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新編歷史傳奇劇,由福建省閩劇院吳永藝、陶閩榕編劇。《丹青魂》讓現代化觀眾一睹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畫聖,是怎樣的在“天堂”與“地獄”,潔白與罪惡,高尚與卑下的邊緣上掙扎,熬煎。以致最後戰勝心魔,戰勝自我,從地獄步入淨土,成為技高德重的名實相符的一代畫聖。
基本介紹
簡介,故事梗概,人員簡介,出場人物,獲得獎項,
簡介
閩劇《丹青魂》所揭示的主題,是一場真善美與假醜惡的靈魂深處的較量。描寫的是兩代藝術家-----唐代畫聖吳道子與民間畫家皇甫軫在東西競畫過程中因名聲、地位、見解、擅長不同而引發的一場風波。。。。。。敘述了一代畫壇宗師如何慧眼識人、提攜後進、扶植新人。同時也展示畫聖從識才、愛才、薦才、到畏才、妒才、害才的心理流程。讓現代化觀眾一睹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畫聖,是怎樣的在“天堂”與“地獄”,潔白與罪惡,高尚與卑下的邊緣上掙扎,熬煎。以致最後戰勝心魔,戰勝自我,從地獄步入淨土,成為技高德重的名實相符的一代畫聖。
故事梗概
閩劇《丹青魂》講述的是唐皇令吳道子在景雲寺東壁畫《地獄變》,並張榜招天下高手在西壁作畫。因吳被稱為畫聖,多數人不敢應招,惟民間畫師皇甫軫揭榜。皇甫軫才華橫溢,吳既愛又畏,以致心煩意亂,所畫均不如意。時寧王與趙國公為籠絡人心,分別將賭注押於東壁、西壁。吳道子之徒張愛兒慕道子之女子姬,求婚不成,投靠寧王,耍弄詭計,陷害皇甫軫。道子出於私心誤成幫凶,致皇甫軫險遭毒手。吳道子悔恨萬千,終在危難之際救了皇甫軫,並憤將王公貴人及自己畫入地獄之中。而皇甫軫將凡夫俗子及吳道子畫入天堂之內。
人員簡介
此劇曾榮獲中國第六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 編創人員及其簡介
編 劇:吳永藝(福建省閩劇院) 陶閩榕
移 植:宋麟鏘(廣東省汕頭)
舞美設計:刑大倫(中央戲劇學院)
舞美燈光設計:周正平(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服裝設計:余芳(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頭飾造型:陳壽山
司 鼓:林立勤(廣東潮劇院)
領 奏:郭磷書(廣東潮劇院二團)
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四川劇協常務理事,四川省首屈影視劇“十佳”導演稱號獲獎者。一九五一年從藝樂山市川劇團,攻武生兼演其它行當,多次獲省市大獎。近十年從事專職導演工作,代表作品有川劇《死水微瀾》,《變臉》,《中國公主杜蘭朵》,《潘金蓮》等。曾榮獲文化部第七屆,第八屆文華導演獎第一名。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導演大獎第一名等多項獎勵。曾應邀為北京、上海、廣東、河南、陝西、山東和貴州等地執導新戲。曾多次以總導演和導演資格出訪歐洲、日本、蒙古等國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一九九六年調四川省青年川劇團任專職導演工作。
國家二級作曲。擅長司鼓。廣東省劇協,音協會員;汕頭市音協理事;澄海市潮樂研究會副主席。出生於澄海市一個音樂家庭,自小得到音樂的熏淘,學拉潮州弦,讀中學時學習司鼓,並任學校戲劇組組長,排練潮劇,在寒暑假期間演出。一九五七年,澄海市成立潮劇團,在團任司鼓及作曲。青年時拜廣東潮劇院名導演、作曲黃秋葵學藝,再得深造。參加工作以來,作了大小潮曲有百個之多。得獎劇目有《絲路花雨》、《江秀卿》、 《濱海風潮》、《艷陽天》、《教育成長》、《安安送米》等獲汕頭市文化部門獎勵。《八寶與狄青》及器樂曲《喜送豐收糧》已流行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曾被新加坡華樂團選取演奏。個人傳略已載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中國名人錄》、《中國高級專業人才大辭典》。
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中國劇協會員,浙江省舞美學會副會長,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燈光設計師。先後為各省市的不同劇種九十餘台劇目作燈光設計。其中越劇《西廂記》、紹劇《大禹治水》、越劇《梨花情》、《琵琶記》、漢劇《蝴蝶夢》等榮獲第四、六、八屆文華舞美設計獎和三次中國戲劇節優秀燈光設計獎。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國家二級服裝設計師。現為浙江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浙江省舞美學會會員。主要代表作有《五女拜壽》、《大義夫人》、《南唐遺事》、《琵琶記》、《紅絲錯》等。曾多次獲省戲劇節調演服裝設計獎。
陳壽山
祖籍福建紹安,本團頭飾造型設計師,多年來曾應邀為新加坡各劇種之文化團體擔任設計工作。在本團擔任設計之劇目有《紅絲錯》、《漢武之戀》、《仇薦》、《丹青魂》及多部折子戲。此次也在《丹青魂》中飾演趙國公一角。
出場人物
吳道子——畫聖,宮廷內教博士、 又封“寧王友”。
皇甫軫——民間青年。
吳子姬——吳道子的女兒。
張愛兒——吳道子的徒弟。
書 童——吳道子的書童。
寧 王——唐玄宗之兄。
趙國公——朝廷元老。
玄 縱——景公寺法師。
眾王公貴人(簡稱眾王公)。
變形人甲、乙、丙、丁。
眾仙女、牛頭、馬面、小沙彌、眾士兵、判官、眾隨從、丫環等。
獲得獎項
閩劇《丹青魂》,1990年,由福州閩劇院一團參加福建省第18屆戲劇會演,獲劇本二等獎、優秀演出獎、優秀導演獎、音樂設計獎、優秀舞美設計獎、燈光設計獎、優秀演員獎等。1993年4月,獲文化部頒發的“文化新劇目獎”“文化劇作獎”,1993年6月,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榮譽提名,1992年8月,獲1990~1991年度第六屆“全國優秀劇目創作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前身),1992年該劇先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中南海演出,受到了中央領導和首都各界觀眾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