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丹溪草,男,祖籍浙江義烏,出生於寧波
慈谿外祖母家,4歲隨祖父祖母在義烏、武義生活,在村國小複式班開始快樂學習,9歲後跟父母隨軍在
西藏尼西開始營區生活。之後又遷到
拉薩北郊軍營。78年考入拉薩市第二國中,1980年隨父親轉業在
武義一中學習。工作後長期從事地方行政、經濟、社會管理等研究實踐,畢業於溫州師院中文專業,在杭大、浙江省委黨校就讀歷史學和哲學研究生專業課程,參加清華大學和中央黨校經濟管理等培訓。
“丹溪草”這個名字有來歷,從有記憶開始,丹溪、熟溪、甌江、婺江等水系的名字就讓他備感親切。他一直認為,相對於浩渺的宇宙空間,人類的歷史只不過是家鄉那條小小的丹溪,而每個人,最多只是溪里的一株水草,故而取筆名“丹溪草”。
個人生活
推崇“素簡、可續”的理念。長期堅持人類學,歷史學研究和寫作。著有幾十篇論文、作品,主持完成多個相關省市社科學術課題。
作者的《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書中闡述,人類面對貧窮、生態、自毀和焦慮4大危機,如何突破認識局限,構建和諧美好的生存空間。
丹溪草在介紹自己研究和創作的體會時認為,“健康向上的讀物,可以通透神智、撫慰心靈”。培育感恩和敬畏之心,是各類作品都需要倡導的。人類歷史就是克服艱難困苦的歷史,感恩先祖,敬畏自然,珍惜當下,克己自律是書的主旨。他表示,寫書是自己內心和世界的交流,希望從人類歷史的各種故事中汲取心靈的滋養,補益並成長。
中國休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馬惠娣女士評價他“做了非專業人士的專業著述;思考了非學者的理性省察。十分難得。”看得出作者性情中的謙卑與恬淡,以及靜中生慧的能力。
個人作品
《
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一書,是一部反思人類發展歷史、思考人類未來命運的著作。該書從人類演進歷程的各個階段著眼,藉助史實片段和習俗現象的細緻分析,對比各方文明遺存,探究歷史疑惑,探索人類命運軌跡。全書以史為鑑,尊重自然,尊重本真,尊重傳承,並由此感知人類的生存危機,作者認為要突破歷史和認知的局限,從命運共同體高度去思考人類族群的存在意義。(引自學習強國)豆瓣網給予評分9.1分。
浙江日報的書評提到“作者明言“我們只有站到了能夠看到人類漫長而艱難的遷徙歷程的足夠高度,回首過往,才能夠體會和認清人類明天應該走向何方,明白我們當下可以怎樣選擇、取捨。”著述的字裡行間閃現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光芒,特有的跨學界思維的把控。”
同時,作者認為,人性是進化的結果。滿足人性基本需要,與生俱來的屬性可稱之為人性的原生屬性,如對於飢餓和安全威脅的反應。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切生命的通性。與生俱來的原真求生的本能,恰恰是人性善美的內容。(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還認為,應拋棄那種一方面把所有的社會基本服務視為理所當然,另一方面又把不承擔社會基本責任也視作理所當然的虛幻夢想。尊重自然法則,遵守人類規則,雖然大多數規則看起來離我們很遠,然而,不管是否承認,它們早已潛入我們人類的生命,流淌在血液里,敬天愛人、守規克己、秩序井然。
在新著《
青蔥季的90封書信》中,男女主人公除了朦朧的兩地相思外,更多的是對學業、對人生、對未來的追尋和思考,還伴隨著一些迷茫、困惑和矛盾衝突。這些青蔥季的元素和節奏都集中在燁和婧的身上,毫無保留地過了一遍,讓我們似曾相識,且可以從容地置換進去,回到那段追夢的金色歲月,享受其中的自由與靜好。
透過私人對話,截面之下更是一個真實可感、激盪澎湃的時代。雙方聊的多是學業、書籍、舞會、同學友情、畢業分配……喋喋不休、打情罵俏,又常常散發著思辨之光——由尼采、叔本華帶來的“哲學熱”,李澤厚的“美學熱”,女孩子愛追的言情文學“瓊瑤熱”,熱得年輕人大汗淋漓,伴隨著新思潮、改革潮、家國夢的交織和碰撞。恰如作者所言,信件雖呈現的是兩個學生的對話,但主要是紀念80年代改革開放的青蔥季節,因為那是中國復興之路的初春時節。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丹溪草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20年10月
《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書稿不屬歷史,也不歸哲學,跨學科、多視角地通過局部地域、典型史實梳理人類文明。書中按社會動物、部落文明、父權文明、皇權文明、資本文明的演進過程,藉助大量史實,對比文明遺存,探究歷史疑惑。從人類需要不斷“認識自己”來講,本書以史為鑑,尊重自然、尊重本真、尊重傳承,感知人類...
青蔥季的90封書信 作者: 丹溪草 出版:光明日報出版社作品時間:2022-02
學術觀點
國家
對於
國家的出現,丹溪草認為有三方面基本條件:首先,人類藉助工具實現生產創造能力的提升,社會生產力得以發展;其次,父系文明帶來人口不斷聚居;最後,不同族群部落間的征戰和妥協,促進社會階層的出現。
抑商
中國數千年傳統,為何堅定地極力固守“
重農抑商”政策,真的是在破壞社會規律中新生產力的形成,自毀發展之路嗎?丹溪草認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不是不懂資本積累,也不是不屑資本積累,而是早就洞察了資本的本性,明了了資本積累後社會、環境、自然、觀念產生的各種變化”,“國之危也”。作者極富洞察力,給出了“華夏文明有意給資本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上了封條”的判斷。
規則
規則也是人類遵循適者生存法則演化變遷的結果。所謂
規則,是對應於社會動物而言,為協調個體、自然、社會之間,對內或對外的各類關係,以維護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基本約定。
四大共同敵人
人類必須團結面對貧困
危機、自然環境容量危機、人類文明自毀危機、人類綜合焦慮危機等四大共同敵人。
父系文明緣起
宗法家庭
“禮法文明的傳承足以證明華夏文明在中國的深厚歷史根基,在歷史的無數次衝擊和碰撞中,自始保持著傳統氏族文明的社會組織模式,延續著氏族—
宗族—家庭的傳承。這種漫長的農耕氏族文明形成的
熟人社會和自治模式,構建了完整的宗法社會組織形式,無論政治社會、經濟社會,還是宗教社會,都像是宗法家庭的擴大或變異,都不自覺地比附
宗法家庭模式。這成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結成生活群體的主要形式或基本形式,同樣形成了充滿宗法特性的規則構架。”
族群
方言
作為文化基因,方言也在消逝,待人類語言徹底趨同,必是涅槃重生之日。多元趨一,重生多元,仍萬物輪迴。
人物評價
寫書思考貴在科學精神,個人的思考和可能的啟智,都需要特立獨行的勇氣,在這本書里是可以看到作者科學情懷的。
局限不可怕,科學的精髓就在破除和探索。(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家
王瑞璞)
他的人文情懷和士人之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過《
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這冊書,也看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作為個體應有的情懷與格局,欣賞了成熟者思想品行的魅力。(中國文化藝術院休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馬惠娣)
著述的字裡行間閃現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光芒,特有的跨學界思維的把控。(
王景新教授)
知名評論家、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專家智庫委員會執行主席沈文華先生也說:作者“就讀者關心的諸多熱點難點問題,以歷史和哲學的視野,用鮮活的語言和事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疑釋惑,觀點準確,史料翔實,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學術活動
2020年12月18日,來自人民日報浙江分社、新華社信息中心浙江分中心、浙江省報刊局和浙江外國語學院、杭州師範大學等高校的代表,討論了《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作者丹溪草介紹了自己研究和創作的體會。
2022年2月26日一場圍繞《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研討會在金華舉行。《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作者丹溪草表示,希望從人類歷史的各種故事中汲取心靈的滋養。
2021年3月9日,心湖書院舉辦以“教育與人生”為主題的第六期心湖沙龍活動,邀請《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作者丹溪草與書院學子進行面對面交流,校紀委書記吳國慶出席,心湖書院副院長劉貴花主持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