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妮拉·羅茲,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名譽課題組負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妮拉·羅茲
- 外文名:Daniela Rhodes
- 出生地:義大利托斯卡納的佛羅倫斯
- 性別:女
人物經歷,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羅茲教授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的佛羅倫斯附近,在瑞典長大並在此求學。1969 年,羅茲教授首次加入英國劍橋 MRC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從事轉運核糖核酸(tRNA)的晶體結構研究,隨後跟隨亞倫·克魯格(Aaron Klug,1926-2018,因在生物粒子結構分析方面的貢獻而獲得198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爵士攻讀了博士學位。
羅茲教授在該實驗室中開始了對核小體觀測的研究。核小體(nucleosome)是使得DNA能夠在染色體中摺疊壓縮的一種結構單元,它沿著DNA分子緊密而有規律地分布著。核小體不僅使極小的細胞染色體能夠容納大量DNA分子,也在基因表達的控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時,“最直接的挑戰是確定核小體的原子結構,因為我們確信這些分子結構的信息將揭示染色質功能的本質。”謝克曼教授在解讀三位獲獎者的成就時說,“首個突破來自於丹妮拉·羅茲的研究。”
1976年,羅茲教授成功製備了首批天然核小體核心顆粒(Nucleosome Center Partical)晶體。在生物學中,通過X光照射生物分子產生的衍射反應來探知其準確結構是常用的做法,為了產生衍射效應,需要將純化後的生物樣品進行晶體生長,做成晶體“標本”。她還通過具有均質序列和長度的 DNA 成功製成了具有更好衍射效果的人造核小體晶體。
羅茲教授的工作使得後續對核小體結構的探索成為可能。其後,她作為獨立課題負責人繼續繼續留在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重點研究染色體的性質和功能。在研究端粒(與衰老和癌症有關的染色體頂端)結構時,她的研究小組意外地發現了能結合併促進生成 G-四聯體的蛋白質,並首次為這種結構在生物學中的作用提供了體內證據。2011年,羅茲教授轉赴新加坡,成為南洋理工大學結構生物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並建立了一個專注於端粒生物學研究的卓越科學網路。
所獲榮譽
2023年9月14日,獲得2023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之“生命科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