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意義,經濟,社會,生態,資源利用,配水方案,水價方案,工程造價,建設歷程,調研,規劃,論證,建設,水源保護,丹江口水庫,水源地,總乾渠,重點工程,穿黃工程,調水豎井,輸水隧洞,U型渡槽,移民搬遷,大壩加高,
工程意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極大地緩解中國中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的生活、工業增加供水64億立方米,供給農業用水30億立方米。工程將極大的改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受水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推動中國中、北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受水區年均缺水量在60億立方米以上,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維持,從而造成地下水大範圍、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區的含水層已呈疏乾狀態。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後,初期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後期根據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水規模,可使受水地區的缺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將有顯著改善。
經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良好的經濟工程。按2000年末價格計算,中線工程總投資約920億元。這些投資的40%將轉化為消費資金,這對於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成長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投資的乘數效應,中線工程的興建,將拉動建材業、製造業、交通運輸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中線工程還將帶動南方調水區、調水沿線地區、北方受水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設節水型工業、農業和節水型社會。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般要求,結合水資源調配的公共特性,構建其建設與管理體系,從而保證建設的順利進行,建成後的良性運營。按照“政府巨觀調控、市場機制運作、用水戶參與管理”的原則,中線工程將成立“中線工程水源公司”和“供水有限責任公司”。水源公司負責
丹江口大壩加高以及丹江口水庫的運行管理,並賣水給供水公司;供水公司負責總乾渠工程的建設及以後的運行管理,並將水賣給分水口以下的用水戶協會。
社會
南水北調是一項積極的社會民生工程。興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30萬移民中的多數外遷到居住和生存條件較好的地方安置,將大大改善庫周的生態環境,並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2005年,開始加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壩頂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丹江口水庫總庫容達到290.5億立方米。為此,丹江口水庫上游地區淹沒面積達到144平方公里,整個庫區移民34.5萬人,其中河南省16.4萬人、湖北省18.2萬人,安置區涉及湖北、河南兩省16個市60個縣區287個鄉鎮,2000多個村。
移民安置一直是影響中線工程決策的重大問題,但同時也是解決
丹江口庫區環境容量嚴重不足、居民生活貧困的重大機遇。移民分期分批安置。從2009年8月完成試點移民搬遷開始,至2012年5月,河南省16萬多人的移民搬遷全部完成,加上湖北省已經完成的18.2萬移民搬遷安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34萬多人的移民工作全部完成。2012年9月18日,在鄖縣柳陂鎮移民安置點,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宣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移民搬遷任務圓滿完成。”至此,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全部結束。
中線工程建成後,沿線城市居民優質飲用水能夠得到保證,乾旱年份一些城市將不再出現“水荒”現象。對於數百萬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質的深層地下水的當地農民來說,中線工程將從根本上改善其飲水質量。
為確保江水進京安全,日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開始截斷河北水、排空管道內水,對長約80公里的管道暗涵、PCCP管道、永定河倒虹吸工程等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與維護,體檢將持續至6月底。
生態
中線工程對保護漢江中下游的水環境同樣也起到積極的作用。規劃在漢江流域興建的四大工程——漢江幹流上的興隆樞紐、從荊州到沙洋的引江濟漢工程。對航運受影響的漢江河段實施整治工程、對引水受影響的涵閘和泵站實施改造工程,不但將調水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引江濟漢”工程使得興隆以下河段枯水期流量顯著加大,預計可以基本消除漢江發生曾嚴重威脅武漢等城市供水安全的春季“水華”現象。·
中線工程的總乾渠不僅是一條“清水長廊”,也是一條“綠色長廊”。總乾渠不經過崇山峻岭,施工條件優越,對環境的影響小。沿線河流均與總乾渠立體交叉,可保證水質。同時,在丹江口水庫水量充沛的時候,可以方便地將水放入當地河流中,以改善河道的水環境。此外,中線工程還將帶動綠化、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發展,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生態工程。中線工程受水區現狀年均缺水量在60億立方米以上,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維持,從而造成地下水大範圍、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區的含水層已呈疏乾狀態。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後,初期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後期根據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水規模,可使受水地區的缺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將有顯著改善。
資源利用
配水方案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量分配方案如下:
河南省:37.69億立方米;
河北省:34.7億立方米;
北京市:12.4億立方米;
天津市:10.2億立方米。
水價方案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工程綜合水價為每立方米0.13元(含稅),幹線工程河南省南陽段、黃河南段、黃河北段、河北省、
天津市、
北京市各口門綜合水價分別為每立方米0.18元、0.34元、0.58元、0.97元、2.16元、2.33元。
工程造價
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589.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14.3億元,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57.8億元和256.4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71%和52%。
2014年7月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525億元,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491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98%。
建設歷程
調研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於50年代初,長江水利委員會與有關省市、部門進行了大量的勘測、規劃、設計和科研工作。
自1952年開始,長江水利委員會幾代技術人員堅持開展中線工程的勘探、測量、規劃與設計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1991年對此報告進行了修訂。
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1994年元月水利部審查通過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上報國家計委建議興建此工程。
1995年國家環保局審查並批准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1995~1998年,水利部和國家計委分別組織專家對南水北調工程進行了論證和審查,同時對中線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和不加高的多個方案進行了補充研究。
21世紀伊始,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以及水資源的變化,長江委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以科學、嚴謹、求實的態度,廣泛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再一次對中線工程規划進行了修訂。
規劃
中線工程分二期實施,第一期工程建設主要目標:丹江口大壩加高以後,從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通過硬化明渠輸水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水源基本可以自流到廣大的北方地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主體工程由水源區工程、輸水工程和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三大部分組成。
水源區工程為丹江口水利樞紐後期續建加高;輸水工程即引漢總乾渠和天津乾渠。中線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調水95億立方米,遠期將達到年均130億立方米。為減少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後,漢江中下游水量大幅減少、對湖北中部地區的不利影響,修建湖北省引江濟漢等四項生態建設工程。
論證
一是適時供水調度安全可靠。丹江口水庫具有巨大的調節能力,主汛期除保證防洪外,調節庫容達98億立方米,汛後達190億立方米。總乾渠兩側已建成大量的水庫,可以承擔“充蓄”調節和“補償”調節的任務,另有瀑河水庫作為“線上”調節水庫。通過總乾渠並採用已有成熟經驗的現代化控制技術和先進的調度管理手段,可確保供水調度安全可靠。
二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總乾渠位於平原的西部,居高臨下,控制範圍廣。與受水區已建成的水利工程連線簡單,供水調度靈活機動。
三是具有豐富的水源後備。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視遠景需要可以從長江三峽引水。
四是在給渠道沿線城市供給水源的同時,可以通過穿黃工程南岸分水閘在黃河中游給黃河中,下游流域補水。結合黃河調水調沙等工程聯合運作,在黃河中游以補充長江清水的方式稀釋泥沙,沖刷河床,補給水源解決黃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關係不協調的問題。
建設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已經開工的中線北京至石家莊段應急供水工程開工建設7個單項工程,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經基本完工。
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589.7億元。
2012年4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在做最後衝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天津幹線工程收尾於年底完工。
2012年6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探求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監理途徑。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全部實行了建設監理制。建設監理制度的推行,在保證質量、節約投資、控制工期、保障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監理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4年2月22日上午10點,南水北調中線穿越黃河工程兩條隧洞開始充水試驗。
截至2014年7月底,南水北調中線率先通水的京石段工程,先後四次向北京市應急供水,累計向北京輸水16.1億立方米。
2014年9月15日,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上游線隧洞充水水位達到設計要求高程,標誌著穿黃隧洞工程充水試驗成功,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全線具備通水條件,為順利實現今年汛後通水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長1432公里、歷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以上,“雙封閉”渠道設計確保沿途水質安全。通水後,每年可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於1/6條黃河,基本緩解北方嚴重缺水局面。
截至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分水水量21.7億立方米。其中向北京輸水8.22億立方米,天津3.73億立方米,河北1.25億立方米,河南8.47億立方米。工程運行安全平穩,水質穩定達標,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一年來,沿線水資源緊張態勢有所緩解,水質明顯改善,但缺水形勢依然嚴峻,節水絕不能鬆懈。
截至2018年4月19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向河北省供水20億立方米,在保障生活用水、修復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截至2018年6月17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陶岔渠首調水入渠水量達150億立方米,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19座大中城市,5310多萬居民喝上了南水北調水。其中,北京1100萬人,天津900萬人,河北1510萬人,河南1800萬人。
截至2018年9月:中線一期工程已不間斷安全供水1371天,共調水169.29億立方米,累計向京津冀豫4省市供水超158億立方米,分別向北京供水38.75億m
3、天津供水31.57億m
3、河南供水58.97億m
3、河北供水29.26億m
3。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人。
丹江口水庫的水質一直保持或優於Ⅱ類。中線工程連續兩年利用汛期棄水向受水區實施生態補水,已累計補水11.6億m
3,
生態效益顯著。
3年來,北京、天津等6省市累計壓減
地下水開採量逾8億立方米,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其中,2016年和2017年底北京平原區地下水位分別較同期回升0.52米、0.23米。天津
海河水生態得到明顯改善,地下水位保持穩定或小幅回升。
2018年9月13日日,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約200億立方米。
2018年10月,記者來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田莊分水口。總乾渠中清澈的長江水在這裡分出一股水流,經石津乾渠向石家莊、衡水、滄州等地供水。從省南水北調辦獲悉,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到今年9月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河北省供水30億立方米,接近今年8月上旬全省60多座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30.77億立方米)。
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供水量持續快速增加,最佳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撐了受水區和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自2014年12月12日全線通水以來,截至2019年9月4日早8時,北京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的總量已達50億立方米,接近於357個西湖的水量。
水源保護
丹江口水庫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整個南水北調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大壩按正常蓄水位170 m加高可以減少棄水,增加供水,改善供水過程,提高漢江中下游防洪標準,但需要移民25萬人,庫區淹沒大片土地。
規劃第一階段從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計畫於2013年底建成,2014年10月通水;後期進一步擴大引漢規模,年均調水量達到130億立方米,工程預計在2030年完成;遠景從長江三峽調水。
工程首先將丹江口水庫的主壩——丹江口大壩加高,抬高丹江口水庫蓄水水位,利用新開的人工渠道(局部管道)輸水。輸水總乾渠自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丹陽村渠首引水,在河南方城埡口穿江淮分水嶺,從鄭州西邊的滎陽孤柏嘴處過黃河,之後大體平行於京廣鐵路(位於京廣鐵路以西),北上至北京團城湖,天津乾渠從河北省徐水縣西黑山處分水至天津外環河。輸水工程乾渠全長1277公里,北京支線渠長10公里,天津支線渠長154公里。輸水工程與河流全部立交,北京段、天津段局部採用管涵。
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將有效提高漢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能力。丹江口大壩加高后主汛期防洪庫容將由77億立方米增加到110億立方米,可以解除江漢平原的一大心腹之患。
丹江口水庫作為“線上”調節水庫。一是通過總乾渠並採用已有成熟經驗的現代化控制技術和先進的調度管理手段,可確保供水調度安全可靠。
二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總乾渠位於平原的西部,居高臨下,控制範圍廣。與受水區已建成的水利工程連線簡單,供水調度靈活機動。
三是具有豐富的水源後備。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視遠景需要可以從長江三峽引水。
四是在給渠道沿線城市供給水源的同時,可以通過穿黃工程南岸分水閘在黃河中游給黃河中,下游流域補水。結合黃河調水調沙等工程聯合運作,在黃河中游以補充長江清水的方式稀釋泥沙,沖刷河床,補給水源解決黃河中、下游缺水及水沙關係不協調的問題。
水源地
2007年丹江治理一期工程,河南累計治理小流域348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68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農田兩萬多公頃,造林27萬公頃,完成總投資接近20億元,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保護了一江清水,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丹江治理二期工程,預計2014年中線調水工程通水前,可以將水源區穩定在II類水質標準,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工程將在2013年完成建設。丹江口水庫控制漢江60%的流域面積,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408.5億立方米,考慮上游發展,預測2020年入庫水量為385.4億立方米。
丹江口水利樞紐在已建成初期規模的基礎上,按原規劃續建完成,丹江口大壩壩頂高程從162米,加高至176.6米,設計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總庫容達290.5億立方米,比初期增加庫容116億立方米,增加有效調節庫容88億立方米,增加防洪庫容33億立方米。
為緩解調水對
漢江中下游的不利影響,規劃建設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部分閘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其中興隆水利樞紐任務是枯水期雍高庫區水位,改善庫區沿岸灌溉和航運條件;引江濟漢工程從長江荊州段龍洲垸引水至漢江潛江段高石碑,全長67.1公里,任務是滿足漢江興隆以下生態環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運需水要求,可基本解決中線一期工程調水對漢江下游“水華”的影響,解決東荊河的灌溉水源問題,並從一定程度上恢復漢江下遊河道水位和航運保證率,縮短從長江到漢江的通航里程637公里。
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安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印發考核辦法,明確河南、湖北和陝西三省人民政府是中線水源保護的責任主體,並對年度水質、水污染防治項目、水土保持項目等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各級政府領導幹部的綜合考核評價。
到2015年,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實現三大目標:一是水質目標,河南省淅川縣丹陽村渠首取水口水質達到II類,直接匯入水庫的主要支流水質不低於Ⅲ類。二是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8.3%,氨氮排放量減少10.6%。三是水土保持目標,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50%,年均減少土壤侵蝕量0.1億-0.2億噸。按照規劃,到2015年,實現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各縣及重點鄉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重點企業全部完成污染治理和技改升級,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
總乾渠
總乾渠在黃河流域規劃的河南桃花峪水庫庫區穿過黃河,穿黃工程規模大,問題複雜,投資多,是總乾渠上最關鍵的建築物。經多方案綜合研究比較認為,渡槽和隧道倒虹兩種型式技術上均可行。由於隧道方案可避免與黃河河勢、黃河規劃的矛盾,盾構法施工技術國內外都有成功經驗可借鑑,因此結合兩岸渠線布置,推薦採用孤柏咀隧道方案。穿黃河隧道工程全長約7.2千米,設計輸水能力500立方米/秒,採用兩條內徑8.5米圓形斷面隧道。
總乾渠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過黃河幹流及其他集流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219條,跨越鐵路44處,需建跨總乾渠的公路橋571座,此外還有節制閘、分水閘、退水建築物和隧洞、暗渠等,總乾渠上各類建築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黃河工程。天津乾渠穿越大小河流48條,有建築物119座。
為了防範總乾渠輸水過程中污染的風險,中線工程劃定了總乾渠兩側水源保護區,還開展了總乾渠兩側內排段地下水現狀調查,防範地下水污染風險。輸水總乾渠兩側85%以上的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達到或優於地表水III類標準。
重點工程
穿黃工程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總工期中的控制性項目。穿黃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以西約30km處,滎陽市境內,總長19.30km。穿黃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築物、進口建築物、穿黃隧洞、出口建築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導工程等組成。穿黃隧洞長4.25km,雙洞平行布置,隧洞內徑7.0m,採用盾構法施工。
為適應黃河遊蕩性河流與淤土地基條件的特點,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開創性地設計了具有內、外兩層襯砌的兩條長4250米隧洞,內徑7米,外層為厚0.4米拼裝式管片結構襯砌,內層為厚0.45米鋼筋混凝土預應力襯砌,兩層襯砌之間採用透水墊層隔開,內、外襯砌分別承受內、外水的壓力。這種結構形式在國內外均屬先例,也是國內首例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的工程。
穿黃隧洞是南水北調工程中規模最大、單項工期最長、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複雜的交叉建築物。穿黃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建設,歷時9年。設計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20立方米。
調水豎井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調水豎井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以西約30公里的王村,其任務是將中線調來的長江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同時在水量豐沛時可向黃河相機補水。工程於2005年9月27日開工。工程北岸豎井為大型圓筒結構,建於黃河河灘地中細砂強透水地層中,內徑16.4米,井深50.5米。設計流量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井壁為雙層結構,外層為地下連續牆形式,厚1.5米,深76.6米;內層為0.8米厚鋼筋混凝土現澆襯砌,採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工程規模之大、開挖之深、地質條件之複雜、工作難度之高,均居國內之最。
輸水隧洞
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西四環暗涵工程,具有兩條內徑4米的有壓輸水隧洞,穿越北京市五棵松捷運站,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徑淺埋暗挖有壓輸水隧洞從正在運營的地下車站下部穿越,創下暗涵結構頂部與捷運結構距離僅3.67米、捷運結構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紀錄。
U型渡槽
南水北調中線湍河渡槽和沙河渡槽均為三向預應力u型渡槽,渡槽內徑9米,單跨跨度40米,最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採用造槽機現場澆注施工,其渡槽內徑、單跨跨度、最大流量屬世界首例。
移民搬遷
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因加高需搬遷移民34.5萬人,移民搬遷安置任務主要集中於2010年、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19萬人的搬遷安置,年度搬遷安置強度即搬遷安置人口在國內和世界上均創歷史紀錄,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移民搬遷涉及的 湖北、河南兩省成立移民搬遷安置指揮部,省直有關單位成立包縣工作組,市包縣、縣包鄉、縣鄉幹部包村包戶,形成了上下聯動、責任明確、指揮有力、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已搬遷民眾的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等條件有了顯著改善。
大壩加高
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大壩是新中國成立後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大壩,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漢江幹流與其支流丹江匯合口下游約800米處,控制流域面積9.52萬平方公里,丹江口壩址以上年均徑流量388億立方米,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等綜合功能。初期工程於1958年9月開工,1973年建成。丹江口水利樞紐由攔河大壩、升船機、水電廠等建築物組成。初期工程建設時已考慮到後期大壩加高的要求,其中河床混凝土壩高程100米以下已按正常蓄水位170米方案進行建設,為大壩加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是在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的基礎上進行培厚、加高和改造。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於2005年1月5日開始進行前期準備工作,9月26日舉行了大壩加高工程開工儀式。2013年8月29日加高工程順利通過蓄水驗收。丹江口水庫蓄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總庫容增加116億方,可保證多年均衡向北方調水,實現向京、津、豫、冀等北方地區提供可靠、穩定和清潔的水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