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日本人木村資生,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核酸、蛋白質中的核苷酸及胺基酸的置換速率,以及這些置換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質分子的改變並不影響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等事實,提出了分子進化中性學說(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即中性進化論。
1969年美國人J.L. King和T. H. Jukes用大量的分子生物學資料進一步充實了這一學說。
簡單地說,這一學說認為多數或絕大多數突變都是中性的。即無所謂有利或不利,因此對於這些中性突變不會發生自然選擇與適者生存的情況。生物的進化主要是中性突變在自然群體中進行隨機的“遺傳漂變”的結果,而與選擇無關。這是中性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的不同之處。
中性進化論闡明了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機制,這種機制主要在於中性突變本身,是生物分子隨機的自由組合,自然選擇不起作用,分子進化的方向與環境無關。中性突變進化理論使生物進化論在分子層次水平上得到了發展並有可能驗證定量化、精確化。中性學說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微觀演化水平的進一步發展、修正、和補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性進化論
- 外文名: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 時間:1968年
- 提出人:木村資生
- 領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