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遷移勞動力回流》是石智雷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7月。
該書關注的焦點是遷移勞動力回流問題,研究哪些遷移勞動力選擇了回流,他們為什麼要回流、回流後怎樣。該書主要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漢市城市外來人口調查數據,2007年、2009年和2010年湖北省農戶調查數據,重點分析家庭稟賦對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的影響,通過統計描述和計量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遷移勞動力回流
- 作者:石智雷
- 首版時間:2013年7月
- 字數:420千字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五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前三章)在闡述了所研究問題的背景和緣由、研究架構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回顧了國內外關於勞動力回流的基本理論及研究現狀,分析了中國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第二部分(第四章)主要是構建該書的總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型。第三部分(第五至第七章)是基於實地調查數據的經驗分析,主要論證家庭稟賦對遷移勞動力回流意願和回流行為的影響。第四部分(第八章)是遷移勞動力能力發展模型的構建。第五部分(第九章)是該書的總結和對策建議部分,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處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和方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第六章 家庭稟賦與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 |
第二章 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理論回顧與研究綜述 | 第七章 家庭稟賦與農村女性遷移勞動力回流 |
第三章 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 | 第八章 家庭稟賦與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建設 |
第四章 家庭稟賦與遷移勞動力回流:理論分析 | 第九章 主要結論與政策含義 |
第五章 城鄉預期、長期保障與農村遷移勞動力的回流意願 | 參考文獻 |
創作背景
勞動力流動是工業化和非農化過程中資源最佳化配置的必然結果,也是每個國家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改革開放後,在外向型經濟的帶動下,中國大量勞動力在城鄉間和地區間流動,不僅促進了城市化進程,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是,中國農村勞動力城市遷移30多年來並沒像西方國家經驗那樣,大量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社會,成為新的市民。明顯迥異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城市化過程,中國農村進城人口的“半城市化”狀態和“往復式循環流動”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遷移勞動力的市民化進程緩慢,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於工業化。進入21世紀,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在“民工潮”未退,政府仍在為如何消化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而絞盡腦汁的同時,大批遷移勞動力開始離城返鄉,部分地區還出現了“民工荒”現象。因此,對遷移勞動力城市融入障礙以及回流動機進行深入剖析,探討遷移勞動力和回流勞動力的能力建設問題,對於破解中國的“半城市化”難題,加快推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基於上述背景和認知,《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遷移勞動力回流》對遷移勞動力城市融入障礙以及回流動機進行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第一,個人發展能力對農村勞動力遷移、就業選擇和城市融入等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能力的貧困是當代中國遷移勞動力市民化的根本障礙。在城鄉遷移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的個人發展能力發生了變化,由此也構成了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過程中的兩個階段。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後,首先發生的是個人發展能力的損失,這種損失主要是通過就業轉變效應、就業流動的空間效應以及社會排斥效應實現的。個人發展能力重建是鄉城遷移過程中勞動力能力變化的第二階段,能力發展狀況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勞動力是留城發展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不得不返回農村。遷移勞動力的能力建設,一方面需要遷移勞動力努力適應新環境,挖掘和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對自身能力進行新的投資。在農村遷移勞動力向城市市民轉變的過程中,由於投資成本過高,私人預期收益率有限,農村勞動力進行相應個人發展能力投資的動力減弱,導致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能力投資不足。遷移勞動力能力變化的兩種結果是能力貧困或能力發展。有些勞動力外出一段時間後可能因為能力貧困而被迫選擇回流,也有部分勞動力在外出務工過程中個人能力得以發展,然後主動選擇回家鄉生活或就業。個人發展能力的貧困是城市中遷移勞動力市民化的根本障礙,主要表現在城市就業能力的貧困、家庭保障能力的貧困和城市生存能力的貧困等三個方面。
第二,外出務工和回流都是農村勞動力的理性選擇。在城市中長期保障的缺乏以及在農村投資回報的增加是中國遷移勞動力回流農村的直接原因。農村勞動力的城鄉流動是一種理性的前瞻性行為,在他們作出遷移決策的時候,往往是已經考慮到他們在城市和農村生活、工作時對未來狀況的預期。農村勞動力關心的不僅僅是收入問題,還會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和保障。即使是在城鄉收入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如果在城市部門中不能獲得長期保障,遷移勞動力也會選擇回流。數學模型推導發現,城市收入預期降低而生活成本增加,在城市中又不能獲得長期保障,遷移勞動力越容易選擇回流。在城市部門中,制度性外生的最低工資要高於市場出清的工資,由此導致伴隨大量城市失業的就業均衡。由於農業邊際生產率非常低,在農業部門中依然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到達劉易斯轉折點之前,為工業部門的擴張提供豐富的勞動力供給;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臨近城市擴張的影響、當地農村工業化的推進以及當地政府對遷移勞動力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實施,勞動力輸出地的非農產業開始增長,大量進城務工勞動力回流到農村在當地非農部門就業。勞動力流動是一種非均衡狀態,只有當長期保障和城鄉生活成本的城市長期收入預期,等於勞動力回流農村後的從事農業生產和非農就業的預期收入時,才會達到流動均衡。
第三,家庭稟賦是影響勞動力回流的重要因素,主要體現在為勞動力提供長期保障和增加他們在農村的投資回報。家庭稟賦有三種與勞動力回流有關的作用。第一,家庭經濟資本可以為農村勞動力回流提供遷移和就業搜尋成本,家庭社會資本可為勞動者返鄉就業提供社會網路和信息支持;第二,家庭稟賦是一種可以為外出務工者或者回流農村的勞動者提供長期保障的財富;第三,它可以增加遷移者回流農村就業的投資回報,對進城務工的勞動力回流農村有拉力作用。第一種作用可以視為家庭稟賦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收入效應;第二種和第三種作用可以視為家庭稟賦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替代效應。即使在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如果在城市部門中不能獲得長期保障,遷移勞動力也會選擇回流。農村勞動力關心的不僅僅是收入問題,而且還會考慮自己未來的發展和保障。基於家庭稟賦的農村投資回報率的增加也是影響遷移勞動力回流的重要原因。實證研究表明,家庭稟賦是個人發展能力的擴展,其經濟效應在遷移勞動者回流家鄉後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套用;並且家庭稟賦的有效利用可以使得回流者在外積累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家鄉得到更高的投資回報。家庭社會資本和家庭經濟資本越豐富,勞動力回流農村後非農就業的投資回報就越高,勞動力對農村的收入預期也就越高,回流農村的機率也就越大。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稟賦與遷移勞動力回流》 | 2013年7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161-3024-7 |
作者簡介
石智雷,男,1984年出生於山東濟寧。2011年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湖北省人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人口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勞動力流動和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