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2:河北卷》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2:河北卷》作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自1988年由先師黃翔鵬先生立項,已經歷了長達18年的曲折歷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2:河北卷》收錄的文物包括:大量考古發現的和傳世的各種古代樂器、舞器,反映音樂內容的器皿飾繪、雕磚石刻、紙帛繪畫、傭人泥塑、洞窟壁畫、書譜經卷等。所收錄的文物中,不乏歷見著錄的傳世名器,也不乏文明於史的重大考古發現;但更多的是以往鮮為人知的文物,他們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2:河北卷》中的第一次集中面世。這些文物的年代,從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直到清代末期,充分體現了中國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作為中國音樂考古學方面的一部重典,它對中國音樂史學的推動是不言而喻的。
圖書目錄
河北音樂文物綜述
第一章 樂器
第一節 鎛
1. 涉縣北關1號墓編鎛(4件)
2. 易縣燕下都16號墓陶編鎛(10件)
3. 易縣燕下都30號墓陶編鎛(9件)
4. 大晟鐘
第二節 甬鐘
1. 連珠紋甬鐘
2. 涉縣北關1號墓編鐘(16件)
3. 易縣燕下都16號墓陶甬鐘(16件)
4. 易縣燕下都30號墓陶甬鐘(13件)
5.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陶編鐘(33件)
第三節 紐鐘
1. 中山王謦墓編鐘(17件)
2. 涉縣北關1號墓編鐘(9件)
3. 易縣燕下都16號墓陶紐鐘(9件)
4. 易縣燕下都30號墓陶紐鐘(19件)
5. 磁縣茹茹公主墓陶編鐘(4件)
6. 響聲流轉鐘
7. 承德普寧寺大鐘
第四節 鐸鉦鐃
1. 中山王坣墓鐸(8件)
2. 銅鉦
3. 銅鉦
4. 易縣燕下都30號墓陶鐃
第五節 鈴
1. 藁城台西銅鈴(2件)
2. 元氏西張銅鈴
3. 安國雲紋扁鈴
4. 邢台東董銅鈴
5. 邯鄲百家村銅鈴(53件)
6. 蔚縣南乾渠編鈴(10件)
7. 淶水六棱面銅鈴(4件)
8. 懷來網紋扁鈴
9. 張家口菱形紋鈴
10. 石家莊乳釘紋扁鈴
11. 懷來大古城銅鈴
12. 保定宜牛羊銅鈴
13. 銅鈴
14. 青龍銅鈴
15. 承德四團花紋鈴
16. 承德道北溝風鈴(10件)
17. 張家口鎖片形串鈴
18. 定州幾何紋銅鈴
19. 淶水幾何紋鈴
20. 四棱鈴
21. 承德普寧寺金剛鈴(杵)
附1. 懷來北辛堡2號墓銅鈴(11件)
附2. 易縣燕下都16號墓鉛鈴(17件)
附3. 柏鄉東小京銅鈴(3件)
附4. 中山王坣墓鈴(9件)
附5. 易縣燕下都8號墓鈴(13件)
附6. 石家莊小沿村銅鈴(85件)
附7. 陽原三汾溝銅鈴
第六節 磬
1. 蔚縣上陳莊石磬
2. 藁城台西石磬
3. 中山王髻墓編磬(13件)
4. 易縣燕下都16號墓編磬(15件)
5. 易縣燕下都30號墓陶編磬(42件)
6. 涉縣北關1號墓編磬(10件)
7. 磁縣茹茹公主墓陶編磬(5件)
8. 蔚縣荷葉形特磬
9. 蔚縣蕉葉形特磬
10. 定州刻花編磬(6件)
11. 定州雲磬
12. 定州雙魚磬
附1. 易縣燕下都8號墓編磬(24件)
附2. 中山王坣墓磬(2件)
附3.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陶編磬(21件)
第七節 塤笛法螺
1. 曲陽黑釉塤
2. 赤城玉笛
3. 承德黑漆描金笛
4. 赤城法螺
5. 定州白瓷法螺
第八節 神鼓編環
1. 承德普寧寺大神鼓
2. 承德普寧寺小神鼓(4件)
3. 蔚縣南乾渠編環(10件)
第九節 琴秦琴忽雷虎頭琴
1. 淶水龍門風雨琴
2. 太和琴
3. 神俊清奇琴
4. 最妙姻緣琴
5. 蔚縣古琴
6. 承德黑漆描金秦琴
7. 承德大忽雷
8. 滄州虎頭琴
第二章 圖像
第一節 器皿飾繪
1. 衡水琴樂鼓舞圖陶燈座
2. 八鳳人物撫琴鏡
3. 人物撫琴銅鏡
4. 四亭人物撫琴銅鏡
5. 鏤空舞台人物銅鏡
6. 群仙祝壽雜寶鏡
7. 雜技樂舞紋銅鏡
8. 磁州《人月圓》曲牌瓷枕
9. 邯鄲《紅繡鞋》曲牌瓷枕
10. 邯鄲《朝天子》曲牌瓷枕
11. 磁州《朝天子》曲牌瓷枕
12. 赤城奏樂圖陶飾片(2件)
13. 曲陽伎樂紋水注
14. 固安寶嚴寺塔基地宮樂舞圖舍利櫃
附1. 容城人物故事銅鏡
附2. 磁州琴鶴圖瓷枕(2件)
第二節 樂俑
1. 定州嚴家莊78號漢墓樂舞雜技俑(16件)
2. 定州尹家莊184號漢墓樂舞俑(7件)
3. 滿城說唱銅俑(2件)
4. 吹笛銅俑
5. 定州劉暢墓玉舞人(2件)
6. 河問邢氏墓樂俑(11件)
7. 磁縣茹茹公主墓樂舞俑(65件)
8. 景縣高雅墓擊鼓俑(8件)
9.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樂舞俑(192件)
10. 磁縣堯趙氏墓樂舞俑(10件)
11. 磁縣高潤墓伎樂俑(45件)
12. 磁縣鼓樂俑
13. 黃驊常文貴墓鼓樂俑(2件)
14. 獻縣東范屯樂舞俑(5件)
15. 文安董滿墓樂俑(2件)
16. 赤城吹笛石俑
附1. 磁縣堯峻墓樂俑
附2. 吳橋鼓樂俑(4件)
附3. 景縣高長命墓擊鼓俑
第三節 壁畫
1. 宣化張世卿墓散樂壁畫
2. 宣化下八里2號墓散樂壁畫
3. 宣化韓師訓墓散樂和彈唱圖壁畫
4. 宣化張世古墓散樂壁畫
5. 宣化下八里6號墓散樂壁畫
6. 宣化張文藻墓散樂壁畫
7. 宣化張匡正墓散樂壁畫
8. 定州淨眾院舍利塔地宮哀樂壁畫
附1. 蔚縣逢駕嶺遼墓戲曲壁畫
附2. 涿鹿遼墓散樂壁畫
第四節 石刻磚雕造像
1. 邯鄲南響堂山7號窟伎樂石刻
2. 廊坊隆福寺燈樓伎樂石刻
3. 赤城伎樂圖石幢
4. 曲陽王處直墓伎樂石刻
5. 淶水慶化寺塔伎樂磚雕
6. 承德普寧寺琵琶天王像
附1. 樂舞畫像石
附2. 伎樂圖瑪瑙帶板(8方)
第五節 戲樓
1. 蔚縣宋家莊戲樓
2. 蔚縣重泰寺戲樓
3. 蔚縣西古堡戲樓
4. 蔚縣山門莊戲樓
5. 蔚縣水東堡戲樓
6. 蔚縣崔家寨戲樓
7. 蔚縣定安縣村戲樓
8. 蔚縣松子口戲樓
9. 蔚縣關帝廟戲樓
10. 內丘牛王廟戲樓
11. 承德浮片玉戲樓
12. 豐寧鳳山戲樓
附錄
圖片索引
河北音樂文物分布示意圖
後記
後記
1997年,《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主編王子初先生來到河北省文物局,會見了當時任職河北省文物局文物處的吳東風處長,商談有關《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河北卷》編纂事宜,並得到了張立柱局長的大力支持。此前,王子初先生和
中央音樂學院的苗建華先生已經全面查閱了三大考古學雜誌已出版的各卷和相關考古文獻,蒐集了有關河北省音樂文物的大量資料。他們希望通過與河北文博界的領導和專家們共同努力,把全省各級各類博物館藏品中的音樂文物,包括散存於民間的反映河北古代音樂面貌的文物資料,儘可能全面地蒐集起來,編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河北卷》。
不久,河北省文物局發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文物部門展開專門的音樂文物調查,為編纂此書提供支持。並組織了以總主編王子初先生為首的河北音樂文物普查小組,由吳東風處長親自安排,展開了對全省音樂文物的普查和考察工作。普查小組的工作除了對全省的音樂文物進行實地考察,發現了大批從未發表過的音樂文物之外,還最大限度地收集了這些珍貴文物的相關歷史資料、考古發掘資料,拍攝了大量圖片(特別是與文物的音樂性能、樂器的演奏和製作有關的圖片),對一些還保存有一定的音樂音響性能的樂器類文物,進行了測音研究。許多地方的同志也熱心地為本書撰稿,提供相關的原始圖片和資料。由於得到了全省文博館所的全力配合,普查小組的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書作為《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一個地方分卷,收錄的內容主要側重於文獻記載或已被博物館所收藏的古代樂器和圖像類音樂文物。有些音樂文物由於過於面廣量大,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但只能收錄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物。如張家口市蔚縣的戲樓,現存的古代戲樓數以百計,本書限於篇幅也只能忍痛割愛,在各類戲樓中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些加以收錄。又如各地博物館中屢見不鮮的各種銅鈴,也由於數量太多,又在音樂文物中帶有一定的“外圍”性而加以適當地選擇。
為本書撰稿的,既有資深的專家,也有剛參加文物工作的新秀。他們為了能夠準確詳細地介紹每一件音樂文物,查閱文獻,反覆考證,為了一個數據,不辭辛苦親自測量。在此,本書編委會向所有撰稿人表示衷心感謝。本卷照片多由王子初先生親自實地拍攝,也有許多是由河北文博部門的專業人士提供。為了拍攝好一張照片,他們在全省各地文博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的直接參與下,打開塵封多年的木箱,搬動厚重的展櫃,齊心協力,最終安全順利地拍攝完畢。有一些圖像類音樂文物雕刻在古代建築之上,而這些建築往往由於地處偏遠才得以保存。為了能夠拍攝照片,他們肩扛沉重的照相器材,跋山涉水,付出艱辛的勞動。即便是在本書到了付印前夕,又蒙劉來成、石永士、馮林和張治強諸先生惠贈了一批質量上乘的線描圖和照片,再使本書大大增色。在此,《河北卷》編委會向所有為本卷提供圖片的攝影師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書的編寫,自始至終是在河北省文物局領導的關心和吳東風處長的組織和安排下展開的。吳東風同志多次帶領音樂文物普查小組下基層工作,並親自撰寫了《河北音樂文物綜述》一文。正是他高度的責任心和身體力行的精神,使本書的編撰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得到了《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主編王子初先生的熱忱指導。王先生不僅參與了大量音樂文物的普查、鑑定、測音和圖片的拍攝工作,也主持了此書的編輯和出版,乃至親自擔任版式設計。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王芸、邵曉潔博士等為本卷的出版也做了大量的編輯工作。在此對他們表示最誠墊的謝意。
序言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終於迎來了其續編的問世。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作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自1988年由先師黃翔鵬先生立項,已經歷了長達18年的曲折歷程。追溯著名的音樂家呂驥、考古學家夏鼐的首倡之功,已近三十載。逝者如斯夫!
本書之所以還要有一個“續編”,實為時勢使然。18年曆程的本身,已充分說明問題。作為一個
國家科研項目,一般周期不能超過3年。但是作為一部“中國音樂文物資料總集”這樣的鴻篇巨製,豈是三二年內可以完成的?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即已出版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前12卷,曾匯集了全國數以百計的音樂學、考古學、歷史學方面專家指導或參與編撰工作.其工程之浩大,工作之艱巨,不難想像,實在難以在國家現行的科研體制所框定的計畫中實施。所以1998年,筆者不得不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期工程”的名義,申報為國家“九五”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並且在兩年以後的2000年,又不得不如期“結題、驗收”,於是就有了“續編”。結題歸結題,驗收是驗收,從行政管理角度,續編已經完成;但實際的編撰和出版工作一如既往。預計自2018年起,以每年出版二至三卷的速度,續編的出版工作還要持續數年。如要出齊全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卷,甚至加上港、澳、台和海外等各卷,以及長期地修訂和補遺,是否還要有“Ⅲ期工程”,很值得考慮。
1988年7月,我承擔項目《湖北卷》主編工作的時候,翔鵬師對這個項目的性質及其終端成果,有過明確的意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性質,是‘集成’而不是‘精選’!”所以我在編定首卷《湖北卷》,以及後來長期主持《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項目,先後起草《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撰體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工作條例》、《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音樂文物命名法》、《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音樂文物分類方法》等一系列檔案時,堅定地貫徹了先生的思想。1996年《湖北卷》面世之際,先生對該書的內容和形式均表贊同,並在重病之中專為該書撰寫了前言。1997年5月,先生不幸與世長辭。筆者在其後多年的工作中,自始至終堅持了“集成”的方針。
繼《湖北卷》之後,北京、陝西、天津、上海、江蘇、四川、河南、新疆、甘肅、山西等省(市、區)各卷陸續出版。待到《山東卷》出版時,時間已經到了公元2001年年底。12個省卷分10冊裝訂,共收錄了文字及數據資料近200萬言,彩色、黑白照片及各類拓片、線描圖5000餘幅。該書採用全彩印刷,八開本豪華裝幀,以儘可能博大的氣派,再現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產,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套專業音樂書籍。1999年,《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獲得了第四屆國家圖書大獎,2005年又獲得了第二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這是社會對包括翔鵬師和我在內的全體工作人員的肯定和最高的獎賞。
Ⅱ期工程自1998年立項以來,總編輯部全面繼承了前期的宗旨、體例和工作方法,並繼續得到了國家財政支持和國家文物局及有關省、市文博部門的協助,實現了預期的目標。當然,要讓這部續編一一擺上書架,無疑是一副歷史的重擔。續編給後人留下的,同樣應該是一筆有用的學術財富,而不能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
本書收錄的文物包括:大量考古發現的和傳世的各種古代樂器、舞具,反映音樂內容的器皿飾繪、雕磚石刻、紙帛繪畫、俑人泥塑、洞窟壁畫、書譜經卷等等。所收錄的文物中,不乏歷見著錄的傳世名器,也不乏聞名於史的重大考古發現;但更多的是以往鮮為人知的文物,它們在本書中是第一次集中面世。這些文物的年代,從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直到清代末期。充分體現了中國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作為中國音樂考古學方面的一部重典,它對中國音樂史學的推動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