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和東北共存亡

《中國要和東北共存亡》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要和東北共存亡
  • 作者:傅斯年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國的東北(“滿洲”),誠然是近代戰史中最炫耀的因素。為它,起了日俄戰爭,而日俄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為它,起了“九一八”瀋陽事變,而瀋陽事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邏輯的開始。雖然“九一八”到波德開戰有好幾年,而世界不安,公法破壞,走向大戰之路,實自“九一八”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的“安定”遠比今天好,而北大營的炮火,竟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之小康局面震破。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方才結束,東北又鬧起來了,亞洲的火藥庫又冒煙了,真比第一次大戰後的景象還不如。今天的聯合國遠不如國聯初立時的景象,正是一個證據。恰如張伯倫要避免戰爭反而培植出戰爭一樣,羅斯福先生要迅速結束第二次大戰,反而種下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決定種子,這就是《雅爾達協定》。除非世人充分了解這個重大意義而竭力避免,未來的歷史,要證明這事的。
仿佛老天專和世界人,尤其是中國人開玩笑,把東亞的資源,集中在東北(“滿洲”),以便“蟻蝸鬥爭”。中國號稱地大物博,這真是誇大狂,地大須連外蒙、新疆、西藏算進,物博則全不是那一回事,只有東北是物博的。把中國畫分幾個經濟區,可以這樣說:第一區東北,重工業的資源占全國(新疆除外)百分之七十(約數),纖維工業幾乎包辦,化學工業占第一位;第二區華北,包括冀、魯、豫、晉、察、綏,重工業資源占百分之二十,農業第一位,但也有不及東北處;第三區西南,包括川、滇、黔、湘、桂、粵,重工業資源占百分之七八,稀金屬較富;第四區華中,還有甚少的重工業資源;第五區東南,只是有泥田,即是非人工不辦的農業,此區在當年號稱富甲天下,等中國工業化起來,科學化起來,是必然落後不堪的;第六區西北(新疆除外),妄人談開發,知者談復甦,因為地形須先改正,然後草可生,水可用;新疆礦產未可量,其他無辦法,另成一單位。東北在整箇中國中如此,再分析他的內容。東北的煤礦,質量超過全世界任何地方,不比山西紅煤只是燒洋爐子用的。東北的鐵礦中國第一,東亞第一。東北有礦金,中國他處只有沙金(因為唐努烏梁海,不是中國了),又有銀、水銀、銅、鉛、鐵等金屬,一切質量並可觀。又有若干稀金屬,包括電鈾在內(無人注意),他在金屬方面的貧乏,只是鋁而已,這也不是沒有,只是質量欠佳。總合他的礦產說,只缺少石油,然而煤那樣多,為國防用的人造石油,也是有辦法的。中國廣大可用的森林,只有東北有,因為西康、青海的木材是無法運出的,所以他在纖維工業上,在中國應居獨占的地位。至於農業,他因為大半是平原之故,最易利用科學方法,又為雨量豐富,他的畜牧也是無限的,決非西北垂死的狀態可比,農業是化學工業之本,所以除非硫酸亞一類向天空取資源的工業,化學工業也應該在中國占第一位。尤有一件妙處,東北水電的地位極高,這在黃河各省是不可能的,因為黃河區雨量不均。揚子江雖有發展所謂T·V·A之可能,然用錢浩大。最省錢,最易收效的,是東北的水電建設。水力發達,電力便宜,一切工業成本小了。還有大豆,東北獨占,這物事在將來有無窮的用處。原來頭等國家要有頭等國的資源,中國的資源,自比義大利好些,但比蘇、美、大英帝國差得太遠嘛。有東北,尚可使我們比於中歐全體。有東北,中國好比印度。無東北,中國只是義大利。讀者或者不信我這話嗎?請你問問了解中國資源的人,萬勿輕聽那些高談開發西北以為“收之桑榆”的愚人!
再就東北的面積說,熱河除外,共有一百二十萬有餘平方公里(據民國二十七年日人實測偽滿疆域數,減熱河,加“關東州”)。以他的極南端旅順嘴到極北端的漠河,空中距離等於北平至廈門!從他的極東端混同江合流處到極西端貝爾池區邊境的空中距離,等於上海到重慶!中國地圖中,被外蒙新疆西藏占得太多了,每每忽略東北之廣大。如不信,請拿尺子在地圖上量一下,如此廣大的區域,其中竟無廢土,其中卻有無限的平原,所以是中國人口的調劑所。現在在東北只有四千萬人,而其他地區乃是四億,所以移民的前途也未可量。【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913—1919年在北京大學預科、本科學習。北大畢業後,赴英、德留學七載。1926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及歷史、中文兩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後,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該所所長達二十三年之久。1930年代在北大兼任教授。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西南聯大校務委員等職,並同時出任第一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炮轟孔祥熙、宋子文,震撼朝野,有“傅大炮”之譽。抗戰勝利後,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主持繁重的北大復員工作。1948年底被任命為台灣大學校長,最終“歸骨于田橫之島”。編者簡介歐陽哲生,1962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處訪學。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嚴複評傳》、《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等。編有《胡適文集》(12冊)等多種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