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5卷·村莊類第14卷·華南區域第8卷)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5卷·村莊類第14卷·華南區域第8卷)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5卷·村莊類第14卷·華南區域第8卷)》是2018年10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勇、鄧大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5卷·村莊類第14卷·華南區域第8卷)
  • 作者:徐勇、鄧大才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定價:498 元 
  • ISBN:9787520128865
  • 字數:988千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調查?村莊調查報告類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調查撰寫的調查報告,以此了解我國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第二輯長江區域村莊調查收錄長江區域家戶村莊的調查報告內容。通過考察村莊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及村莊政治形態與實態,展現村莊的歷史發展變遷,深刻反映宗族村莊內部的整體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級性特徵。

圖書目錄

總序【徐 勇】
凡例【《中國農村調查》編輯組】
村莊類分序【徐 勇】
聚圍共護:邊境貧弱小族的封閉與治理——贛南中寨村調查
第一章 中寨圍的由來與沿革
  第一節 陳氏的由來
 一 陳氏血源與得姓
 二 支系:潁川堂義門陳莊
 三 流向:開宗河南,繁盛南方
  第二節 中寨圍的形成
 一 楊寶公避禍逃至筠竹
 二 仲清公因地遷居中寨
 三 族人世代繁衍成圍
  第三節 中寨圍的建制變遷及當下狀況
 一 建制中的中寨村與中寨圍
 二 當下中寨村現況
第二章 中寨圍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地理特徵
 二 氣候特徵
 三 水資源特徵
 四 土壤特徵
  第二節 居住格局
 一 大聚居格局
 二 祠堂:中寨圍的中心
 三 圍屋:房支共建共居
 四 神靈建築
  第三節 村落交通
 一 “進城爬山坡,出門肩挑多”
 二 村內“橫巷”通達
  第四節 中寨圍自然實態
 一 自然地理變化
 二 交通環境改造
 三 舊屋與新房
第三章 中寨圍陳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形態概況
 一 產業結構
 二 人、土地及其生產能力
 三 宗族經營觀念
  第二節 產權
 一 公堂田
 二 公山
 三 公共建築和公共設施
 四 族人家戶私有產權
 五 公產與私產的變更
  第三節 經營
 一 宗族公共財產的經營
 二 家戶私有財產的經營
  第四節 市場交換
 一 圍內交換
 二 圍外交換
 三 集市圈與宗親交往
  第五節 分配
 一 宗族共產的分配
 二 房支共產的分配
 三 家戶私有財產的分配
 四 賦稅分配
  第六節 消費
 一 宗族共同消費
 二 家庭消費
  第七節 繼承
 一 宗族共同財產的繼承
 二 家庭私有財產的繼承
  第八節 中寨圍經濟變遷
 一 宗族共有產權的瓦解
 二 公社所有:新的集體產權
 三 陳氏宗族共有產權的重構
  第九節 中寨圍經濟實態
 一 經營
 二 交換
 三 分配
 四 消費
第四章 中寨圍陳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社會形態概況
 一 多姓雜居到單姓聚居
 二 單戶到宗族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構成
 一 人口關係
 二 婚姻關係
 三 家庭關係
  第三節 社會組織
 一 因喪葬而需的老人會
 二 族務委員會
 三 臨時性社會組織
  第四節 社會交往
 一 圍內陳氏族人交往
 二 跨村陳氏宗親間的交往
 三 跨族交往
  第五節 社會分化
 一 輩分分化
 二 房支分化
 三 社會地位分化
 四 宗族對分化的應對
  第六節 社會衝突
 一 房支間的矛盾衝突
 二 族人個體間的矛盾衝突
 三 陳氏與外族的矛盾衝突
  第七節 社會保障
 一 宗族救濟
 二 族人互濟
  第八節 中寨圍社會變遷
 一 土地改革運動中的中寨圍
 二 集體化時期的中寨圍
 三 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寨圍
  第九節 中寨圍社會實態
 一 人口關係
 二 婚姻關係
 三 社會組織
 四 社會交往
 五 社會保障
第五章 中寨圍陳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靈崇拜
  第二節 文化習俗
 一 婚嫁習俗
 二 喪葬習俗
 三 節慶習俗
 四 打醮請神
  第三節 文化教育
 一 崇文重教
 二 教育方式
 三 宗族教育資助
  第四節 中寨圍文化變遷
 一 陳氏宗族文化的瓦解
 二 宗族建築與文本的重修
 三 祭拜活動的重興與變化
  第五節 中寨圍文化實態
 一 跨省楊寶公後裔合修族譜
 二 清明房支集體祭祖
 三 宗族教育基金計畫
第六章 中寨圍陳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治理主體
 一 族權與族權主體
 二 家戶治理主體:家長
 三 社會權力主體:紳耆
 四 國家權力主體
  第二節 治理內容
 一 族內公務
 二 家內事務及其處決權
 三 國家事務
  第三節 治理規則
 一 陳氏宗族祖訓
 二 族定家法
 三 國法與宗族
  第四節 治理方式
 一 正面與反面教導
 二 宗族對族人的激勵方式
 三 族內懲罰方式
  第五節 中寨圍治理變遷
  第六節 中寨圍治理實態
 一 行政村村“兩委”治理
 二 陳氏宗族治理
 三 治理關係
中寨村調查小記
中寨村調查日記
循規而治:金鰲江氏的傳承與變遷——皖南江村調查
第一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由來與發展
  第一節 江氏的由來與遷徙
 一 江氏源流史考
 二 遷徙路線
  第二節 濟陽江氏金鰲派的繁衍
 一 濟陽江氏源流
 二 江韶卜居金鰲
  第三節 江村的建制變遷
  第四節 江村當下概況
第二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區位與地勢
 二 氣候與土壤
 三 河流與水口
 四 交通運輸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神秘的風水之說
 二 民居與神居
  第三節 江村自然變遷與實態
 一 自然觀的變化
 二 交通概況
 三 民居布局
第三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形態概況
 一 亦農亦商
 二 墾佃結合
 三 精耕細作
 四 從“小杭州”到“破山村”
  第二節 產權
 一 宗族共同產權
 二 家庭私有產權
 三 產權變更
  第三節 經營
 宗族共同財產的經營
 二 家庭私產的經營
 三 合作經營普遍存在
  第四節 交換
 一 族內交換
 二 族外交換
  第五節 產業
 一 租佃為主的農業生產
 二 借貸為主的商業活動
 三 家庭作坊的手工業
  第六節 分配
 一 族內分配
 二 家內分配
 三 賦稅分配
  第七節 消費
 一 共同消費
 二 家庭消費
  第八節 財產繼承
 一 共同財產的繼承
 二 家庭財產的重新分配
  第九節 江村經濟變遷
 一 宗族經濟單位的變遷
 二 家庭經濟單位的變遷
  第十節 江村經濟實態
 一 產權
 二 經營
 三 村莊商業
 四 農戶收入與消費
第四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社會形態概況
 一 姓氏情況
 二 人口與世系繁衍
  第二節 社會構成
 一 男女有別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節 社會組織
 一 看青會
 二 老人會
  第四節 社會交往與衝突
 一 族內交往與衝突
 二 族外交往與衝突
  第五節 社會分化
 一 輩分分化
 二 財富分化
 三 職業分化
  第六節 社會保障
 一 宗族救濟
 二 宗族庇護
 三 族外保護
  第七節 江村社會變遷與實態
 一 社會結構
 二 社會組織
 三 社會交往
 四 社會分化
 五 社會保障
第五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二節 觀念
 一 長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第三節 文化習俗
 一 婚喪習俗
 二 節日習俗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 蒙規與教化
 二 重教興學
  第五節 江村文化變遷與實態
 一 宗族文化的消逝
 二 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 教育變遷與現況
 四 文化習俗的變遷
第六章 江村江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治理形態概況
 一 政權建設概況
 二 宗族治理概況
  第二節 治理主體
 一 宗族治理主體
 二 宗族組織治理主體
 三 國家治理主體
  第三節 治理內容
 一 宗族公共事務
 二 房支公共事務
 三 家庭事務
 四 國家事務
  第四節 治理規則
 一 族規家訓
 二 國法
  第五節 治理過程
 一 決策與參與
 二 管理與監督
  第六節 治理方式
 一 激勵
 二 懲罰
 三 “神靈”引導
  第七節 江村治理變遷與實態
 一 治理主體
 二 治理內容
 三 治理規則
 四 治理過程
附屬檔案1 濟陽江氏金鰲派第20世開基祖江韶至第33世繁衍世系圖
附屬檔案2 江氏家訓
江村調查小記
江村調查日記
內聚外聯:多姓共居宗族的融合與興盛——粵北黃龍湖村調查
第一章 戴姓宗族的由來與發展
  第一節 戴氏的由來與遷徙
 一 源於黃帝,始於宋國
 二 因仕南遷,雲遊至閩
  第二節 黃龍戴氏的繁衍
 一 開基田頭,定居黃龍
 二 聚族而居,十代千口
  第三節 黃龍湖村的建制變遷
 一 1949年之前的建制
 二 1949年之後的建制
  第四節 黃龍湖村的當下概況
第二章 黃龍湖村戴氏宗族的自然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 地理特徵
 二 氣候特徵
 三 水源情況
 四 自然災害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祖宗建築:規模相異、功能相似的祖堂
 二 人居建築:凝聚宗族共同願景的圍屋
 三 神靈建築:承載族人精神寄託的神龕與神廟
  第三節 黃龍湖村的自然實態
 一 農業生產
 二 作物種植
 三 村莊基礎設施
第三章 黃龍湖村戴氏宗族的經濟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經濟形態概況
 一 經濟資源
 二 產業情況
  第二節 產權
 一 族內共同產權占有
 二 私人產權占有
  第三節 經營
 一 族產的經營
 二 家庭獨立經營
 三 合作經營
  第四節 交換
 一 族內交換
 二 族外交換
  第五節 分配
 一 族產分配
 二 家產分配
  第六節 消費
 一 共同消費
 二 家庭消費
  第七節 財產繼承
 一 宗族共有財產的繼承
 二 家庭私有財產的繼承
  第八節 黃龍湖村經濟變遷
 一 土地改革運動後的經濟概況
 二 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概況
  第九節 黃龍湖村經濟實態
 一 土地占有情況
 二 自然資源占有情況
 三 農戶的收入情況
 四 農業稅費與補貼情況
 五 芳心村商業與農村金融
第四章 黃龍湖村戴氏宗族的社會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社會形態概況
 一 圍屋形成的宗族社會
 二 戴氏後人繁衍與繼續遷徙
  第二節 社會構成
 一 人口關係
 二 婚姻關係
 三 家庭關係
 四 鄰里關係
  第三節 社會組織
 一 四世會
 二 睦倉會
  第四節 社會交往
 一 族內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節 社會分化
 一 血緣分化
 二 房支分化
 三 財富分化
  第六節 社會衝突
 一 族內衝突
 二 族外衝突
  第七節 社會保障
 一 族內保障
 二 族內庇護
  第八節 黃龍湖村社會變遷
 一 土地改革運動中的宗族社會
 二 集體化時期的宗族社會
 三 改革開放之後的宗族社會
  第九節 黃龍湖村社會實態
 一 社會構成
 二 社會組織
 三 社會交往
 四 社會保障
第五章 黃龍湖村戴氏宗族的文化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靈崇拜
  第二節 觀念
 一 尊卑有序
 二 光宗耀祖
  第三節 文化習俗
 一 生活習俗
 二 節慶習俗
  第四節 文化娛樂
 一 文化活動
 二 娛樂活動
  第五節 文化教育
 一 私塾學校
 二 清末至1949年戴氏族人的教育
  第六節 黃龍湖村文化變遷
 一 宗族文化受到衝擊
 二 宗族文化的復興
  第七節 黃龍湖村文化實態
 一 祠堂現狀
 二 祭祖和掃墓
 三 紅白喜事
 四 文化活動
 五 教育
第六章 黃龍湖村戴氏宗族的治理形態與實態
  第一節 治理形態概況
 一 政權建設概況
 二 族內治理概況
  第二節 治理主體
 一 以族長為主的單一治理
 二 以宗族組織為主的多元治理
 三 國家政權與族權的關係
  第三節 治理內容
 一 宗族公共事務
 三 家庭內公共事務
 四 國家性事務
  第四節 治理規則
 一 族規
 二 祖訓
 三 國法與族規
  第五節 治理過程
 一 族內事務的決策
 二 族內事務的參與
 三 族內事務的監督
  第六節 治理方式
 一 軟性治理方式
 二 暴力懲罰方式
 三 德化激勵
 四 善行獎勵
 五 官府管理方式
  第七節 芳心行政村治理變遷
 一 集體化時期的芳心村治理
 二 村民自治時期的芳心村治理
  第八節 芳心行政村治理實態
 一 治理主體
 二 治理規則
黃龍湖村調查小記
黃龍湖村調查日記(節選)
本卷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