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諾門罕1939(中國諾門罕)

中國諾門罕1939

中國諾門罕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諾門罕:1939》講述了1939年5月,春意黯淡的諾門罕,荒涼、寂靜的草原,突然晌起槍炮聲,戰火東一片西一片地燃燒起來了。“我確實看重眼前這機會。史達林搞大清洗;為我們打敗蘇軍、建功遠東提供了難得卻又稍縱即逝的機會呀!”小松原道太郎說。伏羅希洛夫指著地圖上的“諾門罕”:“我認為,這裡孕育著嚴重的軍事冒險!無論如何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朱可夫繼續看地圖,不覺一驚:日軍一旦占領蒙古,很容易切斷靠近蘇蒙邊境的蘇方鐵路,鐵路一切斷,整個遠東蘇軍的供給線將會被切斷……這是一場局部性的戰爭,但它對全局影響甚大。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諾門罕1939
  • 出版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頁數:312頁
  • 開本:16
  • 作者:鄭健
  •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100365, 755210036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諾門罕:1939》這是發生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一場戰爭。對於侵略成性的軍隊、侵略成性的國家,如果不打怕它,我們就將面臨連續不斷的挑戰。

作者簡介

鄭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部隊新聞幹事,報社編輯、總編室主任、副社長,主任編輯、高級編輯。大校軍銜。曾任全國記協第六、七屆理事。單獨或與人合作出版過《山的氣勢海的情》、《帥星升起叢書·青年聶榮臻》、《誰在駕馭戰爭》、《明亮的“新聞眼”》、《歐羅巴秋韻》、《西柏坡交響曲》、《高六七班》等12部作品。《帥星升起叢書·青年聶榮臻》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另有一批詩歌、散文、小說散見於報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後記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後記

距今七十多個年頭的諾門罕戰爭,無論戰爭的時間、空間還是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都很有限,早已物是人非、煙塵厚積。但是,此戰猶如一件深埋於地下的貴重文物,其意義、影響、給後人的啟迪未因年代久遠而衰微,反而隨著時間的延宕而越發凸顯、擴大。
在諾門罕戰爭前,日軍參謀本部推出了兩個戰略方案:一個是“北進”,即創造條件待德國對蘇聯開戰而蘇聯快要支撐不住時,日軍乘火打劫,對蘇開戰,這樣可以將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抹掉,實現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聯合霸占世界的目的;另一個是“南進”,即抓住機會對美英開戰,奪取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和所占有的資源。日軍挑起諾門罕之戰,是實現“北進”的戰略性的試探:一旦成功便將進攻蒙古前出到蘇聯外貝加爾地區,繼而一直西進,與納粹德國合擊蘇聯;一旦失敗則退回來等待新的戰機。
政治、地域、對手的力量等因素,決定了蘇聯的頭號敵人是歐洲的法西斯德國,而且戰爭日益迫近。形勢要求蘇聯集中力量對付德國,蘇聯的本意也是如此。但是,日本侵略性極強,力量不可小覷,對蘇聯形成了嚴重的掣肘。怎么辦?正是為了實現集中力量對付德國的戰略目的,避免出現既與西面的德國作戰又與東面的日本作戰的不利局面,蘇聯在1939年集中兵力、兵器,在朱可夫的指揮下進行並贏得了諾門罕戰爭。
日本在諾門罕戰爭失敗後徹底放棄了北上打蘇,而決定南下打美。為什麼要放棄北上打蘇?諾門罕戰爭的肇事者之一辻政信說過:“蘇聯的軍事實力,在諾門罕事件中我們已經充分地試探過了,從現狀來看關東軍即使是北上打蘇,年內要想達到目的是根本不可想像的。”也就是說,日軍被打怕了,再也不相信能戰勝蘇軍。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原因,但這是最重要的一條。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商君書》)。從1941年4月1日日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起,直到1945年二戰臨近結束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前,日本一直不敢進攻蘇聯。而蘇聯判明關東軍放棄了對蘇作戰的基本方略、避免了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後,集中全力對付法西斯德國,在衛國戰爭的緊要關頭,果斷地將駐守西伯利亞對付日軍的20個師(其中有4個坦克師)調到歐洲戰場,參加了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保證對德作戰的勝利。
改北進為南下的日軍於1941年12月發動了以襲擊珍珠港為起始的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朝野上下迅速從傳統的孤立主義羈絆中擺脫出來,摒棄中立立場,對日宣戰,極大地改變了二戰雙方力量的對比。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對“戰”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且諾門罕戰爭是在1937年至1938年的蘇軍“肅反”後進行的,在這次“肅反”中,包括著名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在內的大批高級將領遭到清洗和處決,紅軍的指揮系統一度陷於癱瘓,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但是,無論史達林還是朱可夫,都從戰略高度來考慮、指揮這場戰爭:對於侵略成性的日軍、侵略成性的日本,如果不打怕它,我們就將面臨連續不斷的挑戰;不僅要打敗日軍,而且要打怕日軍。
怎樣既打敗日軍也要打怕日軍呢?“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史記》)此戰開始時日軍步兵兵力占優,且蓄謀已久,準備充分。朱可夫審時度勢,反覆分析了兩軍的優劣,認為蘇軍的優勢在於飛機、大炮、坦克和裝甲車,在於擅長大兵團的契約作戰,劣勢在於步兵人數少,近戰夜戰不如日軍。於是他制定了大膽的、成功的合圍計畫,集中具有戰術優勢的兵力實施突擊,正確地調配現代化武器,成功地組織諸兵種合成部隊協同作戰,結合實際情況決定進攻手段,殲滅被圍之敵時採取突然性的卻是隨機應變的方法。這樣的指揮贏得了勝利。
相反,日軍不僅裝備落後於蘇軍,戰略戰術上更是迷信傳統的偷襲、夜戰,沉湎於“肉彈攻擊”等日俄戰爭時期的那一套,違背了一系列與時俱進的用兵之道:“任何戰術都只適用於一定的歷史階段,如果武器改進了,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那么軍事組織的形式、軍隊指揮的方法也會隨著改變。”(伏龍芝語)“在戰爭中死守教條的指揮官必敗。”(尤利塞斯·格蘭特語)“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於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畫,把它用於新的情況中。”(邱吉爾語)
日軍在諾門罕戰爭中失敗是一種必然。
諾門罕之戰,改變了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
諾門罕之戰,使史達林認可了朱可夫,其後在萬分險惡的時刻大膽地使用朱可夫,發揮其天才的軍事才幹,指揮了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攻克柏林等重要戰役戰鬥,最後贏得了二戰的勝利。
諾門罕之戰,使陸空一體、機械化契約戰爭得到蘇軍的普遍認同,並在二戰前夕很短暫的時間裡得以從作戰思想、戰略戰術、編制體制、武器裝備等諸多方面得以提升,在其後的對德作戰中逐步從被動變為主動。
諾門罕之戰,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處置戰爭的警世恆言和用兵之道。
假如沒有諾門罕戰爭,日本沒有南下打美而是北上打蘇,與納粹德國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得改寫了。
假如沒有諾門罕戰爭,朱可夫不能成為主要戰役戰鬥的指揮者,指揮系統一度陷於癱瘓的紅軍在德軍占優的一個個戰役戰鬥中就難以反敗為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得改寫了。
假如沒有諾門罕戰爭,先進的作戰思想不被認可,繼續秉持落後的思想和戰法,蘇聯軍隊的勝利是不可思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就得改寫了。
不是說“改寫”就不能戰勝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義終歸戰勝邪惡。但付出的代價就要大得多,延宕的時間就要長得多,勝利的到來要困難得多,人民承受的痛苦就要多得多。
當然,歷史沒有“假如”。
但是,歷史有經驗,有教訓,有規律,需要總結、記取。
這是因為:今天是從昨天走來,明天將從今天走去;歷史是現實的鏡子,現實是未來的昭示,歷史能告訴未來。
這還因為:今天的戰爭是昨天戰爭的繼續,明天的戰爭將是今天戰爭的演繹。
反映諾門罕之戰,本書沒有過多地表現戰場上一般的攻守進退,而是儘量從決策、指揮者的層次,力求寫得更思辯一些,更內在一些,讓讀者更多地了解、體味戰爭中那些最本質的東西。
諾門罕戰爭過去七十多年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寫好這場戰爭,尤其要使其能警示現實、告訴未來,是一件難事。
好在變化的是世界,不變的是歷史。
作 者
二○一二年三月十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