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地區卷)》是2013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趙榮光 / 季鴻昆 / 李維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地區卷)
- 作者:趙榮光 / 季鴻崑 / 李維冰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頁數:265 頁
- ISBN:978-7-5019-9425-0
- 定價:7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地區卷)》是2013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趙榮光 / 季鴻昆 / 李維冰。
《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地區卷)》是2013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趙榮光 / 季鴻昆 / 李維冰。內容簡介本書主要講解了長江下游地區的飲食文化發展史。季鴻昆、李維冰、馬健鷹編著的《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
《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地區卷》是2013年12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季鴻昆、李維冰、馬健鷹。內容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史:長江下游地區卷(精)》是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中帶有統領性的課題,是填補空白之作。由中國飲食文化研究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勵精圖治,歷經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多學科、大...
長江下游地區的著名風味還有徽菜,徽菜因起源於南宋時的徽州府(今皖南屯溪、歙縣一 帶)而得名,以烹製山珍野味而著稱全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的巴蜀飲食文化,中游的荊楚飲食文化 ,下游的吳越飲食文化,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其風味也各有特色,這深刻說明複雜多變 的地理形勢和氣候環境...
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 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2004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介紹
《中國飲食文化史(西南地區卷)》是2014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趙榮光。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飲食文化概念中的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為中心,包括今渝、川、雲、貴、桂和藏等西南地區;這一地區具有少數民族眾多的特點,諸多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在交流與融合中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飲食文化內涵。西...
8.長江下游地區飲食文化圈 這裡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河湖密布,稻米水產豐富。唐宋以後,隨著中原經濟文化中心向該地區轉移,到明清時這裡已成為全國最繁榮的地區,發展出揚州、南京、蘇州、上海、杭州等許多不同的飲食風味。該地區飲食的文化味也很濃,強調精緻細膩,注重色形味質,講究飲食環境的韻味,擅長糕點...
第三節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熟 第四節 中國飲食文化理論的形成 第五節 中國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融 第二章 中國各地區飲食文化的形成及特點 第一節 東北飲食文化區 第二節 京津飲食文化區 第三節 中北飲食文化區 第四節 西北飲食文化區 第五節 黃河中游飲食文化區 第六節 黃河下游飲食文化區 第七節 長江中游...
吃風一如人風,不同地域人的性格與飲食風俗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互聯繫。北方人豪爽灑脫,故北菜亦大吃,作為一種生理需要和文化傳承,不僅體現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還表達著豐富的民族習慣。飲食文化也已成了一道歷久彌新、色彩豐富,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目錄 一 黃河流域食區 二 長江中上游食區 三 長江下游食區 ...
對長江流域飲食文化進行歷史地、具體地考察與研究,從地域飲食文化的特殊性,找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同一性,這不僅對深入了解中國地域文化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建構與創新未來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也有重要意義。圖書目錄 長江流域飲食文化概述 長江流域的地理環境 以巴蜀為代表的長江上游飲食文化區 以荊楚為代表的長江中游飲食...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是一門通識課,屬於交叉學科課程。適應對象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適合所有專業大、中專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公眾學習。開課信息 課程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重點分析各種飲食思想與觀念,探討如何養成有利於健康的飲食習慣,科學文明地飲食;介紹中國飲食民俗,分析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飲食文化差異,講述經典美食故事...
中國人講究並善於烹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不同地區的人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發展歷史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
火鍋文化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家庭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
桂林米粉的好,不僅是我們桂林人的體會,它也折服了不少外地遊客與美食家。就連張藝謀導演在來桂林陽朔編排“印象劉三姐”時,也不忘忙裡偷閒地去吃一碗桂林米粉。可見桂林的飲食文化中絕不會缺少了桂林米粉的身影。常見食譜 南方口味 材料:大米500克、山楂50、淮山100、和一些雜糧,一起打成米粉。用沸水煮開,...
中國古代御膳歷史發展源流》、《論周人飲食活動與宗教、政治的關係》、《中國味文化的根基與發展規律》、《“中和”:傳統烹調美性特徵及其反思》、《關於中國烹飪史分期問題的思考》等學術論文數十篇。課題研究 主持了廳級科研課題《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和校級科研課題《長江下游地區飲食文化史》等多項研究課題。
30.兩晉釋奠禮述論[J].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8(4).(第一作者)二、著述 1.中國烹飪文化大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參與編撰第二編第七章、第五編第一章)2.中國飲食文化史;黃河下游地區卷[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三作者)(“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國家科學...
淮揚之地,烹飪文化發達。發達的烹飪文化,鑄造了值得自豪的烹飪歷史。且不說《舊唐書》記錄過存目佚之的一百二十卷《淮南王食經》、十三卷《淮南王食經音》,僅看其他文獻的記載,我們也能略知一二。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倪瓚所著《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就是古文獻中記錄揚州食物和烹飪方法的典範。其中“燒鵝”一菜...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分裂與動盪交織、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時期。在飲食文化方面,各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在中原地區交匯一處,大大豐富了宮廷御膳,如新疆的大烤肉、涮肉,閩粵一帶的烤鵝、魚生,皆被當時御廚吸收到宮廷中。《南史》卷十一《齊宣帝陳皇后傳》載,宋永明九年,皇家祭祀的食品中“宣皇帝薦起麵餅...
《中國飲食史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天下第一家衍聖公府飲食生活》,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主編 《第四屆亞洲食學論壇(2014西安)論文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健康與文明:第三屆亞洲食學論壇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中國飲食文化史》(全十卷),中國輕工業...
大米(Rice),亦稱稻米,是稻穀經清理、礱穀、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食物。大米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大米的功效 1.嬰兒輔助飲食。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2.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 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中醫認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
執教三十餘年,先後講授魏晉隋唐史、中國社會史、中國社會生活史、中國民俗研究、中國經濟史、環境社會學、中國飲食文化、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大學書法等課程。主持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7項省部級項目,出版著作(獨著或合著)10多部,在《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民族研究》、《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
彭祖對湯有研究,湯講究一個鮮字,所以在菜上也十分講究“鮮”,把羊和魚同烹,以為最鮮、更鮮,古漢字“鮮”字也出自“羊方藏魚”這道名菜,同時它也是彭祖飲食文化的一個亮點。霸王別姬 原名龍鳳燴。項羽稱霸王都彭城(徐州)舉行開國大典時,為盛典備有"龍鳳宴"。相傳是虞姬娘娘親自設計的。"龍鳳燴"即"...
淮揚菜系形成於明清,而尤以清時為盛。在明清以前,揚州是全國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飲食文化傳統。揚州菜在隋唐之際便已是馳譽神州的中國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後,淮菜和揚菜開始相互滲透、逐漸融合,並糅合南北風味於一爐,從而形成了統一的菜系。從文獻記載中淮揚菜的聞名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
秦漢兩代,湖南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方法到風味風格都比較完整的體系,其使用原料之豐盛,烹調方法之多彩,風味之鮮美,都是比較突出的。1972 年從湖南長沙市馬王堆的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遺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湖南的精餚美饌已近百種。僅肉羹一項就有5大類24種。用純肉燒的叫...
飲食文化 魚丸的來歷 根據稗史的記載,秦始皇好吃魚,他統一全國做了皇帝後,每餐必要有魚,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魚刺則賜廚師死,有好幾個廚師為此喪命;而燒魚肉湯,又怕有詛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廚師製作御膳,見到魚又膽怯又發狠,就用菜刀背砸魚發泄。一下兩下,砸著砸著,他驚奇地發現,...
例如重慶的火鍋,人們提到重慶,立馬聯想帶奔放的火鍋,坐在火鍋周圍的人們也能從熱氣騰騰的鍋料中看到豪爽的重慶人們,這就是地域特色,在吃的同時,讓人想到飲食背後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和當地風情。當然,在維護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去創造,緊跟人們生活的節奏,從普通大眾中間找到浙江菜的生命。浙菜進一步的發展需要...
天門的蒸菜飲食文化,折射出天門人所獨有的性格特徵。天門蒸菜講究滾燙,彰顯出了天門人熱情好客的特性。天門蒸菜無論是什麼品種或蒸法,都非常講究上桌時達到熱氣騰騰的滾燙效果,既是為了保證菜餚鮮美的色、香、味、形,也是為了營造待客時的熱烈氣氛。蒸菜大多用大碗扣裝或直接將蒸籠端上。上桌時“熱氣騰騰...
飲食文化 粟、黍、稻、麥、菽習稱五穀,是中國栽培作物的代表,也是農業生產的核心。這些糧食作物中,粟、黍很可能是由黃河流域華夏先民首先開始種植的。而水稻的種植卻是南方百越民族的發明;大豆的馴化則是東北民族的功勞;麥是西域民族引種的結果。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大國,在農耕文化內部最初可以分為粟作文化和...
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包括蘇北地區的人們,根本就不認識河豚也不會食用河豚;而長江下游蘇南揚中地區的人們普遍認識河豚、嗜食河豚,至今傳承的河豚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豚分布、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拚死吃河豚”中的河豚,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
植物文化 飲食文化 水稻起源於中國長江流域,但是糯稻隱性突變何時被篩選及其起源時間尚無考證。《詩經》中已有糯稻的記載,後來糯稻向東部和西南部擴散,在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也形成了各自的糯稻飲食文化,並沿傳至今。粽子和湯圓分別是端午節和元宵節的特色糯米食品,代表著我國久遠的傳統文化,深受人們喜愛。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