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0號(中棉所10號(中509))

中棉所10號

中棉所10號(中509)一般指本詞條

中棉所10號,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1975年在黑山棉一號中選出變異株黑1—23,1976年進行株行混選長絨,1977年育成株系(中23),從中選早熟長絨株,1978年決選出784509株行,比黑山棉一號表現絨長,比中23表現早熟。經過海南及所內分株混系加速繁殖,1979年參加耕作改制聯合試驗所內點,1980年改為區試,當年定名為中棉所10號(該品種1984年通過第一屆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棉所10號
  • 作物類別棉花品種
  • 品種特性:早熟棉
  • 國家審定:GS08007—1984
  • 省級審定:(1983)豫農審字第2號,(1985)魯種審字第0002號,(1988)津農種字第40號檔案 
特徵特性,產量水平,栽培要點,

特徵特性

中棉所10號植株呈筒形,株高60—80厘米,下部果枝較短,上部果枝較長,部分果枝第一節較短,第二節較長,果枝與主莖夾角小。葉中等大小,缺刻較深,葉片較薄,葉色淺綠。鈴橢圓形,有尖,鈴尖較長,鈴重5—6克,衣分33%—35%,子指12克以上。
纖維品質:1979、1981、1982三年平均測試結果,絨長29.94毫米,細度6351公支,單強4.14克,成熟係數1.63,試紡32支紗,品質指標2864分,定為上等一級。

產量水平

1980—1981年參加黃河流域棉區改制區試,平均畝產皮棉117.9斤,比對照黑山棉增產33.2%,1982年後定為區域試驗對照種,產量仍居首位。中棉所10號的皮棉產量為3年來14個參試品種首位。1981—1982年參加長江流域改制區試,平均畝產皮棉125.3公斤,在參試的8個品種中居底2位;霜前皮棉畝產102.6公斤,為參試品種的首位。
1980年在河南山東等北方棉區的12個縣22個點試種示範,前茬小麥平均畝產530斤,中棉所10號平均畝產皮棉114斤。

栽培要點

1、播種期5月15日—6月5日,最佳播期5月20—30日。
2、密度每畝5000—9000株,早播要稀,晚播宜密。
3、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套種棉花在麥收後追肥,追肥在初花期一次施用,不施蓋頂肥。
4、7月份和8月份蟲害要徹底防治,如北方的棉鈴蟲,南方的盲椿象、紅鈴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