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一輯)

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一輯)

《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一輯)》是現代張世英、湯一介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一輯)
  • 作者:張世英、湯一介
  •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 7202011646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叢刊由東方科學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中西哲學與文化》編輯部編,著名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任名譽主編,國內著名西方哲學專家張世英先生和中國哲學專家湯一介先生任主編,並邀請了一些國外知名學者任編委。本刊的宗旨是推動中西哲學與文化之研究,促進中西思想文化交流。
伽舉默爾在給張世英先生的信中稱“在德國以至整個歐洲對各種形式的精神合作都有極濃厚的興趣。”
其實,中國對於同歐洲乃至整個西方進行各種形式的精神合作,也同樣有極濃厚的興趣。《中西哲學與文化》叢刊的問世,便是這種合作的產物。叢刊在內容上分為三大部分:中西哲學與文化總論或比較研究,中國哲學與文化、西方哲學與文化。它既發表海內外學者用中文或外文寫的文章,也發表西方人用英文或德文發表的文章;在每篇文章的開頭,都用對方的文字作了簡明的提要。這種做法無疑會減少一些文字上的障礙,促進中西讀者之間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溝通,堪稱“精神合作”的一種好形式。
本輯共收各類文章17篇,並附有“中西哲學與文化研究會章程”和應邀擔任中西哲學與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及《中西哲學與文化》叢刊名譽主編伽德默爾,給張世英先生的覆信。本輯以張玉書,感情溝通與文學接受”一文開始,可謂獨具匠心。文章一開始借用《聖經》(創世紀)中建造巴比塔的寓言故事:上帝製造語言混亂,使人類不得互相了解,彼此隔離,因而產生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感情難以溝通,思想無法交流,於是隔閡出現。然而,人類有著共同的追求。人們通過努力學會的共同語言,仍可溝通感情,交流思想,達到相互了解。張世英在“海德格爾與中國哲學史中的道家”一文中,以“道家的‘以物累形’與海德格爾的“沉淪”、“道家的‘復歸於嬰兒’與海德格爾的‘復歸於本真”和“海德格爾反對形上學與老莊的形而上的‘道”三個方面對海德格爾和道家思想進行了比較,認為兩者在各自的國度和民族中都是正統的思想傳統的反對派,兩者都主張貴己,返真,不為紛擾的外物所累,兩者也都重視詩的思維。就此而言,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道家哲學,也要學習海德格爾哲學。海德格爾反對形上學本體論,重視“個體化”原則,老莊則主張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就此而言,我們需要更著重吸取海德格爾哲學。湯一介在“論儒家哲學中的超越性和內在性”一文中,論述了以“內在超越”為特徵的中國傳統哲學應能吸收並融合以“外在超越”為特徵的西方宗教和哲學,從而“使中國傳統哲學進一步自我完善”的觀點。王樹人在“論中國傳統美學的主要特徵。一文中,強調了意境論美學在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主導地位,認為意境論推動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推陳出新,而且隱含著中國知識階層在封建禮教重壓中爭取思想和個性自由的曲折渴求。劉述先在”理一分殊,的現代解釋(上)”一文中,論述了“理一分殊”觀念的歷史背景及其現代解釋,強調突破舊傳統,“找到一條接通傳統與現代的道路”的重要性。
本叢刊作者陣容強大、整齊,大多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文章涉及東西古今,是一本難得的文化交流集刊。

出版信息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25.6萬字,責任編輯:李劍霞、王亞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