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殼表層動力學過程及其地質災變效應研究

《中國西南地殼表層動力學過程及其地質災變效應研究》是成都理工大學為主要完成單位,黃潤秋、王士天、張倬元、劉漢超、李渝生、柴賀軍、許模、嚴明、王運生、許強、劉文周、鄧榮貴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西南地殼表層動力學過程及其地質災變效應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主要完成人:黃潤秋、王士天、張倬元、劉漢超、李渝生、柴賀軍、許模、嚴明、王運生、許強、劉文周、鄧榮貴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20020006
項目名稱
中國西南地殼表層動力學過程及其地質災變效應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
主要完成人
黃潤秋、王士天、張倬元、劉漢超、李渝生、柴賀軍、許模、嚴明、王運生、許強、劉文周、鄧榮貴
獲獎證書編號
KJ2002-1-6
獎種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等級
一等

項目摘要

我國西南地區處於青藏高原的周邊地帶,其動力地質過程和災變地質作用是相互關聯或有成生聯繫的。研究這些動力地質過程和災變地質作用的相關性及成生聯繫,探索這些現象與岩石圈動力學的關係及與全球變化的關係,可以深入認識青藏高原近期的隆升史,周邊斷塊的近期活動史和河流的近期發育史,環境系統的演化史。從而指導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以及大規模崩滑災害的危險性區劃和預測、預報,為西南地區水能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妥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該項目為國土資源部“九五”重點基礎(前沿)研究項目。本項研究提出了中國西南部地區挽近構造應力場的五個階段演變過程,以及新第三紀以來的新構造變動所經歷了三個不同應力—形變時期;首次揭示了中國西南部地區強震發生機理的三類特定模式,即岷山隆起帶型、麗江正斷型和安寧河“構造楔”型;我國水庫誘發地震的主震強度與所處環境條件及工程規模間的複雜相關關係,主震強度預測公式;西南地區河谷應力場的特徵主要受控於區域構造動力環境、河谷地貌形態及谷坡的地質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區、分帶性;高地應力環境下岩體結構表生改造的主要形式,揭示並闡明了幾類典型的,發育於高陡谷坡內的大型表生時效變形破裂結構及其成因機制;建立了《中國滑坡堵江事件目錄》,揭示了滑坡堵江的規律、模式及危險性預測、環境效應;利用古堰塞湖沉積物提供古氣候環境演化信息。 研究成果已經廣泛套用於西南地區水利水電建設、交通工程建設、鐵路建設、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等生產活動,為這些工程的可行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累計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48億元,可統計的社會經濟效益達7.3億元。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其成果將進一步為這一地區大型工程建設的選址、可行性論證及與此相關的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問題提供了基礎依據和系統的評價方法,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 基於本項研究成果,已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國外雜誌和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1篇,在國核心心期刊和行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4篇,其它期刊發表16篇,總計發表學術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3篇,ISTP收錄7篇,EI收錄22篇。依託本項目先後培養了2名博士後研究人員、6名博士研究生和10餘名碩士研究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