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位於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該區域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和5種易危物種。

2019年7月5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 外文名:Migratory Bird Sanctuaries along the Coast of Yellow Sea-Bohai Gulf of China (Phase I) 
  • 申遺時間:2019年7月5日
  • 地點江蘇省鹽城市
  • 含義:中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
申遺成功,世界遺產,申遺意義,遺產價值,

申遺成功

2016年底,江蘇鹽城正式啟動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2018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2019年1月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在江蘇鹽城成立。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7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保爾森基金會等9家社團組織,共26家單位自願申請成為聯盟成員單位。

世界遺產

2019年7月5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遺產地第一期包含五個保護區:江蘇大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自然保護區、江蘇東台高泥濕地保護地塊及江蘇東台條子泥濕地保護地塊。

申遺意義

和中國其他所有17項自然遺產及複合遺產不同的是,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因此可以說本次申遺成功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開始。作為中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一期)

遺產價值

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對於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同時具有廣為人知的濕地景觀,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這裡有世界上最多樣、富饒的濕地生物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包括規模宏大的沙丘、潟湖、岩石海岸和有瀕危鳥類集中繁殖的島礁。這裡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這裡是備受國際關注的瀕危物種的關鍵停歇地、越冬地或繁殖地。這些物種包括全球僅存數百隻的勺嘴鷸,全球野生遷徙種群僅存1000餘只的丹頂鶴,全球僅存3000餘只的白鶴,以及全球幾乎所有的小青腳鷸、大濱鷸和大杓鷸。這裡是華北平原與太平洋風雲際會的前哨,既有宏大的景觀,也蘊含著深厚的歷史。黃河和長江,兩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與海河、淮河一道,揮灑出渤海灣西端和幾乎整個山東半島以南的黃海岸線。而岸線以西,就是廣袤肥沃的華北平原。這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創造出的璀璨文明的舞台,在現代以前驅動著中國歷代興衰的脈搏。當文明的星火遍布華北平原,在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中依然可見史前洪荒的殘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