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麥895來源周麥16/荔墾4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選育的小麥品種,由申請者: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提出申請,2012年12月24日經第三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定通過,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2010。
基本介紹
國審麥2012010,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審定意見,陝審麥2013008號,特徵特性,產量水平,栽培方式,適宜地區,
國審麥2012010
特徵特性
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成熟期與對照周麥18同期。幼苗半匍匐,長勢壯,葉寬直挺,葉色黃綠,分櫱力強,成穗率中等,畝成穗數較多,冬季抗寒性中等。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快,抽穗遲,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平均73厘米,株型緊湊,長相清秀,株行間透光性好,旗葉較寬,上沖。莖稈彈性中等,抗倒性中等。葉功能期長,耐後期高溫能力好,灌漿速度快,成熟落黃好。前中期對肥水較敏感,肥力偏低的試點成穗數少。穗層較整齊,結實性一般。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黑胚率高。2011年、2012年區域試驗平均畝成穗數45.2萬穗、43.4萬穗,穗粒數29.8粒、29.7粒,千粒重47.1克、45.8克。抗病性鑑定:中感葉鏽病,高感條鏽病、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混合樣測定:籽粒容重814克/升、814克/升,蛋白質含量14.27%、14.93%,硬度指數65.7、62.0。麵粉濕麵筋含量31.7%、33.8%,沉降值30.3毫升、31.7毫升,吸水率60.5%、58.8%,麵團穩定時間4.2分鐘、4分鐘,最大拉伸阻力146E.U、195E.U,延伸性158毫米、165毫米,拉伸面積35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10~2011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7.8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5.1%;2011~2012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06.2千克,比周麥18增產4.4%。2011~2012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0.9千克,比周麥18增產4.3%。
栽培技術
要點:1.10月上中旬播種,畝基本苗12~18萬。2.重施基肥,以農家肥為主,耕地前施入深翻;入冬時澆好越冬水,返青至拔節期適當控水控肥。3.注意防治蚜蟲、條鏽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霉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陝審麥2013008號
特徵特性
屬半冬性品種。幼苗半匍匐,葉色淺綠,抗寒性好,分櫱力強,畝穗數多;春季起身較早,兩極分化快;株高70-75cm左右,株型適中,旗葉葉片上挺,莖稈彈性較好,抗倒伏;紡錘型穗,穗層較厚,結實性好,穗粒數較多;後期灌漿速率快,抗乾熱風,落黃佳,生育期平均226.2天,較小偃22晚熟0.9天;產量三要素協調,畝穗數40-45萬,穗粒數35粒上下,千粒重48-52g;籽粒飽滿,大小均勻,半角質,外觀商品性好。
經抗病性鑑定:高抗條鏽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經品質分析:容重842g/L,粗蛋白(乾基)含量15.17%,濕麵筋含量31.4%,吸水量61.7ml/100g,穩定時間2.5min,最大拉伸阻力180U.E,拉伸面積34.8cm。
產量水平
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40.5公斤。
栽培方式
1、選用地力水平為550Kg以上的水地種植,施足基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氮、磷、鉀肥比例協調,基肥中氮肥用量占全生育期氮肥用量65-70%。2、最適播期為10月8-15日,畝播量7.5-10Kg,畝基本苗13-16萬,冬前群體每畝60-70萬為宜,春季最大群體保持在每畝90-100萬,畝成穗40-45萬。3、適時冬灌、春灌,結合春灌追施氮肥,氮肥追肥量占全生育期氮肥總用量的30-35%。4、在赤霉病和白粉病重發區或重發年份,及時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在小麥抽穗開花期及時進行一噴三防,結合一噴三防,噴施磷酸二氫鉀和進行葉面噴肥,延長葉功能期,增加粒重,確保優質高產。
適宜地區
適宜我省關中灌區高肥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