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是2012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多布傑、楊宏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
- 作者:多布傑 楊宏峰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2年12月1日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頁數:164 頁
- ISBN:9787227053385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是一部全面反映門巴族文化,兼具史料性、科學性的專著。《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全方位地展現了門巴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書中從門巴族的物質文化、民間文化、社會文化,對偉大祖國的貢獻,精神氣質、文化傳承、族際交往、發展願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獻及政治、經濟、教育、信仰、語言、文化藝術以及風俗習慣、歲時禮儀等幾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並蓄,作了較為全面的探析和介紹,凝練而豐滿。章節結構的安排合理、嚴謹和規範,便於人們系統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融民族性、知識性、學術性、科學性於一體,既有學術研究方面的資料價值和研究價值,又可以作為介紹和幫助人們了解門巴族的工具書,具有較廣泛的使用價值和恆久的保存價值。從整體、全面、翔實地反映門巴族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門巴族》也具有一定的現實開創性。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門巴族概況
第一節 族稱族源
第二節 人口狀況
第三節 歷史沿革
第四節 生態資源
第五節 語言文字
第六節 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章 門巴族的物質文化
第一節 生產習俗
第二節 飲食習俗
第三節 服飾習俗
第四節 居住習俗
第五節 交通運輸
第六節 風物特產
第七節 交換習俗
第八節 歷史遺蹟
第三章 門巴族的民間文化
第一節 民間教育
第二節 民間科技
第三節 民間醫藥
第四節 民間文學
第五節 民間工藝
第六節 民間體育
第七節 民間歌舞藝術
第八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四章 門巴族的社會文化
第一節 傳統社會組織
第二節 家庭禮儀
第三節 交往禮儀
第四節 誕生習俗
第五節 取名習俗
第六節 婚姻習俗
第七節 喪葬習俗
第八節 節慶習俗
第九節 禁忌習俗
第五章 門巴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節 宗教信仰
第二節 宗教活動
第三節 哲學思想
第四節 預測與占卜
第五節 圖騰與標誌
第六章 門巴族對偉大祖國的貢獻
第一節 反抗農奴制的鬥爭
第二節 堅定維護祖國統一
第三節 大力推進祖國建設
第七章 門巴族的精神氣質
第一節 敬畏自然、熱愛生命的宇宙觀
第二節 友善和睦、恬淡知足的人生觀
第三節 追求自由、自強不息的價值觀
第八章 門巴族的文化傳承
第一節 民族教育發展
第二節 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第三節 民族衛生事業
第四節 交通通信事業
第九章 門巴族的著名人物
第一節 古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第二節 現當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第十章 門巴族的重要研究文獻
第一節 藏文古籍中關於門巴族的記載
第二節 現代研究門巴族的著作
附錄
一 門巴族的歷史大事記
二 參考文獻
編後記
後記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懷,根據平等尊重、真實客觀、全面準確的原則,聯合學界,以“文化生態學”的創新理念,共同打造《中華民族全書》,力圖全面薈萃中國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全景式展示中國56個民族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力爭成為國內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百科全書。
全書由57卷組成,即在中國56個民族56卷的基礎之上,特別推出一卷《中華民族》,以此統領其他56卷,力求達到整個全書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全書以各民族有史料記載之時為上限,下限止於2010年,以期在充分發揮各民族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儘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著力反映各民族比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項與文化成果。
全書各卷的編著者均由熱愛並熟悉本民族文化的專家學者擔任,既有享譽國內外的民族學資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領域獨具造詣的中青年學者。各卷編著者按照全書編纂方案和編寫大綱的要求,從本民族的實際和研究現狀出發,通過查閱又獻,實地調研,悉心考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資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現和真實可信的表述,同時也集中反映各民族優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諧發展的美好願景,力爭打造成為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書的編寫出版得到了有關領導及單位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許多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提供了大力幫助。感謝全書編委會各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全書的學術顧問和編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出版協會、廣西民族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學雜誌社、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文聯、新疆師範大學、寧夏社會科學院、青海社會科學院、雲南省民族學會等機構的傾力相助。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報刊司圖書處對全書內容的審查備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領導和文化宣傳處組織有關專家對全書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審核把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陳英初先生為全書提供了《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電子版。並做了部分勘誤。寧夏回族自治區民委為全書的內容審訂提供了大力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為全書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全書學術顧問廣西民族大學的徐傑舜教授等相關專家不僅親自編纂《中國漢族》《中國哈薩克族》,還幫助審稿把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張春榮先生為全書圖片進行了統一把關和審定。寧夏回族自治區書法家協會郭佳榮先生為全書題寫了書名。全書的編纂,還借鑑吸收了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相信,在黃河出版傳媒集團與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書的出版發行—— 將會以其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博大精深的豐厚內容,真實全面的生動表達,新穎深刻的思想亮點,成為深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長久文化影響力的精品。
將會在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記錄和傳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擔黃河出版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將會契合國家外宣形象與國內民族關係和諧發展的需求,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將會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創造力。同時,全書將陸續翻譯成多種文字。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國際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我們深知,由於成書時間倉促,水平有限,謬誤與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序言
門巴族,是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之一。門巴族的先民早在吐蕃統一西藏高原諸部落以前,已經生活在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部群山峽谷的溫暖地帶,在這片美麗、富饒、遼闊的疆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獨特的門巴族古老文化,為祖國絢麗多彩的文化寶庫增添了光輝。
1964年,經國務院正式確認門巴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成為了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以她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的魅力,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
門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上珞瑜的墨脫和與之毗鄰的東北邊緣地帶。從地理位置上看,北面地勢較高,最高海拔達4000米,南面地勢相對較低,最低海拔只有1000米。“門巴”這一族稱,既是門巴族的自稱,也是他稱,意思是居住在低海拔地方的人,是藏族對居住在門隅地區門巴族人的傳統稱呼。由於居住地域的差異以及歷史上的民族遷徙,各地門巴族還有一些其他稱呼。如門隅勒布一帶的門巴族自稱“勒布”;邦金一帶的門巴族自稱“雪贊”;達巴一帶的門巴族自稱“達巴”;珞瑜北境雅魯藏布江谷地的大部分門巴族自稱“珠巴”等。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門語支。各地語言差異較大,按門巴族的習慣分法,可分為達旺話、德讓話、勒布話和里話。達旺話在門隅門巴族中實用廣泛,是門巴族的“國語”。德讓話分布在門隅德讓宗(相當於縣一級建制)等地,它與墨脫縣自稱“珠巴”(今不丹)的門巴族使用的倉洛話相通。勒布話主要分布在錯那縣勒布辦事處等地,它與墨脫縣門巴族講的“巴米話”是相通的。“里話”分布在德讓宗以南地區。由於歷史上門巴族與藏族的關係密切、源遠流長,宗教影響深遠,藏族文化對門巴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門巴語中藏語借詞也很多,占一般常用詞的30%左右。門巴族無文字,通用藏文,通用藏文歷算,都通曉地方藏語。
在長期的滄桑歷史發展過程中,門巴族和藏族友好往來,文化上相互影響,形成了密切的兄弟關係。早在公元7世紀,門隅即屬吐蕃王朝管轄範圍。拉薩大昭寺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記錄著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的勢力遠達門隅、珞瑜地區。敦煌古藏文史籍和藏文歷史名著《紅史》《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等,也都明確地記載了這一歷史事實。門隅至今仍流傳著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聯姻的詩歌和美麗動人的故事。比如,門隅南部地區的門巴族婦女,不分老少,袍服外披一張較為完整的小牛犢皮和岩羊皮。每逢吉慶節日或訪親會友,都要披一張新牛皮做裝束。傳說,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背上披著皮子以避邪,後來此物賜給門隅婦女而相傳下來,於是就成為門隅門巴族歷來沿用的佳裝,是仿效文成公主裝束的。
門隅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河谷地帶,地勢險要,重山疊翠,雲霧繚繞,鳥語花香,氣候溫和,四季溫差不大;森林資源、水資源、林下資源極其豐富;野生動物、飛禽種類繁多,可謂未開發的處女地和生態資源的屏障。
新中國成立前,一提到“門巴族”,人們腦海里浮現的就是“愚昧”“刀耕火種”“手無寸鐵”“羊腸小道”“人背馬馱”……但是,僅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門巴族人民粉碎了封建農奴制被剝削、被壓迫的枷鎖,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徹底改變了過去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如今,門巴族人民無論是交通、水利、通信,還是教育、文化、衛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到處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正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