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溯源》是上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興哲
基本介紹
- ISBN:9787533197209
- 作者:高興哲
- 出版社:上東科技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 頁數:491
- 定價:96.00
- 裝幀:平裝
- 原作品:中醫溯源
內容簡介
一、《中醫溯源》分上下兩篇,上篇是“中醫基礎溯源”,下篇是“傷寒論溯源”。 二、《中醫溯源》是根據《黃帝內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哲學思想編寫的,因此能適用於各個階層熱愛科學、熱愛中醫的人士。 三、《中醫溯源》的理論觀點與《黃帝內經》吻合,與《傷寒論》吻合,與當代唯物辯證法吻合,但與晉唐以後的諸多學說存在很大差異。 四、《中醫溯源》提出了“陰在前、陽在後”的科學根據和“無極無圖”的理論學說。 五、《中醫溯源》認為了五行能括盡宇宙萬類,闡明了五運產生六氣、五臟產生六腑的進化原理。 六、《中醫溯源》闡明了心包絡與三焦的體用關係,提出了“人體無處不三焦,臟腑內外皆包絡”的理論依據;強調指出心包絡的功能絕不能局限在“心的外圍”,它的病理機制也絕不是“與心病相似”。 七、《中醫溯源》闡明了《傷寒論》六經的實質及其生化原理,提出了“陰為體、陽為用”...(展開全部) 一、《中醫溯源》分上下兩篇,上篇是“中醫基礎溯源”,下篇是“傷寒論溯源”。 二、《中醫溯源》是根據《黃帝內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哲學思想編寫的,因此能適用於各個階層熱愛科學、熱愛中醫的人士。 三、《中醫溯源》的理論觀點與《黃帝內經》吻合,與《傷寒論》吻合,與當代唯物辯證法吻合,但與晉唐以後的諸多學說存在很大差異。 四、《中醫溯源》提出了“陰在前、陽在後”的科學根據和“無極無圖”的理論學說。 五、《中醫溯源》認為了五行能括盡宇宙萬類,闡明了五運產生六氣、五臟產生六腑的進化原理。 六、《中醫溯源》闡明了心包絡與三焦的體用關係,提出了“人體無處不三焦,臟腑內外皆包絡”的理論依據;強調指出心包絡的功能絕不能局限在“心的外圍”,它的病理機制也絕不是“與心病相似”。 七、《中醫溯源》闡明了《傷寒論》六經的實質及其生化原理,提出了“陰為體、陽為用”“陰為本、陽為標”“陰屬五臟、陽屬六腑”“實則三陽、虛則三陰”的辨證論據。 八、《中醫溯源》闡明了風、寒、暑、濕、燥、火的各自性質和相互之間的演變,從源頭上糾正了“中風永遠是中風”“傷寒永遠是傷寒”“溫病永遠是溫病”的片面觀點。 九、《中醫溯源》闡明了《傷寒論》六經立提綱的依據,指出了太陽病的“發熱”、陽明病的“潮熱”、少陽病的“往來寒熱”、太陰病的“里寒外熱”、少陰病的“下寒上熱”、厥陰病的“勝負厥熱”等均不能列入提綱的理由。 十、《中醫溯源》闡明了六淫中六經的早期表現,更正了“太陽病論膀胱失小腸”“太陰病論脾不及肺”諸多歷史偏見。 十一、《中醫溯源》能開創中醫動畫講學,能用科學的理論探索五運六氣,能將風、寒、暑、濕、燥、火合為一氣,並且能用六經生化的原理全面註解《傷寒論》,由此找到中醫學的說理工具。 十二、《中醫溯源》的最終目的是重新認識《傷寒論》,重新認識中醫學,為統一中醫辨證方法、探索和創造劃時代的中西醫結合奠定基礎。 高興哲,曾用名高新哲,194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人。 十四歲拜師學中醫,十九歲行醫,二十八歲開始著書立說,授徒多名。著有《中醫溯源》、《峰峰礦區土產藥材手冊》、《新湯頭歌》、《新四言舉要》、《診脈辨證口訣歌》、《傷寒醫論》、《傷寒淺著》、《傷寒問難》、《子午秘錄》、《增圖中醫講座》等作品。 論文多次入選《中醫雜誌》,並受邀參加2008全國中醫藥臨床經驗與研究學術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