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果欖仁(學名:Terminalia muelleri Benth.)是使君子科、訶子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常集生枝端,倒卵形,葉片下側具腺體,全緣,先端鈍,基部耳形或圓形。穗狀花序,長或短於葉,花雜性,無花瓣。核果卵形或橢圓形。花期秋季。
原產於澳大利亞。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有栽培。適生於北回歸線以南地區。生於低丘及平原。粗生,喜光照充足,不耐蔭蔽。喜溫熱氣候。
卵果欖仁的木材宜在家具、建築等方面使用。卵果欖仁適於山腰下部造林及作城鎮的綠化樹種。卵果欖仁抗風性強,可孤植或列植於園路邊觀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葉芽生長,花果生長,繁殖方法,採種,調製,播種,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穗狀花序,長或短於葉,花雜性,無花瓣。花白色,呈5角星狀,幅6.8-7.2厘米。花絲白色,長0.82-0.85厘米,花葯淺黃色,背著。花柱上端半透明,由色,下部淺綠色。雄花無梗,或雄花內子房退化而萼管狹窄成假的花梗,兩性花無梗;苞片早落,萼管杯狀,延伸於子房之上,萼齒5或4,鑷合狀排列;花瓣缺;雄蕊10或8,2輪,著生於萼管上,花盤在雄蕊內面,花盤上通常被髯毛或長柔毛,偶或無毛或近無毛,稀微發育;子房下位,長形,1室,被彎曲的長白毛;花柱長,單一,伸出;胚珠2,稀3-4,懸垂。果卵狀,長1.7-1.8厘米,徑1-1.5厘米,呈暗紫紅色或藍黑色。
生長環境
卵果欖仁生於低丘及平原。粗生,喜光照充足,不耐蔭蔽。喜溫熱氣候。無寒害。能耐較輕霜凍及短期3-5℃低溫,不耐冰雪。對土壤水肥條件的要求不嚴。適生於肥沃濕潤的酸性土。
分布範圍
生長習性
葉芽生長
頂芽於去年冬季落葉前形成,灰褐色或暗紫色,近卵形,高0.6-0.7厘米,徑0.3-0.4厘米,頂端的3-4枚不育葉微分離。4月上旬,日均溫18℃上下時,芽頂端的一側顯縱裂縫。4月中旬。日均溫20℃左右時,芽伸長,一側展開,顯2-3枚未展尚捲曲的不育葉,近卵狀,高0.7-0.8厘米,徑0.4-0.5厘米,淺綠色,稍被白毛。4月下旬初,日均溫21℃上下時,不育葉脫落,芽未伸長,即展葉3-5枚,長2.5-3.2厘米,寬1.4-1.8厘米,赭色,被白毛,基部淺綠色,稍被白毛。4月末,同均溫22℃時,葉盛展。芽伸長至0.5-8厘米。5月中旬,日均溫24℃時,芽迅速增長,長達20-50厘米,展葉10片左右,較多集中頂梢,定形葉長10-15厘米,寬5-6.5厘米。8月中旬,又開始抽新梢,11月上間停止生長。葉片在上維持9-10個月,2-8月為主要落葉期。
花果生長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從新芽葉腋處,長2-7厘米的花序,花序上部著生40個左右的卵形小花蕾,徑0.1-0.15厘米淡黃綠色,被白毛。5月中初,花蕾膨大為闊卵形,徑0.18-0.22厘米,高0.24-0.27厘米。5月中旬末,花蕾膨為5棱形,徑0.38-0.4厘米,高0.26-0.3厘米,仍被白毛。5月下旬,花盛開。開後2-8天,花冠轉淺棕色至褐色,隨即萎謝。6月初為末花期,此時每花序有1-2個發育成幼果,扁橢圓形,長1.0-1.2厘米,徑0.5-0.65厘米,淺黃綠色,被白色短毛。6月下旬,果長1.4-1.6厘米,徑1-1.3厘米。10月末,果成熟。熟後1月內脫落。
繁殖方法
卵果欖仁採用播種繁殖。
採種
成熟盛期用採種鉤刀將果穗採下,也可以搖動樹枝或用竹竿敲打,震落後在地面收集。
調製
採集後堆數日至數十日,果皮果肉軟化後置水中搓擦,淘出果核,用作播種材料,通稱種子。種子不宜脫水,在室內稍晾乾後即可混沙貯藏,貯藏期一般為半年左右。
播種
種子無休眠習性。發芽時日均溫需在20℃以上。未經處理的果實用於播種時,播前需用清水浸泡1晝夜。經過調製的種子,播前浸泡1-2小時或不作任何處理即可播種。播後3-4周胚根開始萌發,且發芽進程較慢,從始期至終期需要16-34天,發芽盛期不明顯。不同年份種子的發芽率差異頗大。
栽培技術
卵果欖仁的種植地應選在有全日照或光照較為充足的地方。土壤只需排水良好即可。卵果欖仁具有很強的抗風能力,無需修剪也能形成抗風的通透樹冠,因此每年無需大規模修剪。在冬季卵果欖仁應注意防寒。無主要的病害或蟲害。
主要價值
木材:卵果欖仁作為木材,材質輕重適中,結構均勻,切面光滑,較耐腐,屬優質用材,其木材宜在家具、建築等方面使用。
觀賞:卵果欖仁樹枝呈假輪生,較美觀。適於山腰下部造林及作城鎮的綠化樹種。卵果欖仁抗風性強,可孤植或列植於園路邊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