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鹽業考古:長江上游古代鹽業與景觀考古的初步研究》是2006年6月16日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水城、羅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鹽業考古:長江上游古代鹽業與景觀考古的初步研究
- 作者:李水城 羅泰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出版時間:2006年06月
- 頁數:376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0301724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中國鹽業考古:長江上游古代鹽業與景觀考古的初步研究(第1集)》簡介:鹽乃“國之大寶”。無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鹽既是民生之必需,也是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鹽不僅有著種種不同的生產、生活用途,也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從古到今,鹽業生產貫穿了生產、分配、貿易、運輸等一整套的流通過程,並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鹽產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價值,它不僅帶動了各區域問的文化交流與互動,也對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鹽業考古在中國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本文集反映了中外考古學家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三峽地區所進行的鹽業考古的開拓性探索和初步的研究成果。事實證明中國的鹽業考古是一個有著巨大研究潛力的新領域。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總論
第二部分 田野考察發掘報告
第三部分 專題研究
第四部分 結論
文獻索引
後記
編輯推薦
《中國鹽業考古:長江上游古代鹽業與景觀考古的初步研究(第1集)》可供國內外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史、政治史、地質學、地理學、環境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學者和學生閱讀。
媒體推薦
書評
人類需要鹽。儘管每個人每日食用鹽的數量會依氣候、勞動量以及文化習俗而異,但專家們都贊同,當人類從狩獵一採集和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方式轉變為農業社會的飲食方式時,需要在飲食中額外地補充食鹽 (Multhauf 1978;Bergiel·1982;Emons and Waltel 1984;Adshead 1992;Kurlansky 2002;Laszlo 2001)。鹽幾乎存在於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然而,在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前的運輸條件及傳統開採技術的情況下,並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同樣容易地獲取食鹽。雖然海水提供了幾乎取之不盡的鹽,但海鹽的提煉也並非易事。同時,從沿海到內陸地區的遠距離運輸也將使鹽變得愈加貴重。因此,在世界各地,凡是那些能夠在靠近地表獲取鹽的地方,如鹽湖或者鹽泉,在經濟方面都占有優勢。縱觀鹽業的生產和貿易,它在世界各主要文化區的政治史、社會史和經濟史上都曾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也不例外。在文獻中可以找到一些早期鹽業開採的例證(郭正忠編1997:ll-30;Chen 2004;25-93)。在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的歷史階段中,鹽的專賣一直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有關鹽業管理的資料如汗牛充棟,並成為歷史研究的一個主題(郭正忠編1997)。與此相對應的是,直至最近,中國學術界卻鮮有對於早期鹽業生產物質遺存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區,包括歐洲(Nenquin196l;De Brisay and Evans[eds.]1975)、日本(Kond6 1984,Kond6[ed.]1994;Kishimoto 1998)以及美洲(Brown 1980;Andrews 1983;Me Killop 2002),所謂的“ 鹽業考古學”已形成了悠久、獨特的歷史。因此,有關中國早期鹽業生產的歷史是個非常適合於進行跨學科比較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