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魯迅學史

中國魯迅學史

《中國魯迅學史》是張夢陽著,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魯迅學史
  • 作者:張夢陽
  •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ISBN: 9787559461179 
  • 創作年代:2021年9月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魯迅學史》對1919—2019百年來的魯迅研究進行全面的梳理和評述,在關於魯迅研究的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清晰地勾勒出一個世紀以來魯迅閱讀、傳播和研究的歷史脈絡,完整地展現了中國現代知識階層對魯迅著作、思想、人格、精神等的闡釋歷程,也由魯迅學這一重要的面向,映射出百年來中國學術文化乃至精神文化的發展和變遷。
本書分為上編(1919—1949)、中編(1949—1999)、下編(2000—2019),共三十四章,以1919年對《狂人日記》的第一篇評論為魯迅學的發軔點,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對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後和新世紀以來魯迅學從發生、發展走向成熟、深入的種種現象和成果,做出了詳細的敘述、精闢的剖析和確當的評價,史料全面、翔實、充沛,為魯迅學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學術參考,也為未來的魯迅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根基,是一部非常出色、罕見的學術論著。

作者簡介

張夢陽,1945年3月生於甘肅天水,祖籍山東臨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紹興文理學院魯迅研究院“鑑湖學者”特聘講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原副會長。主持編纂的《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五卷),獲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學術著作《中國魯迅學通史》,獲國家圖書獎;長篇文學傳記《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獲國家出版基金支持;合作翻譯美國傳教士亞瑟•亨•史密斯(Arthur H. Smith,1845—1932)《中國人氣質》;另有論著《阿Q新論——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精神典型問題》、長篇論文《論阿Q精神反思的意義》等,在學界產生重要影響。迄今共出版專著、文集十餘種,在核心報刊上發表論文、散文、隨筆百餘篇。其作品已被翻譯成日語、韓語、英語、阿拉伯語等在海外出版。

作品目錄

序言
導論
一、魯迅本體與魯迅映象——百年中國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現象
二、魯迅研究的科學形態——魯迅本體的趨近性還原
三、魯迅學——科學形態魯迅研究的學科化形態
四、魯迅學史——魯迅學緣起、發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轉換、變遷的歷史
上編(1919—1949)
第一章 中國精神文化界的驚雷——魯迅出世(1919—1925)
一、魯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二、《狂人日記》——魯迅第一聲吶喊的精神震撼
三、魯迅雜文最初的精神反彈
四、《阿Q正傳》問世時的精神效應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對《吶喊》的評論
六、魯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七、小結
第二章魯迅地位確立後在精神文化界的反響(1925—1927)
一、魯迅地位與世界聲譽的確立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鳴
三、魯迅雜文不同的精神回應
四、狂飆社尼采精神與魯迅精神的碰撞
五、對魯迅文體的初步總結
六、兩本魯迅研究論集的出版
七、茅盾的《魯迅論》——魯迅映象的第二次總結
八、小結
第三章 從“革命文學”的論爭到瞿秋白的總結(1928—1933)
一、創造社對魯迅的討伐及其精神教訓
二、錢杏邨的魯迅論及其精神癥結
三、馮雪峰的魯迅觀及其精神依據
四、林語堂魯迅觀的精神視角
五、魯迅平民精神與梁實秋的貴族化精神的衝撞
六、李何林編的兩本集子與奇人邢桐華
七、對魯迅作品的學術分析
八、文學史論著和國外漢學著作中的魯迅論
九、瞿秋白的精神總結
十、小結
第四章 魯迅研究學理精神的勃興(1933—1936)
一、對瞿秋白的認同與魯迅雜文研究的深化
二、人生—藝術精神的學理化形態——李長之的《魯迅批判》
三、學理精神的其他表現
四、無聊的聲討與力圖學理化的異議
五、文學史著作與國外漢學家的魯迅論
六、小結
第五章魯迅逝世紀念中的評論與研究(1936—1937)
一、各大報刊對魯迅逝世的最初反響
二、中國共產黨的唁電及其他
三、郁達夫的《懷魯迅》和紀念文章中的其他精粹
四、周作人的《關於魯迅》及其他前期友人的評論
五、蘇雪林的異議和胡適的學理精神
六、國內悼念文章中其他有學術價值者
七、國外悼念文章中有學術價值者
八、小結
第六章 三十年代末——魯迅研究學理化的初步奠基(1937—1939)
一、由悼念轉為學理研究——夏征農編的《魯迅研究》出版
二、毛澤東的《魯迅論》及其意義
三、1938年版《魯迅全集》問世
四、上海“孤島”關於“魯迅風”的論爭
五、魯座的《思想家的魯迅》及其他有價值的論文
六、對魯迅古典文學著述的研究
七、《魯迅的創作方法及其他》等書籍出版
八、陳獨秀的獨立之見
九、小結
第七章 四十年代——魯迅研究學理化的初步發展(1940—1949)
一、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及其反響
二、《魯迅全集》的風行與《魯迅三十年集》的出版
三、馮雪峰、胡風、周揚的魯迅論
四、蕭軍編的《魯迅研究叢刊》在延安出版
五、巴人、平心等的專著、專論及其他
六、魯迅回憶錄的豐收
七、魯迅史實研究的開山之作——林辰的《魯迅事跡考》
八、小結
中編(1949—1999)
第八章 馮雪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對魯迅學的貢獻及其特點
一、從世界文學的大格局中考察魯迅
二、對魯迅的才能特質做出了更為準確的概括
三、《回憶魯迅》
四、對《阿Q正傳》《野草》的專題研究
五、小結
第九章作為魯迅研究家的陳涌
一、五十年代兩篇論文和六十年代後續文
二、復出後的理論貢獻
三、小結
第十章李長之五十年代對魯迅學的特殊貢獻
一、《文學史家的魯迅》
二、《魯迅美學思想初探》
第十一章唐弢魯迅研究論著的學術個性
一、《魯迅雜文的藝術特徵》
二、《論魯迅的美學思想》
三、《魯迅——文化新軍的旗手》
四、《論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
五、《魯迅雜文一解》
六、未完成的《魯迅傳》
七、小結
第十二章王瑤魯迅研究的文化底蘊
一、《論魯迅作品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歷史聯繫》
二、《論魯迅的〈野草〉》
三、《論魯迅作品與外國文學的關係》
四、《〈故事新編〉散論》
五、小結
第十三章林辰對魯迅古籍整理工作研究的貢獻
一、《關於〈古小說鉤沉〉的輯錄年代》《〈古小說鉤沉〉所收各書及其作者考略》
二、《魯迅計畫中〈古小說鉤沉〉的原貌》《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的成就及其特色》
三、小結
第十四章“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訓和毛澤東號召“讀點魯迅”
一、“文化大革命”對魯迅的扭曲
二、毛澤東號召“讀點魯迅”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中務實派的成就與李何林的貢獻
一、《魯迅年譜》的編寫與《魯迅全集》的注釋
二、魯迅研究務實派的最高代表李何林
第十六章“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魯迅研究界的思想禁錮
一、魯迅思想發展道路研究熱的興起
二、魯迅思想發展道路模式的禁錮
三、引出的教訓
第十七章魯迅學界的精神解放群及其業績
一、王得後對魯迅“立人”思想的提煉與闡釋
二、王富仁的《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
三、錢理群對魯迅內心世界的探尋
四、汪暉對歷史的“中間物”和“反抗絕望”的闡釋
五、王乾坤從哲學界闖入
六、新方法、新思維的引進及其利弊
第十八章 中國魯迅學中的史實群
一、史實群的帶頭人朱正
二、求真、務實的陳漱渝
三、史實派的不朽貢獻
第十九章王元化對魯迅和魯迅研究的反思
一、三十年代末衷心愛戴魯迅的青年學子
二、八十年代提出“綜合研究法”
三、九十年代對魯迅局限性的反思
四、王元化反思的價值與意義
五、余言
第二十章孫玉石、吳小美的《野草》研究
第二十一章彭定安、許傑對建立魯迅學的構想
第二十二章林非的經歷與《魯迅和中國文化》
第二十三章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其他重要成果
一、1981年版《魯迅全集》出版
二、國外魯迅研究成果的傳入
三、王士菁新寫的《魯迅傳》
四、劉再復的魯迅研究成就
五、陳鳴樹的《論魯迅的智慧》
六、張恩和的狂人“寄植說”
七、林志浩的《魯迅傳》
八、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
九、支克堅的《關於阿Q的“革命”問題》
十、“魯迅研究書系”
十一、顏雄的成果
十二、金宏達的《魯迅文化思想探索》
十三、袁良駿的《魯迅研究史》與研究資料的完備化
十四、林賢治的《人間魯迅》
十五、李允經開創了魯迅婚姻、家庭與木刻史的研究
十六、徐麟的《魯迅中期思想研究》
十七、永遠值得懷念的魯迅史實研究學者——包子衍
十八、資歷最深的蔣錫金先生
十九、總結
下編(2000—2019)
第二十四章 思維方式的扭轉與研究路數的端正
第二十五章 從“神”到“人”——“中國‘魯迅接受’的再次翻轉”
一、努力恢復歷史現場的“原魯迅”
二、魯迅各個時期的住所、身份、交遊、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
四、禁區的突破
五、衡人評事標準的端正——不以魯迅的是非為是非
第二十六章 魯迅的文本整理與史實考證
一、文本整理
二、文史考證
三、文本解讀
第二十七章 魯迅與中國文化聯繫研究的縱橫深化
一、魯迅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縱向研究
二、魯迅與平行文化的比較研究
第二十八章 魯迅學向世界文化視野進一步擴展
一、世界視野中的魯迅
二、中、日、韓跨文化對話中形成的“東亞魯迅”
三、日、韓魯迅學論著的翻譯、出版和與中國的交流
四、應該記住的幾位中國魯迅學界的國際朋友
第二十九章 多維視野中的魯迅學
一、馮光廉等的《多維視野中的魯迅學》
二、魯迅思維方法研究
三、漢唐石刻研究
四、加強對魯迅翻譯的研究
第三十章二十一世紀中國魯迅學群落的分布
一、中國魯迅學界的重鎮——北京、上海、南京
二、安徽的程致中
三、以鄭心伶為代表的廣東魯研會
四、朱德發和山師學派
五、安陽的姬學友
六、西部魯迅學群落:陝西師大的“四大金剛”
七、四川、重慶、甘肅的魯迅學名家
八、以張福貴為代表的吉林魯迅學群落
九、王吉鵬和他的研究團隊
十、遼寧魯研會的王衛平等
十一、福建的魯迅學傳統和鄭家建的《故事新編》研究
十二、天津、河北的魯迅學名家
十三、湖北的魯迅學接續者
十四、浙江、紹興的魯迅學群體
十五、香港的林曼叔
第三十一章老學者的新貢獻
一、王富仁的“新國學”及《魯迅與顧頡剛》
二、林非二十一世紀的工作
三、嚴家炎的《論魯迅的復調小說》
四、孫玉石批評“過度闡釋”
五、把魯迅研究與當代中國結合的錢理群
六、朱正的新著
七、陳漱渝的新論
八、王得後的《魯迅與孔子》
九、彭定安的“民族文本”說
十、王嘉良的學術文集
十一、鄭欣淼的《魯迅是一種力量》
十二、汪暉、林賢治的新論著
第三十二章魯迅學史的拓展與進一步反思
一、王富仁的《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二、杜一白的《魯迅研究史稿》
三、張夢陽的《中國魯迅學通史》
四、王家平的《民國視域中的魯迅研究》《魯迅域外百年傳播史》
五、徐妍的《新時期以來魯迅形象的重構》
六、邱煥金的思考
七、題外話:作家們的啟示
第三十三章 《狂人日記》百年祭
一、百年祭之前的爭論
二、百年祭之中的討論
三、百年祭之後研究也不會結束
第三十四章 二十一世紀魯迅學的特點與不足
一、二十一世紀魯迅學的特點
二、二十一世紀魯迅學的不足
三、筆者的建言
結語 百年後的展望
附錄 大荒原上追“過客”——為什麼陪魯迅一輩子
一、四月天
二、夢荒原
三、憶村舍
四、《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
五、阿Q迷
六、文史哲根基與英文修養
七、大寂寞中“悟”自己
八、《中國魯迅學通史》
九、《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
十、《中國魯迅學史》
十一、小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