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德文化》是2000年4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釗。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的道德思想,道德價值等有關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道德文化
- 作者:黃釗等
- ISBN:9787216028431
- 頁數:568
- 定價:28.00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年4月
- 裝幀:平裝
目錄,作者簡介,
目錄
要重視道德文化的研究(代序) 羅國傑
自序
導論
一、關於“文化”、“道德文化”概說
二、關於中國道德文化的豐富內容與基本特徵
三、繼承、弘揚中國優秀道德文化的意義與方法活水源頭篇
第一章 中國道德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 原始氏族社會後期――中國道德文化開始萌芽
一、勤勞、勇敢、智慧道德觀念的萌芽
二、團結協作、公正無私道德觀念的萌芽
三、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產生
四、首領人物已產生了自覺“修德”的意識
第二節 夏、殷、西周奴隸制時代――一中國道德文化初步形成
一、夏、殷、周時代道德文化演進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從夏殷發展到西周時代我國道德文化初步形成
第三節 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道德文化全面走向成熟
一、中國道德文化走向成熟的社會條件
二、中國道德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體系(上)
――理論部分
第一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道德起源的思考
第二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道德價值的論述
第三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道德規範的設計
第四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德行評估的見解
第三章 先奏儒家道德文化體系(下)
―一方法部分
第一節 關於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一、提倡學思並重
二、注重反省內求
三、奉行積善成德
四、主張慎言力行
第二節 關於教育者對被教育者進行教育的方法
一、提倡身教示範
二、重視環境陶冶
三、實行因材施教、。
四、注重塑造理想人格
第四章 先秦墨家道德文化體系
第一節 關於墨家的道德起源論
一、認為人類社會道德觀念出自天之意
二、強調後天習染在人們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 關於墨家的道德價值論
一、提出了萬事莫貴於義的命題
二、提出了義為天下之良寶的命題
第三節 關於墨家的道德規範論
一、提倡兼相愛
二、主張“交相利”
三、強調“賴其力者生”
四、大力倡導“儉節”的美德
第四節關於墨家的道德評估論
一、提出了“三表”法作為評估標準
二、重視對人們行為後果的考察
三、曾提出“合其志功而觀焉”的評估方法
第五節關於墨家的道德教育方法論
一“尚賢事能”一激勵教育法
二、“上同而不下比”一示範教育法
一三、“尊天事鬼”―一威懾教育法
第五章先秦道家的道德文化體系
第一節關於道家的道德起源論
第二節關於道家的道德價值論
第三節關於道家的道德理想
一、提倡“不爭之德”
二、主張“處柔守弱”
三、強調“知榮守辱”
四、嚮往“少私寡慾”
五、崇尚淳厚樸實
六、追求理想人格
第四節關於道家的道德評估理論
一、早期道家對道德評估持否定態度
二、後期道家透露了道德評估的新見解
第五節關於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論
一、關於“道法自然”的方法
二、關於“反樸歸真”的方法
三、關於“絕聖棄智”的方法
四、關於“滌除玄覽”的方法
第六章 先秦法家的道德文化體系
第一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起源論
第二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價值論
第三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條目論
一、關於法家獨創的德目
二、關於法家借用與改造儒家的德目
第四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評估論
一、提出了考察社會後果的評估方法
二、提出了評估的客觀標準
第五節 關於先秦法家德育方法論概述
一、主張“以刑促德”
二、強調“因勢利導”
三、倡導“立儀自正”
四、重視“禁微邪”、“行小禮”
五、崇尚“緣理制欲”
範疇演化篇
第七章 善惡觀的歷史演變與現代轉換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善惡觀
一、儒家的善惡觀
二、墨家的善惡觀
三、道家的善惡觀
四、法家的善惡觀
第二節 兩漢至隋唐時期的善惡觀
一、兩漢時期的善惡觀
二、魏晉時期的善惡觀
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善惡觀
第三節 未至明末清初時期的善惡觀
一、宋明時期的善惡觀
二、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的善惡觀
第四節 中國近代善惡觀的演變與發展
一、鴉片戰爭時期的善惡觀
二、戊戌維新時期的善惡觀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善惡觀
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善惡觀
第五節 善惡觀的現代流變及其轉換
一、科學主義的善惡觀
二、人本主義的善惡觀
三、馬克思主義的善惡現
四、善惡觀的現代轉換
第八章 義利之辨的歷史演進及其深遠影響
第一節 先秦諸子的義利之辨
一、先秦儒家的義利觀
二、先秦墨家的義利觀
三、先秦道家的義利觀
四、先秦法家的義利觀
第二節 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義利之辨
一、秦漢時期的義利觀
二、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義利觀
第三節 宋元明清時期的義利之辨
一、宋明時期的義利觀
二、明清時期的義利觀
三、關於義利之辨的深遠影響
自序
導論
一、關於“文化”、“道德文化”概說
二、關於中國道德文化的豐富內容與基本特徵
三、繼承、弘揚中國優秀道德文化的意義與方法活水源頭篇
第一章 中國道德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 原始氏族社會後期――中國道德文化開始萌芽
一、勤勞、勇敢、智慧道德觀念的萌芽
二、團結協作、公正無私道德觀念的萌芽
三、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產生
四、首領人物已產生了自覺“修德”的意識
第二節 夏、殷、西周奴隸制時代――一中國道德文化初步形成
一、夏、殷、周時代道德文化演進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從夏殷發展到西周時代我國道德文化初步形成
第三節 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道德文化全面走向成熟
一、中國道德文化走向成熟的社會條件
二、中國道德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文化體系(上)
――理論部分
第一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道德起源的思考
第二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道德價值的論述
第三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道德規範的設計
第四節 先秦儒家學者關於德行評估的見解
第三章 先奏儒家道德文化體系(下)
―一方法部分
第一節 關於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一、提倡學思並重
二、注重反省內求
三、奉行積善成德
四、主張慎言力行
第二節 關於教育者對被教育者進行教育的方法
一、提倡身教示範
二、重視環境陶冶
三、實行因材施教、。
四、注重塑造理想人格
第四章 先秦墨家道德文化體系
第一節 關於墨家的道德起源論
一、認為人類社會道德觀念出自天之意
二、強調後天習染在人們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 關於墨家的道德價值論
一、提出了萬事莫貴於義的命題
二、提出了義為天下之良寶的命題
第三節 關於墨家的道德規範論
一、提倡兼相愛
二、主張“交相利”
三、強調“賴其力者生”
四、大力倡導“儉節”的美德
第四節關於墨家的道德評估論
一、提出了“三表”法作為評估標準
二、重視對人們行為後果的考察
三、曾提出“合其志功而觀焉”的評估方法
第五節關於墨家的道德教育方法論
一“尚賢事能”一激勵教育法
二、“上同而不下比”一示範教育法
一三、“尊天事鬼”―一威懾教育法
第五章先秦道家的道德文化體系
第一節關於道家的道德起源論
第二節關於道家的道德價值論
第三節關於道家的道德理想
一、提倡“不爭之德”
二、主張“處柔守弱”
三、強調“知榮守辱”
四、嚮往“少私寡慾”
五、崇尚淳厚樸實
六、追求理想人格
第四節關於道家的道德評估理論
一、早期道家對道德評估持否定態度
二、後期道家透露了道德評估的新見解
第五節關於道家的道德教育方法論
一、關於“道法自然”的方法
二、關於“反樸歸真”的方法
三、關於“絕聖棄智”的方法
四、關於“滌除玄覽”的方法
第六章 先秦法家的道德文化體系
第一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起源論
第二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價值論
第三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條目論
一、關於法家獨創的德目
二、關於法家借用與改造儒家的德目
第四節 關於法家的道德評估論
一、提出了考察社會後果的評估方法
二、提出了評估的客觀標準
第五節 關於先秦法家德育方法論概述
一、主張“以刑促德”
二、強調“因勢利導”
三、倡導“立儀自正”
四、重視“禁微邪”、“行小禮”
五、崇尚“緣理制欲”
範疇演化篇
第七章 善惡觀的歷史演變與現代轉換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善惡觀
一、儒家的善惡觀
二、墨家的善惡觀
三、道家的善惡觀
四、法家的善惡觀
第二節 兩漢至隋唐時期的善惡觀
一、兩漢時期的善惡觀
二、魏晉時期的善惡觀
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善惡觀
第三節 未至明末清初時期的善惡觀
一、宋明時期的善惡觀
二、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的善惡觀
第四節 中國近代善惡觀的演變與發展
一、鴉片戰爭時期的善惡觀
二、戊戌維新時期的善惡觀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善惡觀
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善惡觀
第五節 善惡觀的現代流變及其轉換
一、科學主義的善惡觀
二、人本主義的善惡觀
三、馬克思主義的善惡現
四、善惡觀的現代轉換
第八章 義利之辨的歷史演進及其深遠影響
第一節 先秦諸子的義利之辨
一、先秦儒家的義利觀
二、先秦墨家的義利觀
三、先秦道家的義利觀
四、先秦法家的義利觀
第二節 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義利之辨
一、秦漢時期的義利觀
二、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義利觀
第三節 宋元明清時期的義利之辨
一、宋明時期的義利觀
二、明清時期的義利觀
三、關於義利之辨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黃釗,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獨撰或主編的著作主要有:《中國道德文化》、《帛書〈老子〉校注析》、《道家思想史綱》、《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綱、《三德教育論綱》、《東山法門與禪宗》、《元極學與人天觀》、《政治學科建設與研究》等;並在《世界宗教研究》、《武漢大學學報》、《中州學刊》、《江西社會科學》等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