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多椎蝦虎魚

中華多椎蝦虎魚

中華多椎蝦虎魚(學名:Polyspondylogobius sinensis)是蝦虎魚科多椎蝦虎魚屬魚類。長40~50毫米,最大可達60毫米。體長為體高的10.2~11.8倍,為頭長的6.1~6.9倍。頭長為吻長的3.8~7.1倍,為眼徑的5.2~11.0倍,為眼間隔的7.6~8.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7倍。

中華多椎蝦虎魚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河口的鹹、淡水區,也見於廣西北部灣沿岸的河口區。中華多椎蝦虎魚為暖水性小型蝦虎魚類,棲息於河口鹹、淡水區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背鰭Ⅲ,Ⅰ-31~34;臀鰭Ⅰ-18~20;胸鰭19~20;腹鰭Ⅰ-5;尾鰭14。縱列鱗0;橫列鱗0;背鰭前鱗0。鰓耙2+8。椎骨數52~54枚。
體長40~50毫米,最大可達60毫米。體長為體高的10.2~11.8倍,為頭長的6.1~6.9倍。頭長為吻長的3.8~7.1倍,為眼徑的5.2~11.0倍,為眼間隔的7.6~8.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7倍。
體頗延長,略呈鰻形,後部稍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短,尾柄長小於尾柄高。頭較小,前部略平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及鰓蓋部無任何感覺管孔。頰部凸出,具1行水平狀(縱向)感覺乳突線,無垂直狀(橫向)感覺乳突線。吻圓突,頗長,吻的前端膨大,形成發達的吻褶,包圍上頜(幼魚吻褶不發達),吻長大於眼徑(幼魚小於眼徑)。眼小或大(幼魚),背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背方。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眼間隔狹窄,稍隆起,大於眼徑(幼魚眼間隔僅為其眼徑的1/3)。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發達鼻管,懸垂於上唇;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於眼前緣(幼魚鼻管不發達)。口中大,前下位,斜裂,口裂幾乎為頭長的1/3。下頜與上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齒細小,尖銳,1~2行,排列呈帶狀,前方數齒稍擴大,無犬齒。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頦部無須。唇略厚,發達。舌游離,前端截形。鰓孔中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僅止於胸鰭基部下方。鰓蓋骨邊緣光滑,無小棘。頭部無感覺管及感覺管孔,僅具許多感覺乳突。峽部狹窄,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具假鰓。鰓耙短小,顆粒狀。
頭及體裸露無鱗。無側線。背鰭2個,第一背鰭和第二背鰭幾乎連續,中間具一缺刻,幼魚的兩背鰭相距較近,有一定距離;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基部後上方、體前方的1/3處,具3鰭棘,鰭棘柔軟,第一鰭棘較短,第二鰭棘最長,稍長於吻長,第二鰭棘與第一鰭棘相距較近,與第三鰭棘有一定距離,平放時,伸越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略高於第一背鰭,基部較長,前部鰭條較長,後部鰭條稍短,平放時,伸達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十四和第十五鰭條間的下方,鰭條部基底長,後部鰭條較長,平放時,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圓,扇形,下側位,鰭長約等於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肛門上方。腹鰭略短於胸鰭,圓形,位於胸鰭基部後下方,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尾鰭尖圓形,短於頭長。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液浸標本的頭、體呈淺灰色,頭背、吻部及體背側灰色,腹部白色,各鰭透明無色,尾鰭中央數鰭條灰黑色。

棲息環境

中華多椎蝦虎魚為暖水性小型蝦虎魚類,棲息於河口鹹、淡水區域。其外形酷似鰻苗,常與鰻苗混棲,每年春天在河口用燈光進行誘捕,與鰻苗一起被捕撈。

分布範圍

中華多椎蝦虎魚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河口的鹹、淡水區,也見於廣西北部灣沿岸的河口區。
中華多椎蝦虎魚
中華多椎蝦虎魚分布圖

保護現狀

數量極少,屬於稀有種類,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