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系統分類學研究》是依託河北大學,由陳詠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系統分類學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詠霞
- 依託單位:河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鰍科魚類在歐亞大陸淡水魚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鰍屬及其鄰近屬是鰍科魚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極其重要的淡水魚類類群,在我國局限分布於紅河以東。由於其個體小、形態相似、尤其是具有淡水魚類中罕見的雌雄異形,其屬種的分類和命名非常混亂。本項目採用形態學特徵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在對其第二性徵認識的基礎上,結合DNA條形碼技術、染色體組型分析和螢光半定量PCR技術,分析並重新界定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屬級階元劃分的鑑別依據,厘定其屬種的有效種,完善或重新建立鰍屬魚類的分類系統;明確我國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和分布,揭示其分布格局與東亞重大地質及環境事件的關聯;探討我國鰍屬魚類多倍體/複合體多樣性、倍性及其起源演化過程,闡明其物種分化模式。為淡水魚類的演化、生物地理學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鰍科(Cobitidae)在歐亞大陸淡水魚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鰍屬(Cobitis)是鰍科魚類中物種分化最為明顯的一個類群,廣泛分布於除青藏高原外的紅河以東。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由於長期適應相似的環境而產生趨同進化,其外部形態及內部骨骼特徵都表現出較高的相似性,屬種的分類和命名非常混亂。本項目採用形態學特徵,結合線粒體基因Cytb、COI與核基因RAG1基因多位點的證據,重建了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的分類系統;明確了我國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探討了魚類多樣性分布格局及其演化歷史。 主要研究結果: 1. 否定了益秀朝鮮屬(Iksookimia)和動鰍屬(Kichulchoia)的有效性,將其分別作為鰍屬和後鰭鰍屬(Niwaella)的同物異名;澄清了沙花鰍(Cobitis arenae)的分類地位;重新界定了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屬級階元的劃分。 2. 由全國18個省區103個採樣點採集到2000餘尾標本,從中鑑定出鰍屬魚類44種,其中1新記錄種(Cobitis choii),28新種;後鰭鰍屬魚類8種,其中5新種;雙須鰍屬(Bibarba)2種;泥鰍屬(Misgurnus)3種;大鱗副泥鰍屬(Paramisgurnus)1種,基本摸清了我國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及地理分布。 3. 基於線粒體基因和核基因重建了鰍科魚類系統發育關係。結果表明,鰍科以雲南的無量、哀牢山脈為界,分為南北兩大分支。鰍屬及其鄰近屬魚類屬於北方類群;雙須鰍屬位於北方類群的基部。泥鰍屬魚類線上粒體基因拓撲結構樹中與鰍屬魚類相互嵌套,而在核基因拓撲結構樹中形成單系群,說明鰍屬魚類與泥鰍屬魚類有基因交流。鰍屬和後鰭鰍屬均未構成單系,後鰭鰍屬分為三支,分別為日本一支、韓國一支、中國一支。沙花鰍位於鰍屬魚類的基部,其他鰍屬魚類分成兩大分支,分支I包含越南、中國、蒙古、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等東南亞和東亞的物種;分支II包含中國、日本、韓國、東亞、西亞、歐洲、北非的物種。鰍屬魚類起源於漸新世早期,是鰍科由東南亞和我國南方向北擴散過程中分化出來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