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茶又名中華野海棠,為野牡丹科、野海棠屬的一種常綠灌木。花紫色或粉紅色,花期5—7 月,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在園林套用中主要栽植於林下、園林下較陰濕處作地被植物。
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栽培,種子採集及處理,選地整地,苗床消毒,播種,苗期管理,遮蔭,病蟲害防治,
形態特徵
灌木,高60-100厘米;莖圓柱形,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時被星狀毛,以後無毛或被疏微柔毛。葉片堅紙質,披針形至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漸尖,鈍,基部楔形或極鈍,長5-11厘米,寬2-5厘米,稀長13厘米,寬6厘米,近全緣或具疏淺鋸齒,5基出脈,幼時兩面被星狀毛,以後幾無毛,葉面基出脈微凹,側脈不明顯,背面基出脈隆起,側脈、細脈均不 明顯;葉柄長5-16(-20)毫米,幾無毛。
聚傘花序,頂生,有花(5-)20朵,長和寬4-6厘米,幾無毛或節上被星狀毛;苞片早落,花梗長5-8毫米,多少被微柔毛;花萼鐘狀漏斗形,長約6毫米,具四棱,有時多少被星狀毛,裂片極淺,圓齒狀,頂端點尖;花瓣粉紅色至紫色,長圓形,頂端急尖,1側偏斜,長約1厘米,寬6毫米;雄蕊4長4短,長者長約16毫米;花葯披針形,長約1厘米,藥隔下延呈短柄,短者長約1厘米,花葯長約7毫米,基部具小瘤,藥隔下延呈短距;子房半下位,卵狀球形,頂端被微柔毛。蒴果近球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鐘狀漏斗形,具四棱,頂端平截,冠以宿存萼片,萼片有時被星狀毛,長和直徑約7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鴨腳茶喜生長在陰濕的環境和肥沃的酸性土壤中。野生的野腳茶大多生長在山谷、山坡林下、陰濕的路邊、溝旁草叢中或岩石積土上。
分布範圍
產浙江、江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福建。生於海拔400-1200米的山谷、山坡林 下,蔭濕的路邊、溝旁草叢中或岩石積土上。
主要價值
花紫色或粉紅色,花期5—7 月,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在園林套用中主要栽植於林下、園林下較陰濕處作地被植物。
繁殖栽培
種子採集及處理
鴨腳茶應於10 月中下旬至11 月初,淡紅色蒴果出現塊狀灰色乾斑時開始採集蒴果。然後陰乾15~30 d,將陰乾的蒴果放在報紙或塑膠布上,然後不斷揉搓使種子從蒴果掉出。將處理好的種子進行密封保存,留待翌年播種。
選地整地
鴨腳茶喜水肥,宜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好、質地疏鬆、排灌良好、呈中性含腐殖質多砂壤土。深翻土壤20~25 cm,曬白5~7 d,然後做苗床。由於鴨腳茶種子極小,要精細整地,做到土壤保墒好,透性強,根層上虛下實,表土平、細、淨和易於排澇抗旱。
苗床消毒
苗床消毒時用50%多菌靈10 g/m2 與乾細土拌勻,在播種前將1/3 藥土撒在苗床上作墊土,將種子播在上面後,再將剩下的2/3 藥土作覆土。撒後在土壤表面適量灑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免過乾產生藥害。
播種
鴨腳茶播種以3 月中下旬為宜。以條播為好,可採用寬幅條播,行距20~30 cm,播種溝寬8~10 cm、深2 cm。播種時,將種子混草木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上,覆蓋細土1 cm,並蓋草淋水保濕。用種量以22.5~30.0 kg/hm2 為宜。
苗期管理
鴨腳茶一般20~25 d 可出苗,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時,揭除蓋草。並及時間苗和補苗,使苗木分布均勻。間苗分2~3次進行,選陰雨天實施,間掉弱小苗、病蟲危害苗和過密苗,7 月底結束,保留60 萬~75 萬株/hm2,間苗後及時澆水。若間掉的幼苗長勢好,可帶土移植,主要注意苗木根。加強肥水管理是培育壯苗的關鍵,幼苗生長初期保持苗圃地濕潤。施肥以薄肥勤施為原則,並根據苗木的不同生長時期,施用腐熟的人糞尿或複合肥。幼苗期(4 月中旬至6 月底)以氮肥為主,少量多次;速生期(7 月初至9 月初)以氮、磷肥為主,約15 d 施1 次;木質化期(9 月中旬至10 月底)以磷、鉀肥為主,約20 d 施1 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後培土。
遮蔭
由於鴨腳茶屬耐陰植物,應避免苗床過乾或過濕,應保持60%~70%的土壤水分,同時保持30%~40%的光照。因此,出苗揭草後及時遮陽,苗期宜用60%~70%的遮陽網遮蔭。
病蟲害防治
鴨腳茶抗逆性強,較少感染病害,因此在生長期,每月噴灑1 次殺菌劑即可對病害起到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