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

《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是2018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入門歌訣第5版
  • 作者:魏良行主編
  •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49895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在前4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共分10章,以歌訣形式對中醫藥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歸納介紹。包括中醫的基本特點,陰陽、五行、髒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等基礎理論,病因病機、各種診法、辨證、治療原則和方法,中藥來源、性能、炮製、用法和530餘種中草藥、400餘首方劑,均編成歌訣。本書內容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結合;形式上不拘一格,或五言,或七言,順口押韻,好學易記,是快捷學習中醫藥學的好幫手;適於中西醫臨床工作者、中醫院校學生和初學中醫者閱讀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中醫基本特點
第一節整體觀念
第二節辨證論治
第二章中醫基礎理論
節陰陽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陰陽的對立
(二)陰陽的互根
(三)陰陽的消長與轉化
二、陰陽在醫學上的具體套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三)說明人體的疾病變化
(四)作為診斷、用藥的歸類方法
第二節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歸類
(二)五行的相生相剋
二、五行的臨床套用
第三節髒象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腎(附:命門)
二、六腑
(一)小腸
(二)膽
(三)胃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恆之府
(一)腦髓骨
(二)脈
(三)女子胞
四、人的生成與發育
(一)人之生成
(二)臟腑盛衰與發育
第四節氣血精津液
一、氣
(一)氣的來源
(二)氣的分布與功能
二、血
三、精
四、津液
第五節經絡
一、十二經脈
(一)手太陰肺經
(二)手陽明大腸經
(三)足陽明胃經
(四)足太陰脾經
(五)手少陰心經
(六)手太陽小腸經
(七)足太陽膀胱經
(八)足少陰腎經
(九)手厥陰心包經
(十)手少陽三焦經
(十一)足少陽膽經
(十二)足厥陰肝經
二、奇經八脈
(一)督脈
(二)任脈
(三)沖脈
(四)帶脈
(五)陰蹺、陽蹺
(六)陰維、陽維
三、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的關係
第三章病因病機
節外傷
一、外感六淫
(一)風
1外風
2內風
(二)寒
1外寒
2內寒
(三)暑
(四)濕
1外濕
2內濕
(五)燥
(六)火
二、溫病
(一)概念
(二)各論
1春溫
2暑溫
3濕溫
4秋燥
5冬溫
6溫毒
7瘟疫
三、創傷蟲獸傷
第二節內傷
一、七情太過
二、飲食不節
三、勞逸過度
第三節其他致病因
素——病理
產物
一、痰飲
二、瘀血
三、結石
第四章診法
節望診
一、一般望診
(一)精神
(二)氣色
(三)形態
(四)男女老幼辨
二、局部望診
(一)頭部形態及面色
(二)望舌
1舌質
2舌苔
(三)斑疹白
1斑疹
2白
(四)小兒指紋
第二節聞診
一、聞聲音
(一)語聲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呃逆
(五)噯氣
(六)語言
二、嗅氣味
第三節問診
一、問寒熱
(一)惡寒
(二)發熱
(三)寒熱往來
二、問汗
(一)有汗無汗
(二)自汗盜汗
(三)頭面汗出
(四)手足汗出
(五)戰汗
(六)絕汗
三、問飲食
(一)渴飲
(二)食慾
(三)口味
(四)嘔吐
四、問二便
(一)大便
(二)小便
五、問頭身
(一)頭部
1頭痛
2眩暈
3耳鳴、耳聾
(二)身軀
六、問胸腹
(一)胸脅部
(二)脘腹部
七、問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問婦女經帶胎產
(一)月經
(二)帶下
(三)胎產
九、小兒望、問、切
第四節切診
一、切脈
(一)概念
(二)病脈舉例
1浮脈
2沉脈
3遲脈
4數脈
5虛脈
6滑脈
7澀脈
8洪脈
9細脈
10弦脈
11緊脈
12促脈
13結代脈
二、觸診
(一)溫度
(二)腫塊
第五章辨證
節八綱辨證
一、陰陽
二、表里
三、虛實
四、寒熱
第二節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證
二、陽明病證
三、少陽病證
四、太陰病證
五、少陰病證
六、厥陰病證
第三節衛氣營血辨證
一、衛分病證
二、氣分病證
三、營分病證
四、血分病證
第四節三焦辨證
一、上焦病證
二、中焦病證
三、下焦病證
第五節臟腑辨證
一、心病證
(一)虛證
1心氣虛、心陽虛證
2心血虛、心陰虛證
(二)實證
1心火上炎證
2痰迷心竅證
3心血瘀阻證
二、肝病證
(一)虛證
1肝陰虛證
2肝血虛證
(二)實證
1肝氣鬱結證
2肝火上炎證
3肝風內動證
4寒凝肝脈證
(三)兼證
1心肝血虛證
2肝膽濕熱證
3肝胃不和證
三、脾病證
(一)虛證
1脾胃氣虛證
2脾陽虛證
3脾陰虛證
(二)實證
1寒濕困脾證
2脾胃濕熱證
(三)兼證
1心脾兩虛證
2肝脾不調證
四、肺病證
(一)虛證
1肺氣虛證
2肺陰虛證
(二)實證
1風寒束肺證
2風熱乘肺證
3燥熱傷肺證
4痰濁阻肺證
(三)兼證
1心肺氣虛證
2肝火犯肺證
3肺脾兩虛證
五、腎病證
(一)虛證
1腎陰虛證
2腎陽虛證
3腎不納氣證
4腎氣不固證
5腎虛水泛證
(二)兼證
1肺腎陰虛證
2心腎不交證
3肝腎陰虛證
4脾腎陽虛證
六、胃病證
(一)胃火熾盛證
(二)胃陰不足證
七、小腸病證
(一)小腸虛寒證
(二)小腸氣痛證
八、大腸病證
(一)大腸濕熱證
(二)大腸液虧證
九、膀胱病證
(一)膀胱虛寒證
(二)膀胱濕熱證
第六節方劑辨證
第六章治療原則
節治則內容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二、局部和整體
三、治標與治本
(一)治病求本
(二)標本緩急
四、正治與反治
五、祛邪與扶正
六、虛實補瀉
七、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九、辨證論治與辨病治療
第二節治法套用
一、汗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二、吐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三、下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四、和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五、溫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六、清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七、補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八、消法
(一)適用範圍
(二)運用方法
(三)注意事項
九、八法的配合運用
第七章中藥基本知識
節中藥的來源
第二節藥物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二、升降沉浮
三、歸經
第三節藥物炮製
一、炮製目的
二、炮製方法
(一)火製法
1煅制
2炮製
3煨制
4炒制
5炙制
(二)水製法
1漂制
2洗制
3水飛制
(三)水火合制
第四節中藥的用法
一、配伍
二、用藥禁忌
三、劑量
(一)藥物功能、劑型與用量的關係
(二)病情與用量的關係
(三)體質、年齡與用量的關係
第八章常用藥物
節解表藥
一、發散風寒藥
二、發散風熱藥
第二節瀉下藥
一、攻下藥
二、潤下藥
三、逐水藥
第三節驅蟲藥
第四節祛寒藥
第五節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二、清熱解毒藥
三、清熱涼血藥
四、清熱解暑藥
第六節化痰止咳平喘藥
一、溫化寒痰平喘藥
二、清熱化痰平喘藥
三、潤肺化痰平喘藥
第七節理氣藥
一、行氣藥
二、降氣藥
第八節消導藥
第九節理血藥
一、止血藥
二、活血祛瘀藥
第十節理濕藥
一、芳香化濕藥
二、淡滲利濕藥
三、清熱利尿藥
第十一節祛風濕藥
第十二節安神鎮靜抗痙厥藥
一、養心安神藥
二、重鎮安神藥
三、祛風止痙藥
第十三節開竅藥
第十四節固澀藥
第十五節補養藥
一、補氣藥
二、補陽藥
三、補血藥
四、補陰藥
第九章方劑的基本知識
節組方原則
第二節配伍方法
一、加強藥效
(一)兩類相伍,相互協同增藥效
(二)兩類相伍,各取所長增藥效
(三)兩類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
二、減少不良反應
第三節辨證論治和加減
第四節方劑的劑型
一、湯劑
二、丸劑
1蜜丸
2水丸
3糊丸
4濃縮丸
三、散劑
四、膏劑
五、酒劑
六、片劑
七、丹劑
八、沖服劑
九、注射劑
十、其他
第五節中藥的煎服法
一、煎藥法
二、服用方法
(一)服藥時間
(二)溫服與冷服
第十章臨床常用方劑
節解表劑
一、辛溫解表劑
1蔥豉湯
2桂枝湯
3荊防敗毒散
4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5香蘇散
6柴葛解肌湯
二、辛涼解表劑
1銀翹散
2桑菊飲
3竹葉牛蒡湯
4升麻葛根湯
三、補益解表劑
1參蘇飲
2加減葳蕤湯
第二節清解劑
一、清暑劑
1清絡飲
2香薷飲
3藿香正氣散
4清暑益氣湯
二、清熱瀉火劑
1白虎湯
2竹葉石膏湯
3梔子豉湯
三、清熱涼血劑
1清營湯
2犀角地黃湯
3化斑湯
4清瘟敗毒飲
四、清熱解毒劑
1普濟消毒飲
2涼膈散
3五味消毒飲
4黃連解毒飲
5瀉心湯
6宣毒發表湯
7四妙勇安湯
8六神丸
五、清熱養陰劑
1青蒿鱉甲湯
2桑杏湯
3沙參麥冬湯
4清燥救肺湯
5百合固金湯
6養陰清肺湯
7麥門冬湯
8增液湯
9補肺阿膠湯
10玉女煎
11抗白喉合劑
六、清臟腑劑
1導赤散
2龍膽瀉肝湯
3左金丸
4瀉黃散
5瀉白散
6白頭翁湯
7黃芩湯
8芍藥湯
9千金葦莖湯
10大黃牡丹皮湯
第三節和解劑
一、和解少陽劑
1小柴胡湯
2蒿芩清膽湯
3達原飲
4葛根黃芩黃連湯
5清脾飲
6大柴胡湯
7防風通聖散
二、調和肝脾劑
1四逆散
2柴胡四逆散
3逍遙散
4痛瀉要方
5半夏瀉心湯
6黃連湯
第四節瀉下劑
一、寒下劑
1大承氣湯
2甘遂通結湯
3複方大承氣湯
二、溫下劑
1溫脾湯
2大黃附子湯
3三物備急丸
三、潤下劑
1五仁丸
2麻子仁丸
3黃龍湯
四、逐水劑
1十棗湯
2控涎丹
3疏鑿飲子
第五節安神鎮靜抗痙厥劑
一、安神劑
(一)養血安神劑
1酸棗仁湯
2天王補心丹
3甘麥大棗湯
4安神補心丸
(二)重鎮安神劑
1硃砂安神丸
2交泰丸
3磁朱丸
4安神定志丸
二、息風解痙劑
1川芎茶調散
2牽正散
3鎮肝熄風湯
4天麻鉤藤飲
5羚羊鉤藤湯
6地黃飲子
7羚羊角散
8建瓴湯
9玉真散
10撮風散
11五虎追風散
第六節開竅劑
一、涼開劑
1安宮牛黃丸
2紫雪丹
3至寶丹
二、溫開劑
1蘇合香丸
2玉樞丹
3冠心蘇合丸
4通關散
第七節止咳化痰平喘劑
一、止咳化痰劑
1杏蘇散
2止嗽散
3清肺飲丸
二、清熱化痰劑
1清熱化痰丸
2小陷胸湯
3礞石滾痰丸
4黛蛤散
5貝母瓜蔞散
三、理氣化痰劑
1半夏厚朴湯
2瓜蔞薤白湯
3順氣導痰湯
四、溫化寒痰劑
1二陳湯
2苓桂術甘湯
五、止咳平喘劑
1麻黃湯
2麻杏石甘湯
3小青龍湯
4定喘湯
5平喘寧
6蘇子降氣湯
7葶藶大棗瀉肺湯
8三子養親湯
9射干麻黃湯
第八節理濕劑
一、宣散風濕劑
1麻杏苡甘湯
2蠲痹飲
3獨活寄生湯
4五積散
5小續命湯
6雞鳴散
7附子湯
二、清暑利濕劑
1六一散
2三仁湯
3藿朴夏苓湯
三、燥濕化濁劑平胃散
四、清熱化濕劑
1八正散
2二妙散
3茵陳蒿湯
4宣痹湯
5梔子柏皮湯
6甘露消毒丹
五、扶正化濕劑
1實脾飲
2五苓散
3五皮飲
4甘露飲
5黃芪防己湯
6萆薢分清飲
7防己茯苓湯
8真武湯
第九節理氣劑
一、行氣解郁劑
1越鞠丸
2暖肝煎
3良附丸
4金鈴子散
5橘核丸
6天台烏藥散
7瓜蔞薤白白酒湯
二、降氣止逆劑
1橘皮竹茹湯
2旋覆代赭湯
3丁香柿蒂湯
4乾薑人參半夏丸
第十節理血劑
一、止血劑
1十灰散
2小薊飲子
3四生丸
4咯血方
5槐花散
6槐角丸
7黃土湯
8柏葉湯
二、活血祛瘀劑
1桃仁承氣湯
2桂枝茯苓丸
3血府逐瘀湯
4膈下逐瘀湯
5少腹逐瘀湯
6通竅活血湯
7身痛逐瘀湯
8補陽還五湯
9復元活血湯
10活絡效靈丹
11生化湯
12失笑散
13清經湯
14溫經湯
15定經湯
16宮外孕方
第十一節消散劑
一、消食導滯劑
1保和丸
2枳術丸
3枳實導滯丸
4木香檳榔丸
5枳實消痞丸
二、消癥排石劑
1鱉甲飲子
2金匱鱉甲煎
3活血解毒丸
4犀黃丸
5內消瘰癧丸
6膽道排石湯
7尿道排石湯
三、溫經散寒劑
1當歸四逆湯
2程氏蠲痹飲
3羌活勝濕湯
四、消癰排膿劑
1消瘰丸
2仙方活命飲
3托膿散
4陽和湯
5薏苡附子敗醬散
6小金丹
五、溫中散寒劑
1理中湯
2小建中湯
3大建中湯
4吳茱萸湯
5厚朴溫中湯
六、回陽救逆劑
1四逆湯
2回陽救急湯
3黑錫丹
4甘草乾薑湯
第十二節驅蟲劑
1烏梅丸
2化蟲丸
3烏梅安蛔湯
4肥兒丸
5驅絛湯
6驅鉤湯
7驅蛔湯
8膽蛔湯
第十三節補益劑
一、補氣劑
1四君子湯
2參苓白朮散
3補中益氣湯
4生脈散
二、補血劑
1四物湯
2當歸補血湯
3炙甘草湯
4歸脾湯
5七寶美髯丹
6養心湯
三、補陰劑
1六味地黃湯
2左歸飲
3大補元煎
4大補陰丸
5三才封髓丹
6一貫煎
7河車大造丸
8二至丸
9健步虎潛丸
四、補陽劑
1金匱腎氣丸
2右歸飲
3五子衍宗丸
4二仙湯
5加味金剛丸
6龜鹿二仙膠
7保元湯
第十四節固澀劑
一、固表止汗劑
1牡蠣散
2玉屏風散
3當歸六黃湯
二、斂肺止喘劑
1九仙散
2參蛤散
3參赭鎮氣湯
4潤肺止嗽丹
5人參保肺丸
三、澀腸止瀉劑
1四味回陽飲
2四神丸
3真人養臟湯
4桃花湯
四、固精縮尿劑
1金鎖固精丸
2固陰煎
3桑螵蛸散
4固脬湯
5縮泉丸
6大菟絲子丸
五、固崩止帶劑
1固沖湯
2固經丸
3安坤贊育丸
4完帶湯
5愈帶丸
6白帶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