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謠

大型現代豫劇《丹水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是2011年省文化廳黨組交給豫劇一團的一項重要任務,要代表我省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接到任務後,我們必須在30天內排完這部戲。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大,對我團來說前所未有。”王惠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丹水謠
2011年年末,省豫劇一團開始排練《丹水謠》。為確保圓滿完成任務,一團的所有演職人員放棄了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團領導班子成員輪流帶班,角色不分主次,戲份不分輕重,演員不分職稱高低,一切服從劇目需要。“緊張忙碌的30天轉瞬即逝。當劇目錄製完成時,我們的心靈也經歷了一次淅川移民奉獻精神的洗禮。”王惠說。
移民精神可歌可泣
30天一部戲的背後,是編劇陳湧泉六下淅川用腳步和淚水完成的劇本。
《丹水謠》講述的是幾代中原兒女為支持修建丹江水庫和南水北調工程做出巨大犧牲的故事。省劇協副主席陳湧泉在過去的兩年中,多次到全省各地的移民點追蹤採訪,閱讀了100多萬字的相關資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移民過程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讓他在創作時常常不能自已,戲中很多唱段都是流著眼淚寫出來的。初稿完成後,他廣泛徵集了省內外專家的意見,八易其稿,最終完成劇本創作。
陳湧泉說,創作《丹水謠》的過程就是靈魂洗禮的過程,是被平民英雄感動的過程。鄉親們作別故園的槳影濤聲,叩別黃土下的祖輩魂靈,舍小家,顧大家,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極強烈的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可以說,比丹江水庫更寬廣的是移民的胸懷,比伏牛山更挺拔的是移民的脊樑,比南水北調大渠更悠長的是移民的真情。”
主旋律豫劇創作有突破
尋求現代戲創作模式上的突破是我省戲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丹水謠》如何凸顯自身特色?陳湧泉認為,如今“高大全”式的主旋律題材作品已經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丹水謠》在創作時避開了此類題材最容易陷入的“概念化”“膚淺化”誤區,讓英雄人物回歸到普通人,使觀眾能夠產生情感共鳴。
省豫劇一團副團長李金枝表示,我省是戲劇大省,重視戲劇創作是我省的傳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戲劇作為我省最強勢的文化資源,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丹水謠》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這部戲寄託了廣大觀眾特別是廣大移民民眾的現實期許。豫劇在當下需要反映現實、干預生活,要用創新的手法和樸實的舞台呈現,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現代戲精品,回饋熱愛戲曲的父老鄉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