MDIX 故障 204
16.10.4 識別交叉電纜 204
第 17 章 光纖電纜和連線器 205
17.1 光纖電纜 205
17.1.1 光纖芯直徑 206
17.1.2 光纖模式 206
17.1.3 光纖頻寬 207
17.1.4 光纖損耗預算 208
17.2 光纖連線器 209
17.2.1 ST 連線器 210
17.2.2 SC 連線器 210
17.2.3 LC 連線器 211
17.2.4 MPO 連線器 211
17.3 搭建光纖電纜 212
17.4 光纖系統中的信號分頻 213
第四部分 乙太網交換機和網路設計
第 18 章 乙太網交換機 218
18.1 交換機的基本功能 219
18.1.1 網橋和交換機 219
18.1.2 什麼是交換機 219
18.2 乙太網交換機的操作 220
18.2.1 地址學習 221
18.2.2 流量過濾 222
18.2.3 幀洪泛 223
18.2.4 廣播和多播通信 223
18.3 交換機組合 224
18.3.1 轉發循環 224
18.3.2 生成樹協定 226
18.4 交換機性能問題 230
18.4.1 數據包轉發性能 231
18.4.2 交換機連線埠記憶體 231
18.4.3 交換機CPU 和RAM 231
18.4.4 交換機規範 231
18.5 交換機的基本特性 234
18.5.1 交換機的管理 234
18.5.2 數據包鏡像連線埠 234
18.5.3 交換機流量過濾器 235
18.5.4 虛擬區域網路 236
18.5.5 802.1Q 標準的多生成樹協定 237
18.5.6 服務質量(QoS) 238
第 19 章 利用乙太網交換機進行網路設計 239
19.1 網路設計中使用交換機的優點 239
19.1.1 網路性能的提高 239
19.1.2 交換機層次和上行速率 240
19.1.3 上行速率和交通擁堵 241
19.1.4 多台對話 242
19.2 交換機流量瓶頸 243
19.3 交換機的網路永續性 246
19.4 路由器 248
19.4.1 路由器的運行和使用 248
19.4.2 路由器或橋接器 249
19.5 具有特殊功能的交換機 250
19.5.1 多層交換機 250
19.5.2 接入交換機 250
19.5.3 堆疊交換機 251
19.5.5 無線交換機 252
19.5.6 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交換機 252
19.5.7 城域乙太網 252
19.6 最交換機的特性 255
19.6.1 流量檢測 255
19.6.2 sFlow 和NetFlow 255
19.6.3 乙太網供電 256
第五部分 性能和故障排查
第 20 章 乙太網性能 258
20.1 乙太網信道的性能 258
20.1.1 半雙工乙太網信道的性能 259
20.1.2 關於半雙工乙太網性能的長期謬見 259
20.1.3 半雙工乙太網信道性能的模擬 261
20.2 測量乙太網性能 263
20.2.1 監測時標 264
20.2.2 數據吞吐量與頻寬 266
20.3 最優性能的網路設計 268
20.3.1 交換機和網路頻寬 268
20.3.2 網路頻寬的增長 268
20.3.3 套用需求的變化 269
20.3.4 未來的設計趨勢 269
第 21 章 網路故障診斷與維修 270
21.1 可靠的網路設計 270
21.2 網路文檔 272
21.2.1 設備手冊 272
21.2.2 系統監控與基線 273
21.3 問題解決模型 273
21.4 問題檢測 274
21.5 問題分離 276
21.5.1 決定網路路徑 276
21.5.2 複製症狀 276
21.5.3 二分搜尋分離法 277
21.6 雙絞線系統問題解決 277
21.6.1 雙絞線問題解決用到的工具 277
21.6.2 常見的雙絞線問題 278
21.7 光纖系統的問題解決 280
21.7.1 解決光纖系統問題的工具 281
21.7.2 常見的光纖問題 281
21.8 解決數據連線的問題 282
21.8.1 收集數據鏈路信息 282
21.8.2 用探針收集信息 282
21.9 網路層的問題解決 283
第六部分 附 錄
附錄A 資源 286
附錄B 基於CSMA/CD 的半雙工工作方式 295
附錄C 外部收發器 312
術語表 328
作者簡介 339
封面介紹 33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