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美租借協定
- 時間:1942年6月2日
- 人物:宋子文和美國國務卿赫爾
- 簡稱:《租借協定》或《互助協定》
協定簡介,歷史背景,聯隊組建,聯合空軍,
協定簡介
《中美租借協定》,1942年6月2日,宋子文和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華盛頓簽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簡稱《租借協定》或《互助協定》)。
協定聲明:“中華民國之防禦及抵抗侵略對於美國之防禦關係至為重要”。兩國政府議定:美國政府將繼續以美國大總統準予轉移或供給防衛用品、防衛兵力及防衛情報提供給中國政府;中國政府將繼續協助美國之國防及其加強,並以其所能供給之用品、兵力或情報供給之。根據上述協定,中美兩國政府又在華盛頓簽署了8.7億美元的《中美租界物資協定》。
歷史背景
中國抗戰的財產損失:以1937年的美元幣值計算,共損失300多億美元。軍民傷亡達數千萬,當時日本每年國民總收入為7.7億美元,如果日本對此負賠償責任,要半個世紀才能還清。而中國在抗戰期間得到的盟國所有援助,不過如下;中美結盟後,美國加大了對華援助的數額。1942年雙方簽訂的《中美租借協定》,中國可以無償獲取美國大宗軍事援助。據美方統計,戰時美國對華租借援助總額8.46億美元,其中除2000萬美元須償還外,其餘都是無償贈予。加上蘇聯的1.7億美元,總共不過10億美元。而美國通過實施租借法,共提供給蘇聯和英國租借物資約4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得到的只是租借總額的零頭,而且決大部分是在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得到的。
聯隊組建
1937年底,中國空軍力量在抗戰中幾乎損耗殆盡,制空權完全被侵華日軍控制。1941年8月,由陳納德組建領導的美國志願航空隊(即飛虎隊)赴華參加抗戰後,形勢有了改觀。然而,一支航空隊遠遠不能滿足抗戰的需求,而當時的美國政府還願意提供更多的裝備。於是,陳納德將軍提出在美國訓練中國飛行員,讓他們學習美國作戰方法的計畫。這就有了中美空軍混合聯隊(又稱中美聯合空軍)的最初構想。
1942年6月,根據《中美租借協定》的相關規定,國民政府分兩批派遣中國空軍各部隊飛行員赴印度進行改裝訓練。接著,又有部分飛行員被送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魯克及雷鳥機場,接受高級訓練。同時,一大批中國熱血青年在考取美國空軍學校、接受訓練後也紛紛回國效力。到了1943年春,中國空軍中已有一批新式飛機和能駕駛新式飛機的飛行員。1943年5月,陳納德將軍與其直屬上司、戰區司令史迪威中將,飛返華盛頓參加高級軍事會議。在籌備未來在中國作戰的十四航空隊時,一個念頭從陳納德腦海中萌生:引進中國飛行員,充實飛行於中國的第十四航空隊各單位的兵力。按美國空軍在海外的部署,在組織之前,必先獲得裝備和訓練。但是,當時的美國政府打破了這個常規,立即抽調一批軍職專業人員,以特別命令公布了一份名單,委任戴維森準將,在“荷花”的代名下,負責編組中美混合聯隊。
聯合空軍
1943年10月,中美空軍混合聯隊正式在桂林成立,由中國空軍和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部分人員共同組成,飛行員和勤務人員中方約占2/3。聯隊設立了第一、第三、第五共三個作戰大隊,每個大隊下轄4箇中隊,每箇中隊又有4個分隊,每個分隊6架飛機。其中第一大隊為轟炸機大隊,使用B-25中型轟炸機。其他兩個大隊是戰鬥機大隊,早期使用畫有鯊魚嘴的P-40型戰機,後來換為新式的P-51“野馬”型戰機。每個作戰大隊都是雙重編組,從混合聯隊司令到中隊長各級指揮官,均由中美雙方各派1人擔當。如遇有戰鬥任務時,則都由中美兩國飛行員混合出動。混合聯隊駐防桂林、贛州、恩施、芷江、漢中等地,由陳納德將軍統一指揮,但隸屬中國空軍序列。
在混合聯隊中,兩國飛行員的語言交流是一個問題。中國飛行員大致分為兩類:有一批是年齡較長的資深飛行員,他們早在1938年就曾與日本人作戰;另一批則是剛從美國亞利桑那州各訓練班回來的新手。許多年長的飛行員不會說英語,年輕者自然就充當了他們的翻譯。在戰鬥中,懂英語的中國飛行員常常用中文複述無線電指令,使編隊中所有中國人都能懂得通話內容。隨著時間的推進,語言問題有所改進。為了加強溝通,混合聯軍還想出了一套手勢,作為飛機飛行時的通信聯絡方法。隨著中美混合聯隊的日臻成熟,中國空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直至完全奪回中國的制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