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農鎮

中農鎮

中農鎮位於仁壽縣城東南42公里處,東距新店10公里,資中縣城50公里;南距禾加12公里,威遠縣城55公里;西距富加23公里,仁壽縣城42公里;北距北斗鎮13公里,資陽市45公里;距成都140公里,縣道公路縱貫南北,是資陽等地到仁壽運煤的交通要道。

全鎮面積35.4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街道社區,1個農村社區,85個經濟社,總戶數6432戶,總人口21544人。其中農業戶數6350戶,農業人口19268人,耕地面積19951畝。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花生、水果、蔬菜等。地處淺丘,氣候良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有紅旗水庫、紅光水庫、黑龍灘南乾支渠連在一起,形成灌網,旱澇保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農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
  • 下轄地區:轄8個行政村,1個街道社區,1個農村社區,85個經濟社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20500
  • 地理位置:仁壽縣城東南
  • 面積:35.4平方公里
  • 人口:22580人
  • 方言:仁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川Z
歷史沿革,村情簡介,自然條件,位置交通,基礎設施,農村經濟,自然資源,鄉鎮建設,

歷史沿革

解放前名周龍場,相傳周龍場是富加鎮資中縣發輪鎮(又名四眼橋)的必經要道,期間相距30公里,周龍場居其中,從前,有一批以蒸籠為業的居住於此,行人在此小歇,故而設店經營,逐步繁榮,形成小市,名為蒸籠場,清同治年間,以其諧音為周龍場。因有馬鞍山、風箏山、中軍墳、燈桿山、磨盤山五山環繞,而有“五馬歸巢”之說。1941年,因汪洋區所屬回龍場的“回”與周龍場的“周”字,字形相近,遂將周龍場更名為中農場至今。
中農鎮中農鎮
1950年1月,在中農場建立中農鄉人民政府,轄9個堡。51年4月,將9個堡改建為46個村,分別組建中農、解放、河口、李家4個鄉。中農鄉轄高屋、龍台、木魚、石А⒀?謾⑹?輟?滄印⒛莧省⒐垡簟⒄展擰⒙薰?1個村。1953年3月,解放鄉的董瓦、大田、余家、白果、白埝、梨樹、黃龍7個村劃歸中農鄉,是年轄18個村,1955年9月,河口鄉併入中農鄉。1958年10月,中農鄉更名為前進人民公社,1962年3月,將月亮、紅旗、香花、光明、柏樹5個大隊劃歸河口公社,同時將前進人民公社更名為忠農公社,1975年,因修六埝水庫,將中農所屬紅星村劃歸龍鳳鄉,1984年1月,改稱中農鄉人民政府。轄鞍子、能仁、毛林、紅衛、龍台、高屋、東君、黃祠8個村。1992年,馬鞍鄉併入中農鄉,同時更名為中農鎮,1994年,恢復馬鞍鄉,2005年5月,馬鞍鄉再併入中農鎮,至此,轄16個村,兩個居委會。在這片熱土上,歷代人才輩出,農業連年豐收,教育興旺發達,乾群同心,和諧發展。

村情簡介

紅衛村簡介
紅衛村距中農鎮2.5公里,由原來的毛林村和紅衛村合併而成。地理自然環境獨特,縣道公路穿村而過,蓄水190萬立方米的紅旗水庫坐落在村頭,水利資源極為豐富,是理想的水上娛樂和垂釣場所,全村轄8個經濟社、農業戶459戶人口182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693畝。
能仁村簡介
能仁村位於中農鎮正西,北與黃祠村相鄰,南與龍台村相鄰,西與玉龍鄉接壤,東與東君村相鄰。全村轄12個經濟社,農業戶1083戶3133人,共有耕地面積2984畝,以種植糧食、蔬菜為主,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近年來大力發展優質柑橘栽培大戶和養殖大戶。正在積極爭取新農村規劃建設。
周籠社區簡介
周籠社區坐落於中農鎮街道,解放前名周龍場,是富加鎮至資中縣發輪鎮(又名四眼橋)的必經要道。從前,有一批以蒸籠為業的居住於此,行人在此小歇,故而設店經營,逐步繁榮,形成小市,名為蒸籠場,清同治年間,以其諧音為周龍場。因有馬鞍山、風箏山、中軍墳、燈桿山、磨盤山五山環繞,而有“五馬歸巢”之說。
目前場鎮有常住人口1300多人,有學校,畜牧,銀行等各種單位,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龍台社區簡介
龍台社區距中農鎮0.5公里,由原來的高屋村和龍台村合併而成。北與黃祠村相鄰,南與紅衛村相鄰,地處場鎮周圍,地勢平坦,交通發達,水利資源極為豐富,有鎮級優質晚椪示範片400畝。2016年,經“村改居”調整,撤銷龍台村建制,新設龍台社區居民委員會,轄10個經濟社,農業戶897戶,農村人口2629人,全村有耕地面積2218畝,以種植糧食為主。
東君村簡介
東君村距中農鎮3公里,北與黃祠村、北斗鎮相連,南與龍台村相鄰。村道公路貫穿每個社,交通便捷,溪流縱橫,水資源豐富,有竹節石河堰5處,優質晚椪150畝,雜柑200畝。全村轄7個社,農業戶450戶1473人,耕地面積1530畝.有鎮級優質晚椪示範片150畝,雜柑200畝。
黃祠村簡介
黃祠村位於中農鎮北大門,北與北斗鎮接壤,東與東君村相鄰。南與龍台村相鄰,縣道公路橫穿全村,全村轄7個經濟社,農業戶424戶1374人,共有耕地面積1475畝,以種植糧食、蔬菜為主,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近年來大力發展優質柑橘,養魚、養豬大戶。
解放村簡介
解放村位於中農鎮東部,由原來的解放村和貢仕村合併而成,東與發輪鎮接壤,南與玉皇村相鄰,北與福堂村相鄰,全村轄11個經濟社,農業戶數833戶人口2341人,全村有耕地面積2600畝。
解放村是中農鎮自然條件最差的村。全村沒有河流,黑龍灘灌溉不能到達,2011年被上級納入千萬扶貧連片開發村,全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新建蓄水池30多口,蓄水量達4000多立方米,整治渠系3公里,水泥路貫通全村,種植優質柑橘青見1200畝左右。2013年被上級列為新農村建設村。
福堂村簡介
福堂村位於中農鎮東南部,由原來的福堂村和高台村合併而成,東與禾加鎮接壤,南與天國村相鄰。是離中農鎮場鎮最遠的村,全村轄10個經濟社,共有農業戶數723戶,農業人口2012人,全村有耕地面積2290畝。
全村自然條件差,近年來大力發展基礎建設,水泥路貫通全村所有社, 修建了連線隔河兩岸的便利橋 。
天國村簡介
天國村位於中農鎮東部,由原來的天國村和扁山村合併而成,東與解放村相鄰,南與龍台村相鄰,北與福堂村相鄰全村轄12個經濟社,共有農業戶數921戶、農業人口2754人,全村有耕地面積3062畝。
玉皇村簡介
玉皇村位於中農鎮東北部,由原來的玉皇村和荊樹村合併而成,東與資中縣發輪鎮接壤,北與天國村相鄰,南與解放村相鄰。全村轄8個經濟社,有農業戶數560戶,農業人口173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積2099畝,以種植糧食為主。近年來大力發展交通建設,水利建設,進行結構調整發展優質水果。

自然條件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台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台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中農鎮中農鎮
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於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0C,年日照1080小時,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315天,以偏北風為常年主導風向。

位置交通

中農鎮東距新店10公里,資中縣城50公里;南距禾加12公里,威遠縣城55公里;西距富加23公里,仁壽縣城42公里;北距北距北斗13公里,資陽市45公里;距成都140公里,縣道公路縱貫南北,是資陽等地到仁壽運煤的交通要道。

基礎設施

中農鎮政府投資100萬元新建的辦公大樓已俊工,全鎮已實現公路電話有線電視村通工程。已開通程控電話2000門,安裝閉路電視1000戶,村道公路65公里,其中水泥路5.5公里,硬化公路10公里,紅旗水庫淹沒面積268畝,正常蓄水量160萬立方米,有效灌面2700畝,有斗、龍、毛渠35公里;紅光水庫設計庫容14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60萬立方米,有效灌面2000畝。場鎮有街道5條,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有300餘戶商貿和個體工商戶,農貿市場2個,中國小6所,在校學生3300人。有衛生院2所,自來水廠一坐。場鎮基礎設施正在完善,人民安居樂業。
教育設施:國中2所,國小2所,幼稚園2所;
衛生醫療設施:中農鎮衛生院,中農鎮馬鞍衛生院,中農鎮計生服務站,16個村級醫療站;
社會福利設施:中農鎮敬老院,中農鎮馬鞍敬老院。
文化娛樂設施:中農鎮文化站,5個茶園,圖書音像店3家,網咖兩家;
服務設施:旅館2家,飯店5家;

農村經濟

以市場為導向,以優質、安全、高效生產為目的,以科技為支撐,實施“品種良種化,產地區域化、產品優質化、經營產業化”的農業結構調整策略,已形成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其中有優質水稻5400畝,優質水果4000畝,優質花生1200畝,集約化養魚450畝。糧食總產達1.1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889元。全鎮2005年GDP達到7475萬元,工業產值1220萬元。
晚柑技術
中農鎮為改變柑桔品種結構單一、效益不高的不利局面,近年來大力發展晚熟出口優質柑桔,開拓市場。到2006年,通過新栽和高接換種,已發展青見、天草等優質晚熟柑桔3000餘畝,2000多畝果園已陸續開始掛果投產。為讓基地果農儘快掌握晚熟柑桔生產技術,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鎮黨委政府派出技術人員10餘人到支坪、羅壩等村對果農開展有關技術培訓。通過講解和現場示範,使廣大果農掌握了晚熟柑桔病蟲防治、施肥管理技術,以及摘夏梢等技術措施,促進柑桔樹早結豐產,深受廣大果農的歡迎。

自然資源

1、水利資源和勞力資源豐富,土地資源和地理條件優越。
2、竹材資源十分豐富、河沙資源豐富。
3、有豐富的石材資源。

鄉鎮建設

中農鎮黨委把農村街道硬化作為建設新農村的突破口,並將街道硬化工程作為2006年向全鎮人民承諾所辦的八件實事之一。農村街道硬化如何解決資金,鎮黨委、政府不等不靠,創新思路,提出了縣上爭取一點、相關單位幫助一點、居民出一點的“三個一”政策。同時,中農鎮還從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鎮內豐富的自然資源,把鵝卵石粉碎加工,代替以前修路用的青石子,從而降低了街道建設費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