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岳陽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中國農業科學院岳陽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主要研究方向是對洞庭湖區的土壤和水環境進行長期監測,開展農業生產投入過程及其與環境之間的作用機理、農業環境修復機理進行研究,為農業環境保護和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試驗示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業科學院岳陽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 主管部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集中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科學研究:1、環洞庭湖農業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①環洞庭湖區主要類型農作物及種植制度下的環境友好型施肥、施藥技術:②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與工程③農業污染物:氮磷面源污染物、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在土壤-水體-生物-大氣界面的遷移轉化規律與阻控技術④生態型高效農業技術新體系⑤環境友好型農業新製劑、新材料的研製與示範套用;2、洞庭湖水體環境監測與保護(①洞庭湖水體質量演變規律調查、評價與預警:②影響洞庭湖水體質量的主要污染物監測及溯源③環洞庭湖濕地保護、利用及其環境影響④洞庭湖水體污染防控及修復技術)。

發展歷史

中國農業科學院岳陽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與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共同建立。岳陽站前身為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科研試驗場,始建於1992年,2009年被正式命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

科研條件

中國農業科學院岳陽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麻塘鎮春風鄉伴湖村,西鄰洞庭湖。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820平方千米,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汩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歷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由於近代的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由最大時的清順治年間到清道光年間汛期的湖面面積約6000平方千米驟減到1998年的2,820平方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鄱陽湖、太湖超過而成為第三大淡水湖。近年來加強了對湖泊區域的保護,實行退耕還湖。洞庭湖為典型的吞吐調蓄性湖泊,同時還具有灌溉、航運、漁業生產、供水、納水、調節氣候和美化環境等多種功能。湖區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淡水魚、棉、麻生產基地。
岳陽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濕潤,年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雨量1302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全年無霜期為277天,處日照時數為1722.1至1816.5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09.5至110.4千卡/平方厘米,是湖南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良好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發展高效農業。

科研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院岳陽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擁有站區22畝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所有權歸屬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和700餘畝的土地使用協定(所有權歸屬岳陽市農科所);有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綜合科研大樓,可為來站工作人員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試驗區面積:其中糧油作物區410畝,經濟作物區150畝,水產養殖區120畝。擁有組織培養室、核心育種園、選育考種室、小量種子倉庫、不同類型設施栽培溫室、優質稻試驗加工米廠、名特優果樹母本園、不同施肥影響下土壤肥力長期定位觀測點及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建有長期定位試驗區3個。對大田相關定位監測已連續開展10餘年,數據資料完善,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擁有野外農田氣象觀測場,人工生態型濕地試驗場,農業廢棄物沼氣化處理試驗場,田間徑流觀測場,土壤肥力試驗觀測場,農田耕作/輪作制度試驗場,農作物品種比較和栽培試驗場;擁有自動氣象站、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流動分析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氣質聯用等進行土壤分析、長期觀測與實驗等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