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多刺魚(Pungitius sinensis),為刺魚目刺魚科多刺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堪察加沿岸以及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遼河、內蒙古、河北及長江流域等,主要生活於平穩的水區以及汜濫地和湖泊的死水灣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多刺魚
- 拉丁學名:Pungitius sinensis
- 別稱:刺兒魚、九刺魚
- 二名法:Pungitius sinens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硬骨魚亞綱
- 目:刺魚目
- 科:刺魚科
- 屬:多刺魚屬
- 種:中華多刺魚
- 分布區域:布於堪察加沿岸以及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遼河、內蒙古等。
- 命名人及年份:Guichenot,1869年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棲息地,食物,生長繁殖,分布範圍,物種保護,胚胎髮育,
形態特徵
中華多刺魚體型小,紡錘形,長50毫米左右。體前部有薄骨片,後部光滑,尾柄有發達的骨板棱。第一背鰭由7―11根分離的鰭棘組成;第二背鰭和臀鰭相對。臀鰭棘1,較大。胸鰭大,側中位。腹鰭亞胸位,1鰭棘。尾鰭短,淺凹形。體背部為淡黃綠色,腹部為銀白色。
生活習性
棲息地
中華多刺魚,喜歡棲息在河流相通的靜水河灣以及汜濫地、湖泊的死水灣中的多水草處。
食物
生性好鬥,貪食。食物以搖蚊幼蟲、枝角類、撓足類、介形類等為食。也食其他魚類的卵和仔魚。
生長繁殖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4月中下旬至6月為產卵期,懷卵數量百餘粒,卵浮性,淡黃色,彼此粘連。繁殖期雄魚單獨築巢及護育幼魚,巢圓形或卵圓形,附著植物枝莖或懸空漂浮。魚2周齡性成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遼河、內蒙古、河北及長江流域等。
國外發布:俄羅斯堪察加沿岸。
物種保護
2012年4月2日,北京市首次制定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將中華多刺魚、多鱗鏟頜魚、馬口魚、赤眼鱒等17種魚類列入其中。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Gasterosteiformes:刺魚目 - Gasterosteidae:刺魚科 -Pungitius: |
學名: | Pungitius sinensis(Guichenot,) |
中文名: | 中華多刺魚 |
中文拼音: | ZhōngHuáDuōCìYú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胚胎髮育
北京地區的中華多刺魚胚胎髮育的起始溫度(生物學零度)為4.7℃,適宜的發育水溫為14.0℃-16.0℃,與中華多刺魚繁殖盛期(4月中下旬)自然水體的水溫相近;平均水溫14.0℃時,中華多刺魚完成胚胎髮育約需183h;水溫升至22.5℃時,胚胎的孵化率僅為22.2%;水溫升至25.0℃時,受精卵不能孵化,此溫度應是中華多刺魚胚胎髮育溫度的上限。實驗表明,北京地區中華多刺魚的胚胎對鹽度的耐受力較為有限,在與自然水體相同的鹽度下(0‰)其孵化率接近100%;隨著鹽度的升高,孵化率降低,8‰鹽度時,僅有56%的受精卵孵化;至20‰時,受精卵全部死亡,此鹽度應為中華多刺魚胚胎髮育的鹽度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