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精讀》是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建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經典精讀
- ISBN:978-7-03-038351-8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作者:陳建章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經典精讀》從實用角度出發,精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學》四部中醫經典著作中對中醫基本理論和中醫臨床有較大指導價值又易於掌握的有關內容,並在每章後增加病案舉例和複習思考題,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較快和較為準確地抓住中醫經典精要,促進中醫人才的成長。
目錄
《黃帝內經》部分
第一章緒論
一、作者與沿革
二、內容與體例
三、主要學術成就
四、學習方法和要求
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
一、陰陽學說
二、五行學說
第三章藏象
一、五臟
二、五神
三、六腑及奇恆之府
四、精、氣、神
五、三焦
第四章病因病機
一、陰陽失調病因病機
二、外感病因病機
三、內傷病因病機
第五章病證
一、傷寒病證
二、陰陽交病證
三、厥證病證
四、痹證病證
五、痿證病證
六、痛證病證
第六章診法
第七章經絡
一、經脈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在臨床診治上的意義
三、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
四、奇經的循行路線
第八章養生
《傷寒論》部分
第一章概論
一、《傷寒論》的版本沿革和學術發展概要
二、傷寒的含義
三、六經的概念
四、《傷寒論》的辨證方法
五、六經病證治則治法
第二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一、太陽病綱要
二、太陽中風證
三、太陽中風證的兼證、變證與禁忌證
四、太陽傷寒經輸不利證
五、太陽傷寒證及兼證
六、太陽蓄水證
七、太陽蓄血證
八、邪熱壅肺證
九、胃熱瀰漫,津氣兩傷證
十、協熱下利證
十一、心陽虛證
十二、陽虛兼水氣證
十三、脾虛證
十四、腎陽虛證
十五、陰陽兩虛證
十六、熱實結胸證
十七、寒實結胸證
十八、熱痞證
十九、寒熱錯雜痞證
二十、上熱下寒證
第三章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一、陽明病綱要
二、陽明病病因病機
三、陽明病脈證
四、陽明病里熱實證的外證和脈象
五、熱擾胸膈證
六、胃熱瀰漫證
七、胃熱瀰漫,津氣兩傷證
八、陰虛水熱互結證
九、陽明腑實證
十、脾約證
十一、津虧便結證
十二、下法禁忌
第四章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一、少陽病提綱
二、少陽病本證
三、少陽病兼證
第五章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一、太陰病辨證綱要
二、太陰病證治
三、太陰病預後
第六章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一、少陰病辨證綱要
二、少陰病本證
三、少陰病兼變證
四、少陰病治禁
五、少陰病預後
第七章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一、厥陰病辨證綱要
二、厥熱勝復
三、厥陰病本證
四、厥逆證治
五、辨嘔噦下利證
六、厥陰病預後
《金匱要略》部分
第一章緒論
一、作者與沿革
二、內容與體例
第二章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一、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二、病因分類,早期防治
三、表里新久同病均須審因論治
第三章痙濕喝病脈證
一、濕病
二、喝病
第四章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
一、百合病
二、狐惑病
第五章血痹虛勞病脈證
一、血痹病
二、虛勞病
第六章痰飲咳嗽病脈證
一、痰飲的分類
二、水飲與五臟的關係
三、痰飲的治則
四、痰飲咳嗽治療的主方
第七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
一、消渴病的證候
二、消渴病的病因病機
三、消渴病及小便不j剛治療的主方
第八章水氣病脈證
一、水氣病分類
二、風水病的機理
三、水氣病治療的主方
第九章黃疸病脈證
一、黃疽病的病機
二、黃疸的分類和主症
三、黃疸病治療的主方
第十章婦人雜病脈證
《溫病學》部分
第一章緒論
一、溫病學的定義、地位和研究對象
二、溫病學的重要代表醫家及其學術成就
三、《溫病學》的要求和方法
第二章溫病的概念、範圍和分類
第三章溫病的病因與發病
一、溫疫的病因與發病
二、溫熱病的病因與發病
三、濕熱病的病因與發病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論治
一、衛氣營血辨治
二、三焦辨治
第五章溫病的特殊診法
一、辨舌
二、驗齒
三、辨斑疹
四、辨白〓
第六章溫病的治療原則
一、溫疫病治則
二、溫熱病衛氣營血治則
三、溫熱病三焦治則
第七章風溫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八章春溫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九章暑溫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十章濕溫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十一章伏暑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十二章秋燥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十三章大頭瘟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十四章爛喉痧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第十五章溫疫
一、概念及發病特點
二、辨證施治
三、原文選摘
附錄溫病專用方劑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