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白芍,四川省中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中江白芍栽培歷史悠久,中江縣自然氣侯和土壤生態條件優越,有利於中藥材的生長發育,栽植歷史悠久、發展快、在國內外影響很大,一直是中江縣出口創匯的道地藥材。中江白芍具有乾品根粗狀結實,質地堅實,不易折斷,氣微,味微苦、酸,藥用成分高等特點。2011年4月,中國特色之鄉組委會正式授予中江“中國芍藥之鄉”稱號。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中江白芍”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江白芍
- 產地名稱:四川省中江縣
- 品質特點:根粗肥壯、質堅體重、表面光滑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3年第135號
- 批准時間:2013年09月26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溯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中江白芍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具有根粗、肥壯、質堅、體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澤黃白適度、內心白色等特點,其有“銀心”白芍之稱。中江縣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產地土壤主要為紫色土,土壤質地適中、酸鹼適宜,速效磷和有效鐵、錳、銅含量充足,非常適合中江白芍無公害生產的要求。中江白芍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其大面積人工栽培的單位產量、藥品效價、根條色澤、外觀形態居中國之冠,享譽中外。
《芍藥》(楊俊、方紅.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1.1版)稱,白芍歷史上的地道產區為安徽亳州(亳芍)、浙江杭州(杭芍)、四川中江(川白芍)。《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驗鑑別》(盧贛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1版)載:浙江所產為杭白芍,為著名地道產品,安微所產為亳白芍,四川所產為川白芍或中江白芍,均為名品;川白芍,認為產於中江者為最佳,名為中江白芍,其外皮光滑,白裡透紅;產於渠縣,達縣一帶為渠縣白芍,外色呈淡棕,表面粗糙,產於銅梁等地為銅梁白芍,品質較次;其它產地,如山東菏澤產,似於亳芍,湖南所產,則似於川芍,但不及中江白芍。《中國中藥區劃》認為,獨具特色的中江白芍,其品質優良,具有根粗、肥壯、質堅、體重、粗足、表面光滑、色澤黃白適度、內心白色等特點,有“銀心”白芍之稱。《中藥商品鑑定學》載明:“川白芍斷面粉紅細膩,有菊花紋,味較濃,藥效高”。檢測國產栽培三年生主流生曬芍藥商品中的芍藥甙含量結果,以四川中江白芍商品最高,為3.11—3.25%,比杭白芍高6.82%,比亳白芍高72.06%;日本株式會社盲測中江白芍商品的芍藥甙含量是3.41%,變幅為2.79—4.61%。
藥用價值
白芍為毛莨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芍藥,根(多為栽培品)供藥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0年)載,白芍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功效。是中醫傳統常用要藥。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藥甙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還含有少量羥基芍藥甙、苯甲醯芍藥甙、芍藥內酯甙、芍藥新甙等等,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心肌SG的攝取和心營養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壓、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藥理作用,在臨床上廣泛套用於因血虛肝旺引起的頭痛、頭暈、胸肋疼痛、耳鳴、煩躁、瀉痢腹痛、月經不調、行經腹痛、崩漏、血汗盜汗及高血壓、冠心病等症的治療。近年來,對白芍與人參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白芍與人參均有抗應激、抗疲勞、鎮靜,增進學習和記憶能力,調節神經內分泌活動,抗輻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卻在鎮靜,治療B肝、改善睡眠等方面優於人參。
產地環境
1999年受中共中江縣委、縣政府的委託,四川農業大學組成的專題研究組完成的《中江縣中藥材栽培生態布局及栽培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稱:
①中江的氣侯、土壤等條件適合丹參、白芍等中藥材生產。中江縣的氣侯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產地土壤主要為紫色土,質地適中,以中壤土為主,水氣協調,耕性良好;酸鹼性適宜,以中性至微鹼性為主;營養條件能基本滿足生產的需要,特別是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鐵、錳、銅充足。主要問題是有部分(主要是石灰性土壤)的有機質和氮、鉀供應不足,有效鋅、硼較缺乏,但可以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加以解決。
②環境質量適合無公害生產要求。大氣質量好,全部監測參數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一級標準(GB3095—82),屬清潔級;農業灌溉用水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也屬清潔級;土壤未受污染,各監測參數均未超過“中國土壤元素背景值”中規定的範圍,屬清潔水平。產區農業環境完全適合無公害生產要求。
③產地土壤資源豐富。中江中藥材栽種的適宜區主要分布在該縣境西北龍泉山脈地區,幅員面積500餘平方千米,土地28萬多畝,生產發展的空間很大。
歷史溯源
中江白芍習稱川白芍、又名中江芍,與杭白芍(浙江杭州)、亳白芍(安徽亳州)齊名,栽培歷史悠久,是中江縣出口創匯的地道藥材。
中江白芍栽培,源於清乾隆時期,始載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中江縣誌》(嘉慶版)。清宣統二年(1910年),縣內輸出藥材歲收白銀25504兩。
民國元年(1912年),歲產乾芍100餘噸。民國十五年(1926年),種植白芍1000畝,總產近200噸,遠銷國外。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種1133畝,總產400餘噸,畝產250千克,外銷150餘噸。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種247畝,總產52.75噸,畝產214千克。
1956年夏,蘇聯、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植物專家三人到中江輯慶二村考察白芍生產。
1959年,原石埡公社建立白芍生產隊,又稱“白芍農場”。
1977年,種1472畝,總產804.8噸,畝產547千克,為解放後畝產最高年。
1985年,減為530畝,總產150噸,畝產283千克。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專家和客商又多次來中江考察並簽訂貿易協定,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從此,中江白芍優質商品飲譽東南亞,並成為中江縣域特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類型。
2000年3月,中江縣人民政府以(2000)13號檔案,請德陽市政府轉呈四川省政府將“優質無公害中江白芍產業基地”項目列為省重點社會發展科技項目,提出了“優質無公害中江白芍產業基地建設規劃”。
2001年12月,中江縣農業局也以“中江白芍優質無公害生產基地”向省上呈報。
為保證中江白芍的質量和市場地位,中江在2005年成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達標單位”後,又於2006年制定《中江白芍》、《中江白芍產地環境條件》、《中江白芍生產技術規程》三項地方標準,建立了標準化生產體系。
2008年,中江成功註冊“中江白芍”原產地證明商標。中江已經成為全國標準化、無公害白芍產銷基地。
2010年起,中江提出打造“中國情花源中國芍藥谷”,建設芍藥谷國家4A級旅遊景區,打造以中醫藥養生為特色的芍藥主題鄉村休閒度假旅遊品牌。芍藥谷景區是四川乃至中國最大的白芍種植區。已經完成整體規劃,集中種植了紅色類、粉色類、白色類等芍藥品種近1萬畝,投入500多萬元加快農業生產及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進度,“萬畝芍藥花海”的國家4A級特色鄉村旅遊區已初具雛形。
2013年,中江縣舉辦首屆芍藥花生態旅遊節,至2017年,芍藥谷主景區共接待遊客168萬人次,旅遊直接經濟收入5.3億元,拉動全縣旅遊收入21.2億元。
生產情況
1999年,中江白芍種植面積達到5000餘畝。
2007年,中江白芍種植面積達11210餘畝。
2010年,中江白芍種植面積達2.53萬畝,總產量7590噸,總產值3036萬元。
2017年,中江芍藥谷風景區核心面積2.5平方千米,中江芍藥谷芍藥種植面積達2萬餘畝,是中國最大的白芍種植區。
產品榮譽
2003年,中江列為全國首批無公害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縣。
2005年,中江獲“全國無公害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縣達標單位”稱號。
2011年,中國特色之鄉組委會正式授予中江縣“中國芍藥之鄉”稱號。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中江白芍”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中江白芍產地範圍為四川省中江縣龍泉山脈地區的集鳳鎮、富興鎮、古店鄉、合興鄉、石泉鄉、瓦店鄉、南華鎮、輯慶鎮、興隆鎮、南山鎮、清河鄉、悅來鎮、玉興鎮、永安鎮、回龍鎮、馮店鎮、廣福鎮、萬福鎮共1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植物
芍藥。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400米至900米年平均溫度16℃左右,年降水量880厘米左右,年日照時數1200小時左右,年無霜期≥290天,土壤以沙質中壤土為主,耕作層厚度≥30厘米,有機質含量≥1.4%,pH值7.0至8.0。
三、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秋季採挖芍藥根時,選擇無病蟲、無霉爛、無空心、無乾縮的粗壯芍頭(即紅色芽頭)作繁殖材料,按芍頭其芽的大小、多少及自然生長形狀、分切成塊,每塊需帶有粗壯芽頭2至3個,芍芽下留根3厘米左右。
2.種植規格:在壟上按行株距35至40厘米×33至37厘米,三行錯窩栽植,每畝≤5000株。
3.肥水管理:定植當年施有機肥每畝1000千克以上,每年施清糞水1500千克以上。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與加工
1.採收:栽種後3至4年即可採收。採收期一般在8至10月。選晴天進行,先割去莖葉,將芍根全部挖出,挑淨抖掉泥土,將芍根從芍頭著生處切下,然後將粗根上的側根剪去,修平凸面,切去頭尾,按大、中、小分成三檔。在室內堆2至3天,每天翻堆兩次,促使芍根水分蒸發,質地變得柔軟,便於加工。
2.加工:
(1)熟芍:
①煮芍:按芍根粗細,分別置沸水中煮,以煮透為度,水量以淹沒芍根為宜。
②去皮:將煮好的芍根迅速從鍋中撈出,立即浸入涼水中,使其內外受熱不均,便於脫皮。
③用竹刀仔細颳去芍根外層栓皮,並把有蟲眼處挖淨。禁用鐵制刀具刮皮,否則會使芍根變色,隨即晾曬。
④乾燥:煮好的芍根及時運送曬場,薄薄攤開,先暴曬1至2小時,漸漸地把芍根堆厚爆曬,使表皮慢慢收縮,含水量≤13%。
(2)生芍:生白芍的加工以自然乾燥為主。在加工晾曬過程中如遇久雨天氣,為防止芍根發霉,每天可用文火將芍根烘烤1至2小時,到出太陽再曬。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①熟芍:乾品根粗狀結實,呈圓柱形;表麵粉白色或類白色;質地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②生芍:乾品根粗狀結實,呈圓柱狀;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細根痕;質地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2.理化指標:水份≤13%,總灰份≤4.0%,芍藥苷(C23H28011)≥2.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中江白芍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中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中江白芍的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