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與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國家標準
最早於1993年7月實施GB/T13745-1992
(廢止),2009年進行了修訂GB/T 13745-2009
(現行),2011年和2016年先後發布了兩項修改單。《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徵、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和目標等5方面進行劃分,共設5個門類【
門類不在標準中出現,與《
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學科門類”不同
】、62個一級學科【不同於《
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一級學科”】。該標準是一項基礎國家標準,在科技、教育、圖書文獻管理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學科分類與代碼》不同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前者(科研課題)學科分類共設5個門類,後者戰歸歸(高等教育)
學科目錄共分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這三級。
術語
學科(discipline):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群(discipline group):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的一組學科。每個學科群包含了若干個分支學科。(術語和定義僅適用於本標準,與《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有區別)
前言
本標準由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CNIS)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53)歸口。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計畫財務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小林、邢立強、江洲、孫廣芝、劉學英、劉植婷、史立武。
本標準ICS 分類:35_信息技術、辦公機械
本標準總頁數:國家標準全文公開系統 線上預覽版:103+2=105頁(更新到2016年7月“第二號修改單”)。也有106頁版(萬方數據-標準);還有108頁版(中國知網-標準) 。
作用與意義
引言
人類的活動產生經驗,經驗的積累和消化形成認識,認識通過思考、歸納、理解、抽象而上升成為知識,知識在經過運用並得到驗證後進一步發展到科學層面上形成知識體系,處於不斷發展和演進的知識體系根據某些共性特徵進行劃分而成學科。希料殼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這裡“相對”、“獨立”和“知識體系”三個概念是本標準定義學科的基礎。“相對”強調了
學科分類具有不同的角度和側面,“獨立”則使某個具體學科不可被其他學科所替代,“知識體系”使“學科”區別於具體的“業務體系”或“產品”。本標準中出現了一些學科與專業、行業、產品名稱相同的情況,是出於使學科名稱簡明的目的,其
內在涵義是不同的。
由於不同的套用目的,會產生不同的學科分類體系。本標準建立的學科分類體系是直接為科技政策和科技發展規劃以及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統計和管理服務的,因此主要收錄已經形成的學科,而求謎對於成熟度不夠、或者尚在醞釀發展有可能形成學科的雛形則暫不收錄,待經過時間考驗後下一次修訂本標準時再酌情收錄。
範圍
《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適用於基於學科的信息分類、共享與交換,亦適用於國家巨觀管理和部門應放婚民犁用。本標準的分類對象是學科,不同於專業和行業。本標準的分類不能代替文獻、情報、圖書分類及學術上的各種觀點。
原則與依據
學科分類原則
1 科學性原則
根據學科所具備的客觀的、本質的屬性特徵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劃分不同的從屬關係和並列次序,組成一個有序的學科分類體系。
2 實用性原則
對學科進行分類和編碼,應以滿足國家巨觀管理的套用需求為基本目標,列入到分類體系內的學科覆蓋領域應全面、適中。
3 簡明性原則
對學科層次的劃分和組合,力求簡單明了。
4 兼容性原則
考慮國內傳統求民組企分類體系的府提整繼承性和實際使用的延續性,並注意提高國際可比性。
5 擴延性原則
根據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具有高度動態性的特徵,應為萌芽中的新興學科留有餘地,以便在分類體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得到擴充和延續。
6 唯一性原則
在學科分類體系中,一個學科只能用一個名稱、一個代碼。某學科被調整變更後,其原有的分類代碼撤銷,不得再賦予其辨棄漿他學科使用。
學科分類依據
本標準主要依據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的本質屬性或特徵,學科的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學科研究的目的與目標等五方面進行劃分。
代碼與編碼
學科分類代碼體系的說明
1 本標準所列學科應具備其理論體系和專門方法的形成;有關科學家群體的出現;有關研究機構和教學單位以及學術團體的建立並開展有效的活動;有關專著和出版物的問世等條件。
2 本標準僅將學科分類定義到一、二、三級,共設62個一級學科或學科群、676個二級學科或學科群、2382個三級學科。一級學科之上可歸屬到科技統計使用的門類,門類不在標準中出現。門類排列順序是:A 自然科學,代碼為110~190;B 農業科學,代碼為210~240;C 醫藥科學,代碼為310~360;D工程與技術科學,代碼為410~630;E人文與社會科學,代碼為710~910。
3 本標準中學科排列次序和級別與學科重要程度無關。
4 本標準納入了成長中的新興學科,萌芽中的新興學科暫不納入。
5 在本分類體系,尤其在工程與技術科學分類體系中,出現的學科與專業、行業、產品名稱相同,但其涵義不同。
6 分類體系中的名稱,原則上用學科名稱,考慮實際套用及學科分類層次的需要,有少量“學科群”名稱出現。
7 一級學科根據情況,分別選用“××學”、“××科學”、“××科學技術”、“××工程”、“××工程技術科學”五種名稱。
8 交叉或具有多重歸屬的學科,可在多處列類,只在一處賦予代碼,其他相關位置不給代碼,而在說明欄注“見×××××××(代碼)”或“參見×××××××(代碼)”。
9 一級學科下的分支學科,根據確定學科位置的不同特徵進行劃分,原則上取一個特徵,考慮學科特點及使用需要,對有些學科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特徵劃分。
10 本分類體系的學科遵循從理論到套用,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從通用到專用,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巨觀到微觀的排列順序。
11 標準中出現的學科分類層次和數量分布不均衡現象是各學科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實際所決定的。
12 本標準對某些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及某些特殊學科的處理方法
12.1 分類表中的“信息科學”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技術部分,其性質與數學類似,排列在數學之後,考慮其發展前景,設為一級學科。“信息科學”和“系統科學”都以“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為基礎理論,很難分開,故暫列在一類。
12.2 考慮到工程與技術科學門類與自然科學及生產套用的映射關係,在該門類中設立“信息與系統科學相關工程與技術”、“自然科學相關工程與技術”、“產品套用相關工程與技術”等三個一級學科群,以歸入基於自然科學或生產套用而派生出的各類工程技術學科或學科群,但早已形成的傳統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如化學工程、礦山工程技術、測繪科學技術等)則不在此列。
12.3 “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三個一級學科(群)屬綜合學科,本學科列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
12.4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地理學”列入“地球科學”下二級學科,“人文地理學”列入“地球科學”,屬特例。
編碼方法
1 本標準的學科分類劃分為一、二、三級學科三個層次,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級學科用三位數字表示,二、三級學科分別用兩位數字表示,代碼結構見圖1。
2 二、三級學科設“群體學科”,用數字“99”表示。
3 標準中所有代碼,僅表示該學科在本分類體系中的級別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義。
設定與調整
初代 1992版_廢止
第一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1992是由國家技術監局1992年11月01日批准,1993年07月01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學科的分類與代碼,僅用於國家巨觀管理和科技統計(而非學科教育),分類對象是學科,不同於專業和行業,不能代替文獻、情報、圖書分類及學術上的各種觀點。
中標分類: 綜合>>基礎標準>>A24分類編碼
ICS分類: 信息技術、辦公機械設備>>35.040字元集和信息編碼
UDC分類: 001.2.001.3
紙質版頁數: 平裝16開, 頁數:92, 字數:174 000
書面出版社: 中國標準出版社
修訂 2009版_現行
2005年12月30日,由主管部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計畫號20062145-T-424修訂《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國標準分類號A24,國際標準分類號35.040)國家標準計畫,項目周期36個月,用於全部代替初代標準GB/T 13745-1992。主要起草單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計畫財務局 ;歸口單位、執行單位: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2009年05年0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國家推薦標準,於2009年11月01日實施。新版《學科分類與代碼》 由TC353(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 ,主管部門為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英文名稱: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
替代情況: 替代GB/T 13745-1992;被GB/T 13745-2009/XG2-2016代替
中標分類: 綜合>>基礎標準>>A24分類編碼
ICS分類: 信息技術、辦公機械設備>>35.040字元集和信息編碼
發布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發布日期: 2009-05-06
實施日期: 2009-11-01
首發日期: 1992-11-04
提出單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歸口單位: 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主管部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起草單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計畫財務局
起草人: 李小林、邢立強、江洲、孫廣芝、劉學英、劉植婷、史立武
計畫單號: 20062145-T-424
紙質版頁數: 【膠訂-大印張】104頁 (後續更新為106頁和108頁)
書面出版社: 中國標準出版社
書號: 155066·1-38409
出版日期: 2009-11-01 2012年第一號修改單 2016年第二號修改單
近期調整與設定
2011年12月2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GB/T 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第1號修改單,自2012年3月1日起實施,現予以公布。
1、刪除“630管理學”下的三級學科“6305520 人才學”;在“630管理學”下新增三級學科“6305521 人才開發與管理”。修改前內容見表1,修改後內容見表2。 表1 代碼 學科名稱 說明 63055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6305510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6305520 人才學 6305599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其他學科 表2 代碼 學科名稱 說明 63055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6305510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6305521 人才開發與管理 6305599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其他學科 2、在“840社會學”下新增二級學科“人才學”,並設立“人才學理論”等三級學科。具體內容見表3。 表3 代碼 學科名稱 說明 84072 人才學 8407210 人才學理論 包括人才學原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人才學研究方法等 8407215 人才史 包括人才思想史、人才制度史、人才學史等 8407220 人才統計學 8407225
人才經濟學 包括人才市場學等 8407230 人才社會學 8407235 人才地理學 包括區域人才學、人才生態學等 8407240 人才心理學 8407245 人才教育學 8407250
人才管理學 “人才開發與管理”見6305521 8407255 人才戰略學 8407260 專門人才學 包括女性人才學、
軍事人才學、科技人才學等 8407299 人才學其他學科。
2014年12月23日,由主管部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計畫號20142089-T-469修訂《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國標準分類號A24,國際標準分類號35.040)國家標準計畫,項目周期24個月,終止於 2017年12月18日。
已終止。2016年7月25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GB/T 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第2號修改單,自2016年7月30日起實施,現予以發布。
一、在“320臨床醫學”下增設二級學科32032“輸血醫學”。
二、在32032“輸血醫學”下設立三級學科“基礎輸血學、獻血服務學、輸血技術學、臨床輸血學、輸血管理學和輸血醫學其他學科”(具體見下表)。
| | |
| | |
| | 包括輸血免疫血液學、血型群體遺傳學、HLA、經輸血傳播性疾病、血液替代品和通用血研究等。 |
| | 包括無償獻血宣傳、獻血者招募學、建立稀有血型血液供者庫、諮詢、管理、護理和服務等,以及後續相關配套的各方面服務工作。 |
| | 包括血液採集、分離與製備技術(含單采技術和造血幹細胞製備);輸血傳播性疾病檢測技術;白細胞去除技術;血液輻照技術;病毒滅活技術;血液低溫凍存技術;血液凍乾技術;輸血相容性檢測技術;血小板配型技術;組織配型技術;輸血相關血栓與止血檢測技術;血液保存與運輸技術等。 |
| | 包括全血、成分血、血液製品套用;臨床輸血適應證與禁忌證;輸血前評估及輸血後療效評價;輸血護理;輸血不良反應與防治;輸血相關細胞治療;輸血相關基因工程產品套用;血漿置換與單采治療;胎兒/新生兒溶血病輸血治療和自體輸血等。 |
| | 血站管理包括一般血站管理和特殊血站管理;血站質量管理和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包括組織管理、資源管理、業務過程管理和程式管理;血站信息化管理等。臨床輸血管理包括臨床用血管理和輸血科(血庫)管理,包括組織管理、資源管理、輸血治療全程質量管理、輸血實驗室管理、輸血實驗室質量管理、血液管理、教學培訓和科研管理、輸血倫理法學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 |
| | |
2017年國家質檢總局將加強研究,提出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的修訂計畫,加快標準的修訂速度,完善標準的技術內容,大力加強國家標準的宣貫實施,使之切實滿足各行業和領域的實際套用需要。
由於不同的套用目的,會產生不同的學科分類體系。本標準建立的學科分類體系是直接為科技政策和科技發展規劃以及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統計和管理服務的,因此主要收錄已經形成的學科,而對於成熟度不夠、或者尚在醞釀發展有可能形成學科的雛形則暫不收錄,待經過時間考驗後下一次修訂本標準時再酌情收錄。
範圍
《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適用於基於學科的信息分類、共享與交換,亦適用於國家巨觀管理和部門套用。本標準的分類對象是學科,不同於專業和行業。本標準的分類不能代替文獻、情報、圖書分類及學術上的各種觀點。
原則與依據
學科分類原則
1 科學性原則
根據學科所具備的客觀的、本質的屬性特徵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劃分不同的從屬關係和並列次序,組成一個有序的學科分類體系。
2 實用性原則
對學科進行分類和編碼,應以滿足國家巨觀管理的套用需求為基本目標,列入到分類體系內的學科覆蓋領域應全面、適中。
3 簡明性原則
對學科層次的劃分和組合,力求簡單明了。
4 兼容性原則
考慮國內傳統分類體系的繼承性和實際使用的延續性,並注意提高國際可比性。
5 擴延性原則
根據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具有高度動態性的特徵,應為萌芽中的新興學科留有餘地,以便在分類體系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得到擴充和延續。
6 唯一性原則
在學科分類體系中,一個學科只能用一個名稱、一個代碼。某學科被調整變更後,其原有的分類代碼撤銷,不得再賦予其他學科使用。
學科分類依據
本標準主要依據學科的研究對象,學科的本質屬性或特徵,學科的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學科研究的目的與目標等五方面進行劃分。
代碼與編碼
學科分類代碼體系的說明
1 本標準所列學科應具備其理論體系和專門方法的形成;有關科學家群體的出現;有關研究機構和教學單位以及學術團體的建立並開展有效的活動;有關專著和出版物的問世等條件。
2 本標準僅將學科分類定義到一、二、三級,共設62個一級學科或學科群、676個二級學科或學科群、2382個三級學科。一級學科之上可歸屬到科技統計使用的門類,門類不在標準中出現。門類排列順序是:A 自然科學,代碼為110~190;B 農業科學,代碼為210~240;C 醫藥科學,代碼為310~360;D工程與技術科學,代碼為410~630;E人文與社會科學,代碼為710~910。
3 本標準中學科排列次序和級別與學科重要程度無關。
4 本標準納入了成長中的新興學科,萌芽中的新興學科暫不納入。
5 在本分類體系,尤其在工程與技術科學分類體系中,出現的學科與專業、行業、產品名稱相同,但其涵義不同。
6 分類體系中的名稱,原則上用學科名稱,考慮實際套用及學科分類層次的需要,有少量“學科群”名稱出現。
7 一級學科根據情況,分別選用“××學”、“××科學”、“××科學技術”、“××工程”、“××工程技術科學”五種名稱。
8 交叉或具有多重歸屬的學科,可在多處列類,只在一處賦予代碼,其他相關位置不給代碼,而在說明欄注“見×××××××(代碼)”或“參見×××××××(代碼)”。
9 一級學科下的分支學科,根據確定學科位置的不同特徵進行劃分,原則上取一個特徵,考慮學科特點及使用需要,對有些學科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特徵劃分。
10 本分類體系的學科遵循從理論到套用,從一般到個別,從抽象到具體,從通用到專用,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巨觀到微觀的排列順序。
11 標準中出現的學科分類層次和數量分布不均衡現象是各學科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實際所決定的。
12 本標準對某些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及某些特殊學科的處理方法
12.1 分類表中的“信息科學”是指小概念,不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技術部分,其性質與數學類似,排列在數學之後,考慮其發展前景,設為一級學科。“信息科學”和“系統科學”都以“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為基礎理論,很難分開,故暫列在一類。
12.2 考慮到工程與技術科學門類與自然科學及生產套用的映射關係,在該門類中設立“信息與系統科學相關工程與技術”、“自然科學相關工程與技術”、“產品套用相關工程與技術”等三個一級學科群,以歸入基於自然科學或生產套用而派生出的各類工程技術學科或學科群,但早已形成的傳統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如化學工程、礦山工程技術、測繪科學技術等)則不在此列。
12.3 “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安全科學技術”、“管理學”三個一級學科(群)屬綜合學科,本學科列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
12.4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將“地理學”列入“地球科學”下二級學科,“人文地理學”列入“地球科學”,屬特例。
編碼方法
1 本標準的學科分類劃分為一、二、三級學科三個層次,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級學科用三位數字表示,二、三級學科分別用兩位數字表示,代碼結構見圖1。
2 二、三級學科設“群體學科”,用數字“99”表示。
3 標準中所有代碼,僅表示該學科在本分類體系中的級別和位置,不表示其他含義。
設定與調整
初代 1992版_廢止
第一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 13745-1992是由國家技術監局1992年11月01日批准,1993年07月01實施。該標準規定了學科的分類與代碼,僅用於國家巨觀管理和科技統計(而非學科教育),分類對象是學科,不同於專業和行業,不能代替文獻、情報、圖書分類及學術上的各種觀點。
中標分類: 綜合>>基礎標準>>A24分類編碼
ICS分類: 信息技術、辦公機械設備>>35.040字元集和信息編碼
UDC分類: 001.2.001.3
紙質版頁數: 平裝16開, 頁數:92, 字數:174 000
書面出版社: 中國標準出版社
修訂 2009版_現行
2005年12月30日,由主管部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計畫號20062145-T-424修訂《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國標準分類號A24,國際標準分類號35.040)國家標準計畫,項目周期36個月,用於全部代替初代標準GB/T 13745-1992。主要起草單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計畫財務局 ;歸口單位、執行單位: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2009年05年0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國家推薦標準,於2009年11月01日實施。新版《學科分類與代碼》 由TC353(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 ,主管部門為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英文名稱: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
替代情況: 替代GB/T 13745-1992;被GB/T 13745-2009/XG2-2016代替
中標分類: 綜合>>基礎標準>>A24分類編碼
ICS分類: 信息技術、辦公機械設備>>35.040字元集和信息編碼
發布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發布日期: 2009-05-06
實施日期: 2009-11-01
首發日期: 1992-11-04
提出單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歸口單位: 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主管部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起草單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計畫財務局
起草人: 李小林、邢立強、江洲、孫廣芝、劉學英、劉植婷、史立武
計畫單號: 20062145-T-424
紙質版頁數: 【膠訂-大印張】104頁 (後續更新為106頁和108頁)
書面出版社: 中國標準出版社
書號: 155066·1-38409
出版日期: 2009-11-01 2012年第一號修改單 2016年第二號修改單
近期調整與設定
2011年12月29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GB/T 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第1號修改單,自2012年3月1日起實施,現予以公布。
1、刪除“630管理學”下的三級學科“6305520 人才學”;在“630管理學”下新增三級學科“6305521 人才開發與管理”。修改前內容見表1,修改後內容見表2。 表1 代碼 學科名稱 說明 63055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6305510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6305520 人才學 6305599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其他學科 表2 代碼 學科名稱 說明 63055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6305510 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6305521 人才開發與管理 6305599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其他學科 2、在“840社會學”下新增二級學科“人才學”,並設立“人才學理論”等三級學科。具體內容見表3。 表3 代碼 學科名稱 說明 84072 人才學 8407210 人才學理論 包括人才學原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人才學研究方法等 8407215 人才史 包括人才思想史、人才制度史、人才學史等 8407220 人才統計學 8407225
人才經濟學 包括人才市場學等 8407230 人才社會學 8407235 人才地理學 包括區域人才學、人才生態學等 8407240 人才心理學 8407245 人才教育學 8407250
人才管理學 “人才開發與管理”見6305521 8407255 人才戰略學 8407260 專門人才學 包括女性人才學、
軍事人才學、科技人才學等 8407299 人才學其他學科。
2014年12月23日,由主管部門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達計畫號20142089-T-469修訂《學科分類與代碼》(中國標準分類號A24,國際標準分類號35.040)國家標準計畫,項目周期24個月,終止於 2017年12月18日。
已終止。2016年7月25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GB/T 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第2號修改單,自2016年7月30日起實施,現予以發布。
一、在“320臨床醫學”下增設二級學科32032“輸血醫學”。
二、在32032“輸血醫學”下設立三級學科“基礎輸血學、獻血服務學、輸血技術學、臨床輸血學、輸血管理學和輸血醫學其他學科”(具體見下表)。
| | |
| | |
| | 包括輸血免疫血液學、血型群體遺傳學、HLA、經輸血傳播性疾病、血液替代品和通用血研究等。 |
| | 包括無償獻血宣傳、獻血者招募學、建立稀有血型血液供者庫、諮詢、管理、護理和服務等,以及後續相關配套的各方面服務工作。 |
| | 包括血液採集、分離與製備技術(含單采技術和造血幹細胞製備);輸血傳播性疾病檢測技術;白細胞去除技術;血液輻照技術;病毒滅活技術;血液低溫凍存技術;血液凍乾技術;輸血相容性檢測技術;血小板配型技術;組織配型技術;輸血相關血栓與止血檢測技術;血液保存與運輸技術等。 |
| | 包括全血、成分血、血液製品套用;臨床輸血適應證與禁忌證;輸血前評估及輸血後療效評價;輸血護理;輸血不良反應與防治;輸血相關細胞治療;輸血相關基因工程產品套用;血漿置換與單采治療;胎兒/新生兒溶血病輸血治療和自體輸血等。 |
| | 血站管理包括一般血站管理和特殊血站管理;血站質量管理和血站實驗室質量管理包括組織管理、資源管理、業務過程管理和程式管理;血站信息化管理等。臨床輸血管理包括臨床用血管理和輸血科(血庫)管理,包括組織管理、資源管理、輸血治療全程質量管理、輸血實驗室管理、輸血實驗室質量管理、血液管理、教學培訓和科研管理、輸血倫理法學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 |
| | |
2017年國家質檢總局將加強研究,提出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的修訂計畫,加快標準的修訂速度,完善標準的技術內容,大力加強國家標準的宣貫實施,使之切實滿足各行業和領域的實際套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