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財政史論》是研究中國古代、近代和當代財政史的一本論集。主題涉及到中國歷史上的財政體制、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政府間稅收劃分、財政預算、財政管理、財政收支、財政振興、財政風險、稅收稅制、房產稅、財產稅諸問題。研究以服務現實財政改革發展為立足點,為解決現實財政問題提供歷史經驗和借鑑,體現了中國“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符合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的財政史研究風向。而且內容涵蓋古今,構架宏大,信息豐富,多有創新,對中國建立現代財政體制,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乏裨益。
圖書目錄
目錄(以論文時代和發表年份排序)
古代篇
隋代殷富的原因
隋代財政政策的改革及其特點
唐代的“量出制入”
關於孔子財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論隋代文帝時期財政改革的原因
論隋王朝的殷富與財政改革的關係
北宋中葉振興國家財政的主要措施
論隋代土地制度的改革與財政的關係
中國古代財政管理研究
管則興 不管則敗
論秦國財政改革與抑商禁末政策
論唐代中葉財政改革的原因
論唐代中葉振興財政的重大舉措
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租調製的確立和發展
試論唐代劉晏振興國家財政的思路與對策
春秋戰國時期以“初稅畝”為代表的履畝而稅制
漢代的“三十稅一”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租調製
唐代的“兩稅法”及實行效果
清代的“攤丁入畝”
中國古代盛世財政支出研究
漢唐明清四大盛世的財政危機及其啟示
論隋代的戶口與財政
論財政史與財政學
唐後期中央實行的三分制財政體制
創新財政史教研的路徑探討
唐代盛世背後的財政危機
北宋走出“積貧積弱”的困境
中國古代官俸制度研究
中國古代農業稅形態研究
中國古代財產稅辨析
中國古代房產稅:類型、特點與效應
中國封建社會“財政陷阱”探析
近代篇
北洋時期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研究
晚清厘金制產生的年代及其社會危害研究
革命根據地時期的統一累進稅制
民國後期國民政府實行的“三征”
論國民政府初期的財政金融改革
抗日根據地初期“力爭外援、休養民力”的財政方針與政策
中國近代史上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嘗試
國民政府時期稅收劃分與評價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稅收與征管
抗日革命根據地稅制研究
當代篇
新中國財政扶貧的歷程
新中國財政預算體制的改革歷程與取向
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
中國財政改革三十年回眸
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新中國60年財政轉型之研究
新中國60年國家財政收支變化
從“集權”到“分權”
華彩的篇章—簡述新中國財政60 年巨變
輝煌的歷程—新中國財政60 年改革與發展
轉型:與時俱進60年
中國共產黨九十年財政轉型之軌跡
我國財政經濟改革發展的足跡—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
綜合篇
中國財政預算發展史
論中國歷史上的分稅制
建黨百年中共統一財政的步履與意義
從歷史視角看中國共產黨“輕稅於民”的稅收宗旨
作者簡介
趙雲旗,男, 1953年生,山西省喜縣人。1994年在廈門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科組處處長、原財政史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日本一橋大學訪問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當代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財政學會財政史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長期從事財政理論與財政政策、財政史研究。在《財政研究》《稅務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研究參考》《中國國史研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證券報》《中國市場經濟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財經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文章300餘篇,獨著與合作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8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世界銀行課題1項。代表作品:《
唐代土地買賣研究》《
中國分稅制財政體制研究》;合作出版:葉振鵬主編的《中國歷代財政改革》、項懷誠主編的《中國財政通史:遼金元卷》、葉振鵬主編的《中國財政通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財政》等。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省部級和中國財政學會特別獎、一等獎、二等獎10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