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層大氣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19年8月被教育部認定為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高層大氣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屬性: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類型: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認定時間:2019年8月
中高層大氣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19年8月被教育部認定為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中高層大氣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19年8月被教育部認定為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野外科學觀測和試驗研究工作。從1999年起,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圍繞生態系統、特殊環境與大氣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蝕4個方面,遴選建設106個國家野外站。經過系統建設,這些國家野外站在長期連續基礎數據獲取、自然現象和規律認知、推動相關領域方向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動態...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國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面向社會經濟和科技戰略,依據中國自然條件的地理分布規律布局建設,經過多年發展,獲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觀測數據,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鍛鍊培養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進了相關學科發展,...
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下屬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包括地基探測和火箭探測等多方式和包括大氣、電離層、地磁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空間天氣探測基地,也是國際上重要的低緯度地區大氣和電離層綜合台站之一;主要探測和研究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地磁的各種物理...
2006年“中、高層大氣遙感探測與數值建模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007年“武漢大氣遙感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負責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地球物理學、地質學)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第三屆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十、十一屆...
漠河空間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約1公里處,占地面積53畝。台站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設在我國最北端開展空間環境觀測的地球物理野外台站,它對於監測和研究我國空間環境擾動,特別是來自北極高緯度地區擾動及傳播具有重要作用。台站始建於1988年,1991年建成地磁台,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地磁、...
武漢空間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北京空間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武漢市設立的分站。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漢觀測站(114.2E,30.5N)前身是始建於1946年武漢大學電離層觀測站, 1956年,為迎接國際地球物理年,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與武漢大學合作,建立了武漢電離層觀像台,2004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地質...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2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礦山生態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自然資源部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資源環境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老工業基地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協同創新中心、江蘇國土資源智庫中國礦業大學研究基地、中非礦山空間信息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太空...
擁有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北京市流域環境生態修復與綜合調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新型高效廢水處理好氧顆粒污泥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市國際合作基地,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建有設施良好的白洋淀、黃河三角洲等濕地野外實驗站,建成了河北...
同時,針對北京近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輸送、轉化的污染傳輸監測研究,定量評估北京與近周邊大氣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與反饋,為大氣污染排放總量區域協同控制管理體系、空氣品質科學評價體系和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等奠定科學基礎。閃電電磁效應探測 架設了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裝配的低光度光學觀測系統和閃電寬頻電磁場...
1996年,建立大氣科學博士後流動站。建立校級大氣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成立南京大學全球變化研究中心。1997年,倪允琪調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蔣維楣副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1998年,談哲敏接任大氣科學系主任。1999年,大氣科學成為一級學科博士點。根據教育部要求本科氣象學、氣候學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合併為大氣...
出版學術專著17部,發表科技論文260餘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80餘人(其中聯合培養來自日本、奧地利、美國等國家的研究生5名)。吉縣站與國內相關領域的大學、研究所10多個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關係,來站工作的客座人員包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
在黃土高原不同類型區建有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固原生態試驗站、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等野外站。建有人工模擬降雨大廳和人工乾旱環境氣候室等重要科研實驗設施,形成了集套用基礎研究、試驗與示範、決策服務於一體的水土保持科研體系。全所現有職工22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
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90年代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同年以地理研究所沙漠和冰川凍土方面的研究力量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冰川凍土研究所”(後分別建立“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現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
2004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201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胡敏長期從事大氣顆粒物來源、二次轉化及其環境影響和控制對策研究,建立了顆粒物理化特性分析與煙霧箱和模式模擬方法、開展城市大氣環境定位觀測站長期觀測和綜合觀測實驗。她的重點研究為:1. 大氣...
、轉基因生物安全學(自主設定)、生物防治學(自主設定)、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含:蠶、蜂等)、畜禽環境科學與工程(自主設定)、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中獸醫學(自主設定)、獸藥學(自主設定)、草地資源利用與保護(自主設定)、飼草遺傳育種與種子科學(...
鄧泓,2001年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香港浸會大學生物學博士, 2010-2011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訪問馬里蘭大學。為華東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城市濕地生態、污染生態與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先後參加、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
2017年8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與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合作共建的“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麗江高美古觀測站”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麗江高美古學生野外實習基地”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麗江高美古觀測站舉行。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1994年 成立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1995年 成立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探索工程學科發展途徑;2000年 國家首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同時獲環境工程專業博士點授權,同年建立“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2年 環境科學中心、城市與環境學系和技術物理系的環境化學教研室合併成立環境...
地球中性大氣、地球電離層、地球磁場、空間帶電粒子輻射、空間碎片、微流星等。攝動環境 攝動環境是影響太空飛行器飛行軌道和姿態的最主要因素,就近地空間而言主要包括高層大氣、太陽光壓、第三體攝動和地球非球形攝動。環境範圍 近地空間內的大氣環境和真空環境是對立統一的,只是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空間大氣的研究是建立在...
西藏珠穆朗瑪特殊大氣過程與環境變化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西藏納木錯高寒湖泊與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野外觀測站 [1-2] 波密地質災害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那曲生態環境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1] 宇宙線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
南開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所所長 鞠美庭,男,1962年7月4日生, 1985年南開大學化學系環保專業畢業,博士學位。 歷任教育部環境科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1],南開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所所長,南開大學戰略環境評價中心副主任等。
本科生前沿講座:大氣化學與全球環境變化 其它:環境海洋學(2005年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生暑期學校,北京)主要研究方向 區域大氣污染物的擴散、輸運和轉化及其數值模擬 上層海洋-低層大氣能量和物質交換過程 近海海洋環境與氣候變化 海洋生態動力學數值模擬 野外觀測經歷 1999.04-05, 渤海綜合環境調查,中德國際合作項目“...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擔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2006年6月—2006年9月,擔任哈佛大學環境中心高級訪問學者。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擔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10年10月—2017年5月,擔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大氣污染與控制研究所所長。2011年...
冰芯研究 姚檀棟通過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與全球變化的關係,在野外考察、室內分析和科學理論上都有新的建樹和創新。通過對整個高亞洲地區降水中穩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時氣溫關係的研究,建立了兩者之間關係的定量模型,糾正了西方學者的理論模型推測。先後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崑侖山古里雅冰芯研究...
截至2023年9月,溫宗國先後主持973計畫、重點研發計畫、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課題20多項。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23年9月,溫宗國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和學會科技獎勵一等獎6項。人才培養 講授課程 溫宗國在清華大學為本科生開設課程《環境管理學》《環境規劃學》《碳中和政策分析》《環境科學與工程導論》...
李适宇,男,畢業於日本大阪大學,博士,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在河海大學水港系讀本科 ·1983年10月至1989年3月獲教育部公派在日本大阪大學環境工程系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9年4月至1991年3月在日本建設技術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工作經歷 ·1991年4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