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元文化叢書:重讀《周易》智慧

中華元文化叢書:重讀《周易》智慧

《中華元文化叢書:重讀智慧》從對中華元典——《周易》的認識入手,集中介紹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強不息、發明創造、彰往察來、循序漸進、革故鼎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哲理。《中華元文化叢書:重讀智慧》作者劉明武從微小處入手,闡發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見,道前人所未道,是當今人們認識中華文化、學習中華經典時的入門之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元文化叢書:重讀《周易》智慧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32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劉明武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0085604, 722008560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華元文化叢書:重讀智慧》解讀周易古經,開發先賢智慧!繼承優秀傳統,光大中華文化!

作者簡介

劉明武,地質工程師,已從珠海市香洲區政協退休,近十年以其深厚的國學基礎與獨特視野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在《中國文化研究》《東方》《中州學刊》《人文雜誌》《學術研究》《人民政協報》《中華讀書報》等學術報刊上發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太極思維:中華文化的根本特徵》《尚象制器:發明創造的哲理與實踐》等多篇論文被《中國哲學》全文轉載。專著《換個方法讀內經》深受讀者歡迎,已重印數次。

圖書目錄

長江再長,也不會告別源頭——代序
阿彌陀佛與元亨利貞
自強不息:《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合和寬厚:《周易》倡導的文化精神
三無私:《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日新:《周易》倡導的文化精神
致遠:《周易》倡導的文化精神
與四時合其序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有序之動
道:玄而不玄
“天人合一”與“天人兩分”
從天文到人文
“朝乾夕惕”與“慎獨”
“三才”與“四大”
信:人文精神之元
信用·文化·民族尊嚴
漢字與抽象符號
小論“變”
小論“時”
道與知“道”
“是不是”與“該不該”
合和·和諧·平衡
進退·存亡·得失
三才·中正·中庸
見物求因·見物求源
見物作典:千古文章出自然
書中的道理在書外
獨立不懼
無為之道,有為之人
人為天地之心
身正與心正
彰往察來·履霜知堅冰
百物不廢,懼以終始
《周易》里的善惡觀
崇尚自然
富有之謂大業
“憂患”意識
損益:治國治病的一條重要原則
“三五以變”:自然演化的規律
道與技
節以制度
和為貴
易窮則變
革故鼎新
物極必反
否極泰來
“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
欲望與責任
文化與物化
複雜性與簡易性
“修己安人”與“內聖外王”
啟蒙教育與飲食之需
男女對應天地:《周易》論男女地位
相互負責:《周易》論家庭成員關係
歌頌與革命:《周易》論君民關係
無語之天不可欺
治未病與治未亂
求學問,先學問
簡論“廉”
原動力源於何處
開端與續尾
從發明勞動工具談起
第一個市場及其他
第一身衣裳及其他
第一輛車·第一艘船
臼杵:第一台碾米機
第一件自衛武器
嚴格的規定性與無限的象徵性
和而不同
循序漸進
後記

後記

這些作文是我學習《周易》的心得,先是寫出來自己看的,後來試著投了一篇給一家報紙,很快發表了。編輯告訴我,一是校對員說這篇文章寫得好,二是有讀者打電話到報社說是喜歡看這樣的文章。
發表了幾篇之後,報社為我開設了一個《文化長廊》的專欄,一開就是四年,以上這些作文絕大部分都在上面刊登過。
我看《周易》看出了兩條道理:一條是做人的理性,一條是做事的智慧。我寫心得,也寫的是這兩條。做人,講自強不息。做事,講發明創造。
《文化長廊》開辦期間,我接到過不少讀者的電話。有青年大學生的電話,有碩士、博士的電話,也有教授的電話,說是這樣研究《周易》的文章,很值得一看。有青年說,我談的中華文化與書本上所講的不一樣,有青年甚至說通過看《文化長廊》改變了對中華文化的看法。
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所談的僅僅是《周易》的皮毛而已,裡面真正有用的寶藏有待青年人的開發。
《文化長廊》能夠開辦,我感謝編輯王木林碩士;《文化長廊》能夠延續,我感謝眾多的讀者。
記得有一個典故講的是“魚”與“漁”的關係,意思是饋贈人以實物之魚,不如教人以捕魚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下面談一下我讀《周易》的方法,如果能夠給人一點啟示作用,將是我十分高興的事。
很多人對《周易》望而卻步,感覺無法接近。我覺得,這是“書內讀書”所引起的精神障礙。
讀書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書內讀書”,一種是“書外讀書”。
“書內讀書”,大都是先從書中的文字人手——讀書、背書、記書,一旦讀不下去、背不出來、記又記不住的時候,隨之而來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
“書外讀書”,就是把“這本書”當成一個觀賞的對象,例如把它視為一條江河,或者把它視為一棵大樹。觀賞江河,首先腦子裡就會出現一幅簡圖:源頭~中游一下游。觀賞大樹,腦子裡也會出現一幅簡圖:樹根一樹幹一枝葉。閱讀研究《周易》,同樣可以採用觀賞的方法,應該分清源頭、中游、下游,樹根、樹幹、枝葉。《周易》無論多么博大精深,但總應該有一個源頭,總應該有一個根。書中的源頭,書中的根,就是卦,先有八卦,後有六十四卦。知道了這個源、這個根,那么腦子裡同樣會出現一幅簡圖:卦一卦名~卦辭,爻一爻辭,經一傳。從源頭進入有困難,那么就從下游溯源而上。一時欣賞不了根本——卦,可以先從枝葉——傳的欣賞開始。總之,“順流而下”可以讀書,“溯源而上”也可以讀書。
“書內讀書”還有一個弊病,這就是只注意“書中說了些什麼”,而忽略了書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怎么產生的這本書?書中的道理與現實生活有什麼聯繫?把人局限在書中,把書孤立於實際世界之外。這是很多人讀《周易》而無法進入《周易》的深刻教訓。
筆者研究《周易》,所採取的方法是“從下游進入源頭,從枝葉進入根本”。先讀傳,後讀經。傳,先讀的是《周易·序卦》,從這裡知道了“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啊!這裡講的是宇宙發生論。從《序卦》中還知道了“天地”是對《乾》《坤》兩卦的注釋,“萬物”是對《屯》卦的注釋——乾坤象徵天地,屯則象徵萬物。其次讀的是《周易·象傳》,在這裡知道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啊!“如何做人”的道理源於天地之理。在《象傳》還知道了“雲雷,屯”中的“雲雷”二字就是八卦中的《坎》卦與《震》卦——《坎》象徵雲,《震》象徵雷。是八卦中的《坎》、《震》兩卦組成六十四卦中的《屯》卦。“雲雷”二字的順序還揭示一個上下位置的擺布關係一一雲在上,雷在下。如此,筆者進入了《周易》之門。
與其他研究者不同的是,筆者的研究並沒有停留在《周易》之根——八卦、六十四卦這裡,而是“在這裡”又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易》之根在於卦,那么,卦之根在何處?卦的作者是人還是神?憑什麼做出的卦?卦對目前的現實生活有沒有實際意義?
持這種方法閱讀與研究《周易》,筆者的體會是,《周易》是一本人創作出來的書,而非神創作的書。這本書的基礎是生氣勃勃的大自然。這本書是講理的書,而非講邪門歪道的書,書中起碼包含有四方面的道理:物理、人理、哲理、數理。
所謂物理,就是天地萬物起源與演化之理——廣義物理,還有那一事一物之理即具體物理。所謂人理,就是“如何理性做人”以及“如何智慧做事”的道理。所謂哲理,就是萬古長青的成語中所表達的智慧之理。所謂數理,就是奇偶之數表達的宇宙時空之理。
《易》理廣大,我寫的這些心得,僅是些皮毛之談。工程師談文化,班門弄斧,錯誤在所難免。《易》理精髓有待於整箇中華民族的重新開發。請看,德國人萊布尼茨研究《周易》,從中發現了“二進制”,“二進制”對於當今世界的意義是眾所周知的。能不能這樣構想一下:《周易》里能夠推動世界進步的哲理還有什麼呢?下一個發現能不能是《周易》作者的後人呢?
最後摘錄這樣兩段話奉獻給讀者:
一、“易道廣大,無所不全。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一》)
二、“近二百年,歐洲學術之盛,遠邁古初。……顧吾人之所得,往往先之……夫西學之最為切實而執其例可以御蕃變者,名、數、質、力四者之學是已。而吾《易》則名、數以為經,質、力以為經緯,而合而名之日《易》。”(嚴復《天演論·譯序》)
三、法國在華傳教士白晉認為,中國古老哲學體現在《易》圖之中,它以陰陽簡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學原理。(胡陽、李長鐸《萊布尼茨二進制與伏羲八卦圖》)

序言

樹再高也不會告別根本,水再長也不會告別源頭;告別根本,不可能有參天之大樹,告別源頭,不可能有滾滾之江河。
根與樹、源與流之間的重要關係,在這裡不展開討論。這裡所關心的是這樣兩個問題:文化有沒有根,文化有沒有源?文化能不能斷根,文化能不能告別源頭?《文心雕龍·宗經》日:“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這句話告訴人們,凡是稱得上“經”的道理,就是永恆的真理,也是不可改變的偉大教導。
根據這句話,是否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河圖洛書、八卦到《周易》是中華民族祖先“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所創造出的成果,書中的道理,書外的道理,對於今天、對於今後,還有沒有指導意義?
筆者認為,《周易》書中與書外兩方面的道理,對於現代人與將來人仍然有著鮮明的啟示意義。
《周易》書中有崇尚自然的哲理,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有自強不
……
愛因斯坦把中華民族的賢哲與猶太人的先知放在了同一等高線上,把中華民族賢哲所確立的目標與猶太先知所確立的目標放在了同一等高線上。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也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作為猶太人、作為一流的科學家,他如此敬重中華民族的祖先、如此敬重中華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的子孫而言,應該作何感想呢?
一百年來,中國一直都沒有出現像愛因斯坦這樣水準的科學家,但是卻出現了不少在“科學”的名義下蔑視祖先、蔑視中華文化、“忘祖”又不“數典”的“文化人”。對比愛因斯坦,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人類早期的經典,《周易》也好,《聖經》也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勸人為善的。
從“為善”這個基點上看,科學愈發展愈離不開原點文化即元文化。元文化講求善,現代科學講求真。核子彈爆炸是“真”,但是這個“真”善不善呢?複製人是“真”,但是這個“真”善不善呢?無論是今後還是將來,求真的科學必須接受“善不善”標準的評判。否則,科學會將這個世界變成一鍋粥。
在此,筆者要說的一句話是:“長江再長,會告別源頭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