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導五臟相關

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導五臟相關

《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是由鄧鐵濤編,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主包括了中醫五行學說發展史、五臟相關學說引論等等。談中醫離不開五行,談中國傳統文化也離不開五行。在人類的知識演化進程中,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們創造了五行學說,先人們藉五行來歸類萬物,規劃世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階梯。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導五臟相關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科技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科技出版社
  • 作者:鄧鐵濤 鄭洪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946072, 753594607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從五行導五臟相關》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科技出版社聯合出版。

圖書目錄

上編 中醫五行學說發展史
第一章 體系建構——起源和秦漢時期的套用
第一節 五行體系的建構
一、五行學說的起源
(一)以五為基準的歸類法
(二)金、木、水、火、土與五行
(三)五行的生克理論
二、五行配屬探源
(一)方位
(二)季節
(三)五色
(四)五星
(五)五味
(六)臟器
(七)其他
第二節 五行哲學的系統化
一、漢代五行哲學的發展
(一)五行理論的深化
(二)五行術數的發展
(三)對五行的批評
二、古代社會對五行學說的套用
(一)社會政治的五德始終說
(二)在套用領域中的滲透
第三節 五行學說與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一、早期醫籍中的五行學說
二、《黃帝內經》中的五行學說
(一)與五行相配屬的髒象學說
(二)五行與五臟系統
(三)五行學說在醫學中的運用
三、《難經》與《金匱要略》中的五行學說
(一)《難經》中的五行理論
(二)《金匱要略》中的五行內容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演繹探驗:三國至宋、金、元的發展
第一節 五行理論的發展
一、五行術數的流行
(一)五行休王理論的發展
(二)納音五行
(三)其他術數
二、集大成的《五行大義》
(一)論五行之配屬
(二)論五行之體性
(三)論五行生剋
(四)論五行相雜
三、宋代五行哲學的變革
(一)宋代有關五行的論說
(二)理學世界觀中的五行
第二節 道教對五行理論的運用和發展
一、與五行相配的神靈系統
二、摻雜五行的教理學說
三、丹道修行與五行理論
(一)外丹術借五行言配合
(二)內丹系統的五行配五臟
(三)丹道理論對五行學說的發展
第三節 五行在醫學的套用和發展
一、晉、唐時期對疾病的五行演繹
(一)《脈經》
(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三)《諸病源候論》和《千金方》
二、宋、金、元醫家對五行內涵的闡發
(一)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二)劉完素《素問玄機玄病式》
(三)李東垣《脾胃論》
(四)朱丹溪《相火論》
三、臟腑辨證與臟腑理論的發展
(一)以臟腑為綱歸類疾病
(二)臟腑分證體系形成
(三)臟腑病機的認識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反思辯理:明清嬗變與近代論爭
第一節 明清五行哲學的發展
一、五行術數理論及其批判
(一)術數中的五行理論
(二)對五行術數的批判
二、圍繞五行學說的討論
(一)論五行元素
(二)論五行關係
(三)論五行配屬
第二節 明清醫家論臟腑與五行
一、中醫臟腑病機理論的發展
(一)八綱辨證與五臟的結合
(二)臟腑理論的新認識
二、明清醫家對五行的發展
(一)對五行生剋機理的闡述
(二)五行互藏
(三)五行顛倒
(四)關於五行生剋無序的討論
第三節 近代關於五行學說的論爭
一、學術界對五行的批判
二、醫學界關於五行存廢的論爭
三、對五行之醫理實質的闡發
(一)惲鐵樵論“四時五行”
(二)王慎軒以“代數”論五行
(三)陸士諤以五行為髒氣之代名詞
(四)楊則民探討五行的辯證法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存改之爭: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多學科研究
第一節 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五行的認識
一、社會科學界對五行的認識
二、醫學界的五行存廢之爭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五行的爭議
(二)20世紀60年代關於中醫學理論體系核心的討論
(三)文化大革命期間五行學說的命運
第二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五行學說的研究
一、中醫界五行存廢之爭未了
二、基於多學科的五行研究
(一)科學哲學理論下的中醫理論與五行
(二)系統科學對五行的研究
(三)基於現代數學的五行研究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問題與解析
第一節 五行研究中的問題
一、五行何以為五
二、金、木、水、火、土代表什麼
三、五行配屬是否合理?
四、五行生剋如何理解
五、五行生剋的單向性
第二節 中醫運用五行的思維
一、與陰陽學說等的結合
二、經權達變的實用思維
第三節 五行學說的變革方向
一、從科學進化論看五行的變革
二、五行學說的解構與重構
參考文獻

下編 五臟相關學說引論
引論
第一章 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學說
第一節 鄧鐵濤倡導五臟相關學說的歷程
第二節 醫學實踐對五行學說的超越
一、五行與五臟的主客互易
二、五臟學說對五行學說的超越
(一)人體結構的聯繫超出五行體系所限
(二)臟腑功能與五行性能缺乏必然聯繫
(三)臟腑關係不局限於五行關係
第三節 五臟相關學說的方法論
一、在實踐的基礎上保留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系統
(一)對自然的不同觀察——中醫認知方法的特點
(二)值得尊重的歷史——科學約定的價值
第二章 五臟相關學說內涵(一)——五臟系統及其內外連屬
第三章 五臟相關學說內涵(二)——五臟相關模式及其套用

文摘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五行對第三十八”、“五行大義第四十二”都提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第五十八章則直接名為“五行相生”,第五十九章為“五行相勝”。董仲舒還將相生說和相勝說結合起來,他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
“比相生而間相勝”,成為對五行生剋關係的規律性總結,也使五行生剋學說正式體系化了。
二、五行配屬探源
事物劃分為五類,並配屬五行,其中應該有一定的依據,即使邏輯不一定完全合理,但從中可了解古人套用五行的思維。下面就幾類最基本的配屬試作分析。
(一)方位
從現有資料來看,方位的確定是較早的。在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風的記載,如:“東方日析,鳳(風)日窈(協)。南方日因,鳳(風)日微。西方日韋,鳳(風)日彝。北方日夕巳(伏),鳳(風)日役。”(《甲骨文合集》,編號14294)“辛亥,內貞:今一月帝令雨?四日甲寅夕……辛亥卜,內貞:今一月(帝)不其令雨?辛亥卜,內貞:帝於北方(日)夕巳,鳳(風)日役,求年?辛亥卜,內貞:帝於南方日微,鳳(風)日夷,求年?一月。貞:帝於東方日析,鳳(風)日窈(協),求年?貞:帝於西方日彝,鳳(風)日豐(韋),求年?”(《甲骨文合集》,編號14295)
這裡出現的四方名稱,加上其他卜辭中有關“中商”的記載,表明甲骨文中已有五方的觀念。胡厚宣認為這已奠定了五行說的基礎,他指出:“中商與東、南、西、北並貞,則殷代已有中、東、南、西、北五方之觀念明矣……然則此即後世五行說之濫觴。五行之觀念,在殷代頗有產生之可能,未必即全為戰國以後之物也。”13釗龐朴先生也認為,結合卜辭其他有關“五”的情況,“不僅依次看到了殷人尚五的習慣,而且還能看到一個隱約的體系,那就是以五方為基礎的‘五’的體系……這種以方位為基礎的‘五’的體系,正是五行說的原始。在後來的一些系統化了的五行學說里,如《管子》的‘四時’、‘幼宮’,‘淮南子’的‘天文訓’等,仍然以方位打頭,便可想見它的影響和威力,也是原始五行說所留下來的蛛絲馬跡”。
但是,五方如何與金、木、水、火、土形成對應關係呢?它還要與季節相聯繫。
(二)季節
在自然界中,季節與方位具有天然的聯繫。前引卜辭中出現的析、因、韋、伏是四方神名,楊樹達先生指出他們都是“職司草木之神”,根據草木在不同季節時的形態而命名,實際上蘊含了四時變遷的因素, “析謂草木之甲坼,莢(引者註:即卜辭之“因”)謂草木之著莢,韋謂草木之華實,夕巳謂草木之蘊郁覆蔽”,因此,“甲文之四方,因其神人命名之故,知其與四時互相配合,殆無疑問,然甲文未記四時之名也”∞“。李學勤先生也說:“不管析、因、彝、伏具體怎樣解釋,由伏即伏藏一點看,總是和四時分不開的。”‘’。’
與卜辭四方神名相似的名稱在《山海經》和《尚書》中也曾出現。如《尚書·堯、典》載:“分命羲仲,宅蝸夷,日嚦谷……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