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碧鳳蝶
- 拉丁學名:Achillidesbianor Cramer
- 別稱:烏鴉鳳蝶(台灣)、翠鳳蝶等
- 二名法:Achillidesbianor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Lepidoptera
- 亞目:錘角亞目 Rhopalocera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北部、印度等
蝴蝶簡介,亞種,分布狀況,生活習性,危害,防治策略,
蝴蝶簡介
翅呈三角形,後翅外緣波狀,體翅黑色。前翅端半部色淡,翅脈間多散布金黃色或金藍色或金綠色鱗,後翅亞外緣有6個粉紅色或藍色飛鳥形斑,臀角有一個半圓形粉紅色斑,翅中域特別是近前緣形成大片藍色區,反面色淡,斑紋非常明顯。前後翅中室封閉式,前翅R脈5條,A脈2條,後翅A脈1條,肩部具鉤狀小脈,M3延伸成尾突。尾突亦布有藍色及綠色亮鱗,但邊緣僅有黑色鱗而形成出黑框。雌雄兩蝶顏色及斑紋幾乎相同,雄蝶前翅亞外緣區、外中區、中區下部有4~5個梭形香鱗區,雌蝶後翅外緣之橙紅色新月紋較雄蟲稍微發達一些。
亞種
P. b. bianor Cramer, 1777 (指名亞種)
P. b. dehaani C.&R.Felder, 1864
P. b. doii Matsumura, 1928
P. b. ganesa Doubleday, 1842 (藍斑亞種)
P. b. hachijonis Matsumura, 1919
P. b. junia Jordan, 1909
P. b. kotoensis Sonan, 1927 (蘭嶼亞種)
P. b. mandschurica Matsumura, 1927
P. b. nakaharae Matsumura, 1929
P. b. pinratanai Racheli & Cotton, 1983
P. b. stockleyi Gabriel, 1936
P. b. takasago Nakahara & Esaki, 1930 (台灣亞種)
P. b. tokaraensis Fujioka, 1975
分布狀況
國內分布區北起黑龍江(伊春),南達台灣、廣東、廣西(龍州)、雲南(景洪)南境,東面濱海,西向自遼寧、河北、山西、陝西西傾,至寧夏、甘肅(蘭州)、青海(東部農業區)後折入四川、雲南、並再西延,采於西藏三江流域。國外分布於朝鮮、日本、前蘇聯(西伯利亞東部、遠東沿海地區)、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
生活習性
碧鳳蝶一般都是一年2代,第一代發生在5-6月份,第二代發生在8-9月份,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蛹開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為第一代成蟲羽化高峰期,4月初既有卵出現,卵期12-14天,4月中旬卵開始孵化。幼蟲五齡,歷期25-35天,蛹期15-20天,第二代成蟲羽化高峰期在6月底7月初。7月下旬數量減少,但直至9月仍可見到成蟲。7月上旬為產卵高峰期,9月初為化蛹高峰期。
卵
半圓球形,表面光滑無脊,淡黃白色,有弱光澤散產於寄主植物葉背或葉面。直徑約1.20-1.40mm,高約1.05-1.20mm。初產時淺黃色,孵化前顏色變深。
幼蟲
幼蟲分5齡。1-4齡幼蟲狀如鳥糞,一齡幼蟲,體長1~2mm,灰黃色,幾小時後變為灰黑色,頭端具兩條棘,尾端具兩長兩短四條棘.體背有四列短棘;二齡幼蟲,體長3~3.5mm,背面灰黃色,腹面灰色,頭端兩條棘,尾端四條棘,蟲體中部有一白色條紋;三齡幼蟲,體長5~10mm,青黃色,前端膨大,具2短棘,尾端有4條棘,體表具疣,表面光亮,中部有一白色條紋;四齡幼蟲,體長1.8~2.7cm,灰綠色到綠色,體表具疣,蟲體中部具白色條紋;五齡幼蟲,體長3~5.2cm,初為黃綠色,後轉為暗綠色,腹面白色.體側具四條黑色斜紋,前端具黑色曲線狀條紋,體表光滑,前後端具兩短棘。
蛹
有褐色及綠色兩型,長3.2cm,寬1.3cm,蛹表面光滑。綠色型身體背面中央有淺黃色背線,並在纏繞絲線處中央有黃色斑,褐色型體色為淺褐色,無特殊斑紋。
成蟲習性
成蟲好訪白色系的花,也好在臭水溝處群聚嬉戲,一般在常綠林帶的高處活動,飛行迅速,路線不規則,飛行迅速,警覺性高而且很少停息,難以捕捉。
翅展95-125 mm。體、翅黑色或黑褐色,散布翠綠色鱗片。前翅亞外區有1條黃綠色或翠綠色橫帶,被黑色脈紋和脈間紋分割,此帶由後緣向前緣逐漸變窄,色調由深漸淡,未及前緣即消失。後翅端半部的上部有一大塊翠籃或翠綠色斑,斑的外緣齒狀,斑的下角有1條淡黃、黃綠或翠藍色窄紋通到臀斑內側,但有時並不太明顯;在亞外緣區有不太明顯的淡黃或綠色的斑紋;臀角有1個環形紅斑;外緣鈍鋸齒狀。翅反面前翅亞外緣區有1條很寬的灰白色或白色帶,由後緣向前逐漸擴大並減弱。後翅基半部散布無色鱗片,亞外緣區有1列“w”字形或“U',字形的紅色斑紋,臀角有1-2個環形斑紋,紅斑的內側鑲有白邊。
危害
碧鳳蝶的危害主要由幼蟲引起,為害花椒、柑橘等農作物,初孵幼蟲取食嫩葉,3齡幼蟲取食老幼葉只剩下葉脈,老熟幼蟲在葉片背面吐絲化蛹,使葉片捲曲,嚴重影響植物光合作用。
防治策略
人工防治:秋末冬初及時清除越冬蛹。5~10月間人工捕捉幼蟲和蛹。
藥劑防治:幼蟲發生時,噴灑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3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4.5%高保乳油2500倍液,或3%金世紀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6%高效殺得死乳油2000倍液。
生物防治:以菌治蟲, 用7805殺蟲菌或青蟲菌(100億/克)400倍液噴霧,防治幼蟲;以蟲治蟲,將寄生蜂寄生的越冬蛹,從樹枝上剪下來,放置室內,如有寄生蜂羽化,放回園中繼續寄生,控制鳳蝶發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