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鎮(廣西象州縣下轄鎮)

中平鎮(廣西象州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平鎮為一地名,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平鎮
  • 別名:古榕之鄉
  • 行政區類別:廣西
  • 所屬地區:廣西象州縣
  • 下轄地區:中平、梧桐、多福、謝官、良山、大架、架村、落沙、古磨
  • 政府駐地:中平鎮西街
  • 電話區號:0772
  • 郵政區碼:545807
  • 地理位置:象州縣中平鎮
  • 面積:97.22平方公里
  • 人口:3.8萬(2010年末)
  • 方言:桂柳話、壯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中平仁義河風光、七星古榕、太平天國古戰場等
  • 車牌代碼:桂G
行政區域,經濟概況,城鎮建設,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教育環境,人口民族,風景名勝,文物遺址,民族文化,

行政區域

中平鎮位於象州縣東部,地處大瑤山西麓,運江上游多條主幹河流流經鎮境,水資源豐富。總面積97.22平方公里,屬中低山陡坡與傾斜山前平原地形。至2010年12月底止,中平鎮有耕地面積38773畝,其中水田面積33809畝,總勞動力18300人。糧食糧食種面積6.24萬畝,總產量38.6萬擔;糖蔗種植面積0.7085萬畝,總產量3.2650 萬噸;桑園面積2.8萬畝,總產量8.13萬擔;水果種植面積2867畝;有林面積48393畝,森林覆蓋率31.6%,201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實現2.8億元;工業總產值73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8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862元。1999年6月撤鄉改鎮,轄梧桐、良山、中平、謝官、大架、落沙、多福、古磨、架村9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鎮內道路四通八達,集鎮有一流的賓館,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鎮79個自然村,交通、住宿、通訊十分便利,鎮內建有廷嶺、中平、江西、三斗四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6000kw,有炮竹廠、磚廠,大米加工廠等鄉鎮企業。民間的唱壯歡、師公戲、朝陽舞等文藝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開發民族風情旅遊的寶貴資源;古榕樹成群成帶分布,享有“古榕之鄉”的美譽;獨鰲山為太平天國前期主要戰場之一;雄奇的大沖瀑布氣勢壯闊。桑蠶繭、生薑、紅谷糟為當地特產。依託豐富的農業產品、水力和旅遊據資源優勢,是投資農業開發、農產品加工、水力、旅遊開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地方。

經濟概況

2010年全鎮財政收入437.4萬元,完成任務的110.63%;農民人均純收入4862元,比上年增加873元。桑蠶和優質谷生產是該鎮優勢產業。2010年全鎮有桑園面積2.8萬畝,養蠶10.72萬張,產鮮蠶9.13萬擔,產值9810萬元,農民人均從桑蠶業獲益3232元,創歷史新高。今年,全鎮桑園面積達到3.2萬畝,2004年10月該鎮通過國家桑蠶生產標準化驗收。2005年4月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到該鎮視察桑蠶生產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水稻種植面積為6.38萬畝,其中優質谷種植面積6.1萬畝,占水稻面積的95.8%,年產稻穀43.3萬擔,其中優質谷達38.3萬擔。由於該鎮氣候適宜,以及特有水源和土壤環境,盛產的優質大米做飯淳香、柔軟,富有光澤,該鎮已成為"桂中糧倉"---象州優質大米的主產區,被稱為象州縣的“魚米之鄉”。旅遊
該鎮水力、旅遊資源豐富。全鎮河網密布,河溝縱橫,水源穩定,落差大。現在鎮內建有廷嶺、中平、等水電站和花王水電站投產發電。該鎮山嶺迭起,稻野連綿,河川蜿蜒,風光旖旎。有當年太平軍重創清軍的戰場獨鰲山、漢代古墓群、大沖瀑布、羅漢岩風光、仁義河漂流、壯鄉七星古榕群等觀光旅遊景點。

城鎮建設

鎮政府所在地有油路通往縣城及周邊鄉鎮,鎮內道路四通八達。鎮上街區面積有1.5平方千米,街區里商業發達,集鎮中有一流的賓館,擁有大型超市3家,中小型超市多家,極大滿足鎮上居名的生活需求。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鎮79個自然村,交通、住宿、通訊十分便利。該鎮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創造良好軟環境,依託豐富的農業產品、水力和旅遊據資源優勢,是投資農業開發、農產品加工、水力、旅遊開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地方。主要鄉鎮企業有炮竹廠、磚廠,大米加工廠、家興木材廠、古榕山莊、廣西萬春山礦泉水廠等。

建制沿革

1999年6月撤鄉改鎮,轄梧桐、良山、中平、謝官、大架、落沙、多福、古磨、架村9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
中平鎮自古並非象州縣大鎮,而是從1999年撤鄉建鎮後,其經濟人口都一度躍升為象州大鎮,其街區面積排在象州鄉鎮前列,市場經濟排名一直名列前三。而近年來,隨著生態意識的深入人心,且由於中平鎮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美麗的生態景色,縣政府從2014年開始,縣政府為加快旅遊特色項目建設開發,把中平鎮列入了特色旅遊建設項目,開工建設了中平古鎮商業街,及規劃了仁義風光生態旅遊項目,搞好生態小城鎮建設,努力把中平鎮建設成為旅遊名鎮。

行政區劃

中平鎮現轄中平社區一個社區街道辦及梧桐、良山、中平、謝官、大架、落沙、多福、古磨、架村八個村民委員會行政村,79個自然村,總人口達到3.8萬。

地理環境

中平鎮地處象州縣東部,金秀大瑤山脈西麓,三面環山,河網密布,與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象州縣百丈鄉在同一河谷平原之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因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所以中平鎮是“桂中糧倉”象州縣的糧倉,在本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中平鎮(廣西象州縣下轄鎮)

教育環境

中平書法館簡介
時間:2013-1-17 10:12:46 點擊:786989
中平鎮地處大瑤山西麓,象州縣東部,總人口3.5萬人。中平鎮文化底蘊豐厚,是個人傑地靈,能歌善舞的地方,該鎮“師公戲”被自治區收入非物質文化名錄。中平書法館位於中平鎮文化綜合樓三樓,成立於2013年1月。書法館占地面積170平方米,是中平鎮首家書法館。中平書法館的成立,一方面是為弘揚民族文化,宣傳書法藝術,另一方面是為了激發人們對藝術人生的熱愛,努力推進中平鎮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
中平書法館所展示的精品代表作103幅,均是李洪旺先生長期潛心探索,傾力創作的扛鼎之作。李洪旺,籍貫象州中平人,現為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水利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水電文協副主席、南寧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西水電學院書法教師。長期以來,他勤於筆耕,臨池不輟,先後學習歐、顏、柳、楷書,二王、米芾、何紹基行書,王寵小楷等,小有收穫。已在文匯報、解放日報、廣西美術出版社等出版、發表書法著述、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計一百多萬字。已出版《書法教程》、《書法基礎知識》、《鋼筆楷書技法》、《鋼筆行書技法》、《當前書壇創作現狀思考》、《柳瓦匠軼事》、《李洪旺書法作品集》等。文學作品獲上海市大學生徵文比賽一等獎;全國水電職工文學作品徵文二等獎;廣西區黨委宣傳部舉辦的廣西征聯比賽金獎;書法作品獲南寧市鋼筆書法比賽第一名;廣西水電系統職工書法比賽特等獎、一等獎;廣西路橋杯書法比賽二等獎;廣西雙擁杯書法比賽二等獎;廣西總工會舉辦的廣西職工書法比賽一等獎;全國高等院校教師書法比賽一等獎;全國水利職工書畫展一等獎;全國第三屆金鼎杯書法比賽金獎;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全國君威杯書法大賽;第三屆中國芮城書法大展;書法名家作品進奧運;首屆中國西部書法展;第五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等。
中平書法館所展示的作品書體齊備,書風迥異、內容豐富,章法形式多樣,字字璣珠,件件精彩,向人們展示他深厚的文學修養,火爐純青的書法功力,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集中展現了一位文藝家的藝術風采!

人口民族

中平鎮總人口38453人(2010年末),其中農業人口32604人,中平社區1.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6‰;鎮境屬壯族聚居地之一,瑤族人口亦為數不少,有壯、瑤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農民人均純收入4862元。

風景名勝

中平鎮山嶺迭起,稻野連綿,河川蜿蜒,風光旖旎。有當年太平軍重創清軍的戰場獨鰲山、漢代古墓群、大沖瀑布、羅漢岩風光、仁義河風景區漂流、壯鄉七星古榕群、下六甲庫區風景區等觀光旅遊景點。隨著中平古鎮開發和我縣高速公路建設,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該鎮地處柳州都樂岩、象州溫泉、金秀聖塘山、蓮花山、下六甲庫區等景點旅遊線路的中心城鎮,具有十分優越的交通和地理優勢,將打造成為全縣乃至全市觀光農業和文化古鎮旅遊重鎮。
中平鎮——古榕之鄉
象州縣中平鎮有79個自然村,村前寨後都生長著一株古榕,素有“古榕之鄉”的美稱。
古榕樹體高大,枝繁葉茂,蒼翠欲滴,枝葉一簇堆在一簇之上,不留一點縫隙,近看似一把巨傘,遠看像一朵朵綠色的彩雲,飄浮在村旁,多姿多彩,蔚為壯觀。
古榕粗壯的樹幹,枝條和樹冠上寄生著無數植物,各色花卉,紅花襯托綠葉,藤蔓繞翠枝,好像“空中花園”。各種鳥類成群結隊棲息古榕,跳躍歡歌,仿佛是百鳥的“天堂”。村旁的古榕似堵高大的綠牆,阻擋風沙,宛如守衛村寨的“衛士”。古榕冬天落葉,常在冬去春來之際,最後一次寒潮來臨之時,即很快落葉,但幾天之後又長出鮮紅的嫩芽,預告寒冬過去,春暖來臨,給農民民眾提供播種的信息,成了“氣象樹”。
中平仁義河邊的“迎客榕”,樹高4米多,五六人合抱那么粗,七八條主幹,直徑都在半米左右,枝葉茂盛,鬱鬱蔥蔥,彎曲的巨枝伸向前方,似是笑容可掬地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這株古榕屹立在仁義河邊已有五百多年,閱盡人間滄桑,飽享山林春色,它落落大方,熱情誠懇地迎接賓客,不愧是壯鄉古榕的代表。
自協村河邊的“陪客榕”,則另有一番神態。它造形奇特,如飛龍過江,又似天女散花。那水缸一樣粗的樹幹彎曲斜身,輕吻著流下的溪水,溪水輕撫著樹葉,活似一幅“樹水圖”。遊人到這裡,可跳到清溪中游泳,也可爬上樹上歇息,“陪客榕”安閒自如地陪伴遊客在樹下和小河旁歇息。
古榕最多,享有“古榕村”的河村,百餘年以上樹齡的古榕就有11株,枝幹縱橫交錯,有的平伸,有的直插藍天,有的彎曲向上,仿佛遠道而來的“榕族之友”全都聚會這裡,幾乎掩映了整個村莊。其中村東邊沿河的七棵古榕,布局如天上北斗星,村民稱之為“七星古榕”。
至於古磨村口那株“送客榕”真是個儀態天成。它把所有的枝臂都伸向一邊,微垂著頭,流露出依依惜別的無限深情。
中平鎮各村都有古榕,無榕不奇。有的枝椏向四周伸展成一個大圓圈,頭頂卻一抹齊平,簡直就是一個青色的大蒲團。有的枝杈向外橫伸,有規則地形成一個圓圈,層層收小,好像一個青色的大蘑菇。古磨村長潭邊的五株古榕,二三十條扭如花捲饅頭的巨株,把河邊幾乎濃陰全蓋,樹幹倒映在水裡,猶如翻江倒海的群龍,蔚為奇觀。
盛夏時節,古榕遮陰,樹下空氣清新,清涼舒適。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三五成群聚在大榕樹下或納涼談天,或下棋打牌,或做遊戲,自娛自樂,其樂融融。
中平古榕蒼老而美麗,吸引著四海賓客。自1984年以來中央民族通報的攝影師和記者先後2次從北京趕來,攝下中平古榕樹的倩影,以大量的篇幅登載在《民族畫報》上;還有廣西畫報社、區、市、縣電視台的記者多次到中平攝影報導。2006年12月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的幾名記者,又到中平,把中平古榕的倩影和芳名傳遍祖國的四面八方。
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中平鎮西北面,中平與羅秀鎮交界的地方。山主海拔324米,長約1.5公里。獨峰挺拔峻秀,形似馬鞍,惟妙惟俏,因此得名。山上長著花草樹木,花紅樹綠,美麗多彩。白雲在山頂飄動,蒼鷹在山腰盤旋,鴿哥在山間飛舞,風景秀麗。傳說北宋年間,儂智高兵敗楊文廣,楊文廣逃經此地,追兵逼近,馬驚狂奔鞍掉地上,後來變成這座馬鞍山。美妙的傳說給這座山添上神秘的色彩。
馬鞍山上有三個營盤遺址,據文獻史料記載,是清朝軍隊修建的。1985年5月27日,太平軍4000多人分作七股攻打駐馬鞍山上的清軍,然後佯敗誘敵。清軍參將佟攀梅率領官兵出營追擊,太平軍殺回馬槍,清軍官兵有“跪受刃者”,慘敗逃回營盤。太平軍斃傷清軍數百人,贏得勝利。
馬鞍山腳下的軍田村,原是古代一座規模宏大城池。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吳國分鬱林郡設桂林郡,管轄6個縣。桂林郡治所設在軍田村這個地方,這是桂中歷史上第一郡治的駐地。
馬鞍山峰秀麗,風景優美。軍田村歷史悠久,古蹟眾多。這裡是廣西風光人文薈萃的一大勝地。
仁義仙泉
仁義仙泉,位於中平街西面,仁義河岸邊的古榕樹下。泉水從岩石中噴涌而出,約有兩架水車的水量。泉水透明晶瑩,清洌甘甜,可以直接飲用,無需消毒。傳說很久以前,人們從遙遠的地方搬來榕樹在這裡種下,均因泥薄石多乾旱無法生存。有一天,一位白髮仙翁路過這裡,看到人們仍在辛勤地種植榕樹,便用拐仗在岩石上截了一個洞,泉水立刻噴湧出來,在榕樹腳下緩緩流過,滋潤著榕樹,榕樹很快地生長起來了,仙泉因此得名。現在村民用磚和水泥砌成池子,在中間開兩個水口,上面放上蓋子,把泉口密封起來。水從裡面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神秘有趣,可謂是一大名泉,到過這裡的人們都要喝上幾口,以求無災無疾,終生平安。
古磨聖泉
古磨聖泉,位於中平鎮北面的古磨村邊。泉水從岩石洞中涌流出來,約有6架水車的水量。水質清純甘甜,可以直接食用。泉口水流形成一條寬約1.5米的小溪。村民們用石塊砌成兩個壩把水隔開,前邊的池水挑水回去食用,後邊的池水用來洗滌東西。泉邊,古榕遮蔭,涼風習習,空氣清新。傳說古時候,有一位聖人曾慕名來到邊里喝水,因此叫聖泉。泉水冬暖夏涼,水溫宜人。凡到這裡來的人都喜歡用手捧水洗洗臉,然後喝上幾口聖水,企望自己能沾上些靈氣,聰明伶俐,終年舒心如意。
太平天國古戰場——獨崖山
獨崖山,又名獨鰲山,位於中平鎮中平圩西面5公里的地方。山海拔252米,長300多米,四面無山相連,孤峰挺拔,石呈棕紅色大理石構成,似翠屏屹立,是一座寶山。
山南面數十米的地方,是龍宮河與仁義河的交匯處,清清的河水從腳下緩緩流過,到獨崖山下便形成一個黛綠色的深潭。山上怪石嶙峋,山石縫隙間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花草灌木,紅花襯綠葉,蒼翠秀綠。奇峰倒影於潭中,山光水色,風景美麗如畫。山的東面是象刀削過一樣的峭壁。距深潭面10餘米處,是一塊較平坦的地台,這是清同治年間修建獨鰲寺的遺址。從平台再往山上10多米高的峭壁上,刻著“東南保障”四個大字,每字約一平方米,端正飄灑,古色古香。
這裡曾是太平天國的戰場。史志記載,一八四三年,洪秀全與馮雲山等人於廣東花縣以宗教為形式,創立拜上帝會,從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次年,馮雲山來到桂平紫荊山區,而象州中平石龍村的譚文亮,常過山與之聯絡,回象州宣傳拜上帝會精神。他們經常深入當時象州的大樟、百丈、中平一帶,發動貧苦百姓參加拜上帝會。他們宣傳“跟了上帝,有吃有穿”。象州東部一帶的壯、瑤貧苦農民,紛紛到譚文亮的象鄉中平石龍村參加拜上帝會。
一八五0年農曆八月,譚文亮通知各村的拜會民眾到石龍村集中,舉行起義。石龍村的山野上,旌旗飄揚,戰鼓咚咚,廣大的貧苦農民舉起刀搶,高喊殺妖。人們激動得唱起山歌來:“字字旗號飄得遠,各方兄弟會石龍,兄弟姐妹都來到,降魔斬妖聲震天。”此後譚文亮率領兩千多名拜上帝會的民眾穿越大瑤山到桂平金田“團營”,參加了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
一八五一年六月,西王肖朝貴率領太平軍一千多人渡過中平仁義河,駐守獨崖山的清軍副都統領烏蘭泰部4000人發動進攻。太平軍七位勇士大敗千餘清兵,然後詐敗誘敵過河追擊,撤堰埋伏,全殲追兵。這一仗太平軍擊斃清軍參將馬善寶等官員15人,士兵1000多人,史稱“獨鰲之戰”,是太平天國早期最著名的戰鬥之一。
每年春暖花開,秋高氣爽的季節,經常有遊客到中平獨崖山觀光覽勝,尋覓古蹟。1992年4月在象州召開的全國性太平天國史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們集體來到這裡視察參觀。廣西畫報社、廣西電視台多次到獨崖山拍照攝影,成為廣西區、象州縣名勝景點。
壩首風光
羅秀河引水改道工程的壩首,位於中平圩西面,普化村邊。壩首長144米,高6米。豐水期間,河水漫過壩首翻滾而下,形成一道橫貫河中的瀑布,波光粼粼,銀光閃爍,雄偉壯觀。壩上水面寬闊百餘畝,明靜如鏡,清澈見底。岸邊芳草碧綠,翠竹青青,林木蔥蘢。這裡景致佳麗,流光溢彩,乘船遊覽猶如船在水上走,人在畫中行,美不勝收。壩首風光堪稱一大美景。
羅漢岩風光
羅漢岩,位於中平圩西面2公里的地方。岩高10多米,岩洞口全敞開,洞深約5米,地面平坦。仁義河水轉彎從岩石邊流過,形成一個寬50餘米,長100多米的大深潭。羅漢岩口貼近水面,潭水碧綠平靜,清澈透明。羅漢岩對面河岸邊50餘畝灘地,古樹參天,綠竹叢叢,鳥語花香。岸邊的岩石樹林倒影在潭裡,潭水透出明光,交相輝映,景色神異,風光宜人。這裡是開發水上樂園和森林公園旅遊,供人們遊樂觀賞的好住處。
河村風光
河村,位於中平圩東北面4公里的地方。一條寬10餘米流淌著聖塘山仙水的小河從村中流過,河水清澈。河村古榕最多,是全國著名的古榕之村,百餘年以上樹齡的古榕就有十幾株,有400年以上樹齡的古榕9棵,350年樹齡的古榕2棵,都生長在河旁溪邊,枝幹縱橫交錯,有的平伸,有的直插藍天,有的彎曲向上,上復濃蔭,下托綠水。樹冠面積達10餘畝,全村掩映在綠樹水色中,景物薈萃,風景奇麗。最有名的要算村東邊沿河的七棵古榕,布局如天上北斗星,村民稱之為“七星古榕”。河村。沿河兩岸是新建的防洪梯,防洪梯兩岸綠化、美化將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文物遺址

三逍嶺古墓群
三逍嶺古墓群,在中平圩西面2公里處,中和村邊的三逍嶺上,在古墓20多座。墓封土堆呈圓形,直徑8至12米,一般高3米餘,有的高達5米。經考古學家鑑定,為漢朝古墓。這些古墓對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說明了中平在漢代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和利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桂林郡城遺址
桂林郡城遺址,位於中平與羅秀鎮交界處的軍田村邊。據史料明確記載,公元274年,三國時吳國分鬱林郡置桂林郡,桂林郡管轄6個縣,即今柳州地區的大部及河池地區的部分地方。桂林郡治所設在羅秀軍田村地方,至今村子外邊尚存一道環形土夯城牆,牆底寬約10米,上寬3米多,高8米,長400多米。城內東西長約500米,寬400米,呈封閉式橢圓形。昔日四面皆為河溝。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池遺址。近有學者考證發表論文說,這裡也是秦始皇設定桂林郡治的地方。
拜上帝會起義遺址
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會,利用拜上帝會進行宣傳組織民眾起來進行革命戰爭,推翻清朝的黑暗統治。中平鄉石龍村譚要,在桂平紫荊山會見洪秀全,加入拜上帝會。譚要回鄉傳教,組織拜上帝會,石龍、古磨、界嶺等村民1000多人參加拜上帝會。一八五○年八月初一,石龍村會眾“宰殺牲口,拜上帝”。有不從者,奔大樂告司汛。司汛帶領官兵團練趕來圍剿,會眾據險防守,官兵團練不敢靠近。石龍村拜上帝會眾宣布起義,收拾財物,放火燒掉自己的房屋,半夜前往桂平金田村集中,參加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金田村武裝起義。
太平軍指揮部
太平軍前線指揮部,在仁義村的甘王廟裡。1850年5月21日,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率領太平軍20000多人(其中隨軍家屬約占百分之七十),占領象州中平一帶地方。天王洪秀全駐畢新寨村。太平軍大部隊駐紮在中平圩、仁義、謝官等村莊,前線指揮部設在仁義村甘王廟,正軍師領前軍主將肖朝貴在這裡籌劃指揮太平軍與清軍16000多人進行戰鬥,取得了中平反圍剿的勝利。7月2日,洪秀全率領太平軍順利回師桂平金田。
太平軍營盤遺址
太平軍平貫營盤遺址,位於平貫村東面2公里的大面嶺上。1950年5月21日,太平軍屯駐在中平一帶地方,修建營盤防守與清軍進行戰鬥。平貫營盤修築在嶺頂上,三面皆為沖槽,嶺後僅有一條小路通向深山。山頭上有一道壕溝圍繞,呈隨圓形。營盤東西長約300米,寬100米。現存壕溝深0。8米,寬1。2米。壕溝外緣有一道土牆,牆高1。1米,厚0。6米,牆上每隔1。5米有一個用三塊石頭鑲成的槍眼。營盤內有37間兵房,每間占地約15平方米,尚有1米餘高的石砌牆基。這是太平天國早期的營盤。自從太平軍在這裡修建營盤後,人們稱這座嶺為營盤嶺。
江西村革命根據地
1948年,中國共產黨桂柳區工委決定建立中共象縣區領導機關,區機關設在中平鄉江西村。當時在象縣活動的共產黨員有36人,負責領導象縣和柳江縣的里壅、武宣縣的黃茆、二塘,修仁縣的頭排、四排、十錦、桐木一帶的革命鬥爭。1949年4月,中共象縣區領導機關改稱中共象修雒區領導機關。隨著武工隊的建立和發展,革命武裝鬥爭在各地廣泛開展,江西村成為革命指揮部和重要的根據地。
中平烈士陵園
中平烈士陵園,位於中平圩西面,占地約10畝,陵園內有烈士塔和烈士墓,是當地人民政府為紀念在中平剿匪戰鬥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於1950年3月3日建成的。陵園大門兩側寫著:“為祖國犧牲革命英雄永垂不朽;與人民造福輝煌成就萬古長存”的楹聯。陵園中央矗立著烈士紀念塔,塔高9米,頂端有一顆鮮紅的五角星。塔正面寫著:“革命之光”四個大字。塔腳鑲嵌著石碑,鐫刻著解放大軍剿匪輝煌的戰果和烈士的芳名。塔旁砌有欄柵,莊嚴肅穆。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象州縣建立的第一座烈士紀念塔。

民族文化

該鎮文化底蘊豐厚,是個人傑地靈,能歌善舞的地方,該鎮“師公戲”被自治區收入非物質文化名錄,來賓首個鄉鎮書法館中平書法館順利開館。各村民俗文化豐富,有地方特色的“分龍”、“六月初一”、“六月初二”、“六月初六”“六月廿一” 等民俗“六月豐收文化節”。
中平鎮民族文化節
中平鎮位於象州縣東部的大瑤山腳下,是壯、漢、瑤等民族集居的地方。在民族民間風俗文化中,有壯文化習俗,也有漢文化古風遺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加上外來風俗文化的融合、整合、升華,除了現代節日和傳統節日外,還形成了一種中平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少村屯有自己的傳統和自立的“村慶日”。“村慶日”原來是殺雞宰鴨,燒香紙供雨神祭禾神或保佑順利,乞求降雨或希望寄託禾神保佑早稻豐收,祝福家族順利;後來還有一種說法是“在一年搶收早稻搶種晚稻最忙的“雙搶”來臨前,邀請親朋好友來村做客,一是慶賀一年的早谷豐收登場;二是到“雙搶”時節,親朋好友,發揚互助精神,相互幫忙,換工收早稻、種晚稻。”每逢“村慶日”,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們匯集一起,互道問候,交流信息,看戲聚餐,聯絡感情。凡有村慶,各村都不失禮儀,照例輪流慶祝,不論各家相邀的客人,或是村請的貴賓,均以客多為榮耀。中平鎮的農曆五月有貫村的“分龍日”。中平鎮的農曆六月更是個充滿“人情味”的月份,有多福村委廷珠村的“六月初一”、架村、新慶村等村“六月初二”、河村、落沙村、江頭等村的“六月初六”、蘇村的“六月廿一”。各村的“村慶”風俗就象中華民族龍圖騰崇拜一樣,代表了一種嚮往或信念,祈望家族平安、風調雨順、消災解難。現如今,中平鎮如架村、多福、河村等不少村屯已把“村慶日”辦成文化節來慶祝。
中平鎮架村壯族師公戲
師公舞源於殷商時代的巫舞,相傳南朝劉裕剛稱帝不久就遭北朝騎兵侵襲,加之南朝境內貴族財主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爭權奪利,在這內外夾攻的危險處境時,大樟古車村村民甘羅應被劉帝召進朝廷抵抗北擄番岳。甘羅應帶著兄弟姐妹前往抗敵,他連用法術,以芝麻綠豆為兵器,打敗北朝番兵,大獲全勝。後來從中原流傳到廣西後,與“儺舞”相結合,表演時,頭戴面具,雙腿彎曲分開,側身抬腿,手持木劍或者鋼劍揮舞。唱腔有五言壯歡、勒腳歡等,一旁還有人負責拍擊陶製蜂鼓,蜂鼓一頭大一頭小,發出“咚”、“嘭”聲,由於是陶瓷製,聲音古樸而沉雄,節奏感很強,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民間祭祀舞蹈。
架村的師公戲,歷史悠久。祖師羅朝光成立於乾隆首年,成員20人,這是第一代祖師,第二代羅法倫、羅法會等18人;第三代羅文正、羅文賢等20人;第四代覃明昌、羅明宏、黃明安等20人;第五代羅顯壽、羅顯鳳等15人;第六代羅顯芳、羅喜升、韋喜旺、覃喜申等15人;第七代羅勝任、羅勝芳、羅勝世、羅勝高、羅勝用、羅勝隆等20人;第八代羅永興、羅永和、羅永高等16人。現在倖存的就是第九代羅應福、韋應法等15人。
架村“師公戲” 在解放前,年年活動頻繁,節目豐富多彩,每年秋收後村村設壇打蘸,歡慶豐收,村村請他們去演唱,熱鬧非凡。節目有朝陽舞、土地公舞、灶王舞、甘王舞、五海鬧龍宮、北府白馬、調四師、甘五糧、五穀娘娘、花婆、待郎和五娘、三奉獻、魯班、八仙過海、梁吳舞、莫一大王、三介公、三祖家仙等幾十個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眾喜聞樂見。
解放後,1965年,羅班根據我村師公戲的形式、音樂、朝陽舞的動作、樂器、響器的節奏和旋律編寫和導演了“朝陽舞”,曾到地區和自治區會演。後來,象州文藝隊又根據羅開凡的“朝陽舞”改編成“豐收樂”上地區調演並獲好評。
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破除迷信,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到處破廟燒神,“師公戲”被當作迷信組織而被打倒,“師公戲”的服裝、道具、樂器、響器全部被燒毀。直到82年第九代祖師羅應福(最仁)去來賓開會確定,壯族“師公戲”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迷信組織,來賓文化局還撥給700元回來簡單添置服裝、道具、樂器、響器等,重新組織人員,開展活動。每年秋收後或春節、壯鄉很多村莊設壇打蘸歡慶豐收,都來請他們去演唱舞蹈。中平鎮的壯族師公舞已從宗教迷信中解脫出來,通過發掘繼承、研究整理創新,在內容、動作上去粗存精,賦以了新的生命。
目前,中平鎮架村的壯族師公舞,已收錄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表演的劇目如《甘玉娘》、《魯班》、《楊文廣》等仍不失為民族文化遺產。中平鎮架村的壯族師公舞古樸而神秘,舞蹈語彙豐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人物性格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